郭曄紅
(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寶貴的人才資源和經驗探索。高等教育規模持續擴大,高等教育的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各類高等教育的發展,在育人模式、人才培養結構等方面都體現出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和特色。高校的育人質量和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學術質量和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師資質量和水平也有了明顯提升,高校的基地建設和校園環境建設更是上了一個新臺階。高等學校對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的貢獻日益突出。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性進展,保證了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有力地促進著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向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轉變。
但是在我國高等教育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也存在嚴重的問題,其中學術腐敗問題就是阻礙高校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它像毒瘤一樣在社會上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對學術腐敗的概念和類型已有很多報道,如祝光英在學術腐敗預防問題的論述中,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對學術腐敗進行了解釋[1]。萬曉光在高校學術腐敗的成因及治理研究中,徐紹華在防治高校學術腐敗的思考中,李新紅、韓東屏等都對學術腐敗的概念和類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2]。指出學術腐敗主要包括抄襲剽竊、弄虛作假、學術賄賂等類型。喻丹、榮躍明等從學術制度建設等角度論述了學術腐敗防治策略[3],但如何將懲治學術腐敗落到實處,從根本上解決實際問題,則鮮有報道。本文從學術腐敗產生的社會危害著手,分析了學術腐敗的起因,并提出要從根本上解決學術腐敗,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從社會的方方面面抓起的對策與建議。
1977年鄧小平同志在“關于科學和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中,談到學風問題時提出,培養好的風氣,最主要是走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的道路。特別是科學,它本身就是實事求是、老老實實的學問,是不允許弄虛作假的[4]。學術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現象背后的本質規律,為社會提供合理改造和利用各類資源的方法手段,但學術腐敗不僅顛覆真、善、美,還引起部分急功近利者加以效仿,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如大范圍內出現的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深潛于學生與社會主客觀諸方面因素中見怪不怪,反映了已長期存在的社會道德誠信危機。
鄧小平同志早在1977年就提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理論,所謂尊重知識,就是尊重科學真理,尊重人才就是尊重有真才實學的人;而抄襲剽竊,弄虛作假,買賣交易所產生的各種所謂科研成果,只不過是對已有成果的簡單重復。這種所謂成果完全違背了科學精神,還會由于胡亂拼湊而歪曲原作的原意,因而只能是一些擾亂視聽的學術垃圾。而且會對參考者產生誤導,甚至導致錯誤決策。
如果有人只要采用抄襲剽竊,弄虛作假,行賄受賄、拉關系等學術腐敗手段就能得到學術職稱、學術頭銜、科研課題、教研獎項、學科點或教研基地這些稀缺資源[5][6]。相反,通過正常競爭途徑來獲得這些學術資源的人,積極性將受到嚴重挫傷,進而影響學術界的公平競爭。
1.學術道德跌破底線
在過分強調速度的時代,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有二十多歲的教授,重點大學的少年班等報道。職稱評定與升學就業壓力,使很多人不擇手段,鋌而走險。很多人講究速成,講究立竿見影,而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受教育者自身更長久的發展,在經濟高速發展30多年后的今天,人們已經到了對“速度唯一”觀念進行深刻反思的時刻,高校發生的投毒、殺人等惡性事件給人們敲響了警鐘,我們的高等教育究竟出了什么問題,是因為部分人在追求學術速成時道德跌破了底線。歷史上學術巨著無一不是十幾年甚至畢生心血的結晶,“十年磨一劍”快了還是慢了,是一個值得每個人思考的問題。
2.學術觀念嚴重失范
一些學者之所以故意違反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這是因為他們平時不注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與培養,放松了對治學態度和學術精神的追求,拋開了促進學術是為人類造福的學者使命和社會責任,過分關注自我價值,只注重自己學術職稱、學術地位、學術權力和經濟收入的提高[7][8]。
1.評判標準重智輕德
現代教育從中小學,直到大學及研究生教育,成績作為評判升學及考試的唯一標準,學生和學者幾乎將絕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成績上,而對學生道德素養是否合格無人問津,導致進入各類高校的學員缺失了道德評判環節。在評審“三好學生”和優秀各人時,標準只是成績和業績,以“一好”為標準,因而形成重智輕德的評判標準,這一環節的缺失也是造成學者道德意識薄弱的原因。
2.校方與社會以教學論成敗
高校的評估以文章多少、教授數量、科研成果、科研數量等來評價學校質量;各地中學和高校也以升學率作為評價教學質量的標準,因此校方與家長都會竭盡全力為學生和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學習條件和學習環境,這也是造成各級學校道德教育缺失的因素之一。
3.行政干預無孔不入
有些個人為了達到目的不惜動用各種不正當手段,實行行政干預,競爭更多更好的學習資源和社會資源,也助長了學術腐敗在社會上的蔓延。還有的行政干預者,缺少科研思路,沒有靜下心來做科研的心思,還要得到科研成果,只好憑借行政手段干預以謀得一己之利,因而產生了行政干預下的學術腐敗[9]。
要從根本上整治學術腐敗,必須從根源抓起,從社會的方方面面抓起,才能達到持續長久的效果。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國的古代教育從進學堂開始,及講授做人的道理,比如論語中講“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因此建議中國的素質教育從中小學基礎教育抓起,確保輸送到高校的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只有人人堅守誠實守信的道德底線,才能杜絕學術腐敗現象在社會的蔓延。
當今的就業、考核、升職等只看成績、業績,很少考察道德素養。子曰“我日三省吾身”。《大學》中說:“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身者,先誠其意。”這些話告誡人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誠實守信,才能真正建功立業。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受教育者長期的、能力的發展,也就是要學習思考的能力,需要受教育者靜下心來思考、審視,而不是人云亦云,所以現在倡導的素質教育應該是一個好的導向。就業、考核不僅要看成績、業績,還有必要對應試者做道德修養等全方位的考察。
避免學術行政化,最首要的在于淡化大學、科研機構、出版社、基金會等與學術有關機構的行政色彩,代之以專家治校和行業自治原則,是保證學術良性發展、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必由之路。進一步加強輿論監督與學術批評,形成嚴肅的學術風氣也是治理學術腐敗的有力措施。在制定考核標準時,應明確限定學術論文、著作等參考文獻的參考比例,以實現學術不端行為的“零容忍”。
這里借用莫言先生的一段話做文章的結尾:“一百多年前,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曾提出科技救國的口號,三十多年前,中國的政治家提出科技興國的口號。但時至今日,我感到人類面臨著的最大危險,就是日益先進的科技與日益膨脹的人類貪欲的結合。在人類貪婪欲望的刺激下,科技的發展已經背離了為人類健康需求服務的正常軌道,而是在利潤的驅動下瘋狂發展以滿足人類的,其實是少數富貴者的病態需求。”以告誡人們來共同端正學界行為。
[1]祝光英.學術腐敗防止問題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0(3):57-59.
[2]萬曉光.高校學術腐敗的成因及治理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7.
[3]喻丹.高校學術腐敗問題原因與治理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0(3):172-173.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D].人民出版社(第二卷)1994:57.
[5]劉金玉.淺談高等學校學術腐敗的成因及對策[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27):9-11.
[6]李保玉,崔海浪,王亞娟.國內學術腐敗研究綜述[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研究生論文專刊,2010(37).
[7]葛劍雄.學術腐敗學術失范與學風不正:探究與思考[J].科學博議,2010:49-53.
[8]蔣邦芹.學術腐敗的成因及其治理[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93):35-37.
[9]劉守義.預防和治理學術腐敗的對策[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0):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