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萍
(濱州學院社科部 山東 濱州 256603)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是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博物館對“中國夢”的深情闡述?;仡櫄v史,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170多年的孜孜以求與魂牽夢繞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提出進一步推動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探索與思考,如何對待、學習世界先進經驗成為實現“中國夢”必然論證的重要問題。
民族進步需要自強,但自強不是自大;民族振興需要自力,但自力不是自閉。在世界民族的演進過程中,學習先進經驗是民族發展進步的客觀條件和重要手段,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向世界學習。學習,是中華民族的筑夢之途、圓夢之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救國救民、圖強求富的關鍵因素與社會共識。
梳理近現代中國以學習促發展的奮斗歷程,可以發現兩種不同的學習理念:一是機械式學習,機械模仿、效仿他國的發展模式;二是創新型學習,堅持開拓創造,主動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前者是中國出路早期探索過程中近代中國的一些開明人士與先進分子的學習主張,后者則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與建設過程中的學習追求。不同的學習理念產生不同的社會影響,留下不同的歷史評價,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產生過不同的作用。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外敵入侵,國家蒙難,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堅船利炮摧垮了中國人“天朝大國”的自我麻醉,西方國家強大的現代文明使中國人為之震驚,拜師西方、效仿西方成為近代中國的封建士大夫、資產階級開明人士與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之路的普遍選擇,包括器物學習、制度學習與文化學習等形式。
器物學習是中國人拜師西方的最初形式。當鴉片戰爭爆發,閉關鎖國的中國人最大的震驚就是看到了中國與西方列強的器物差距,技不如人遭人欺的凄涼慘痛油然而生,“師夷長技以制夷”也就有了社會基礎。林則徐學習仿制西方戰艦,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一步,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秉承“師夷長技”以自強,認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1](P47),發起了長達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西方的各種技術和器物不再被當做“奇技淫巧”而遭受排斥,成為被模仿、學習的對象。
洋務派創辦軍事工業以自強,興辦民用企業以求富,建工廠、修鐵路、建海軍、辦學堂,對中國早期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甲午戰爭清政府慘敗,洋務運動破產,器物效仿的學習沒有幫助洋務派完成求富自強的歷史任務。
甲午戰爭的失敗激發了中國新的民族覺醒,康有為、梁啟超等資產階級維新派把效仿西方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疾呼要救國必學西方政治制度,“以俄國大彼得之心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為治譜”[2](P208),實行君主立憲,自上而下變法圖存,戊戌變法成為中國出路早期探索過程中制度效仿重要的歷史標志。
戊戌變法吹響了民族救亡運動的號角,促進了中國的思想解放,沖擊了晚清腐朽的封建制度,但是,效仿外國制度模式的學習帶給維新派的也只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悲愴無奈?!拔煨缌印毖獮R菜市口徹底打消了中國人對于君主立憲的熱情與幻想,制度效仿并沒有因為維新而帶給中國人成功的體驗。
溫和的制度學習勉強百日即遭夭折,促使中國人民繼續探索新的民族出路,孫中山等人將救國希望寄予了暴力革命,提出要徹底推翻封建專制舊制度,建設民主共和新模式。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成為中國人民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里程碑,可是,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仍然沒有擺脫失敗的命運。盡管辛亥革命的失敗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但從學習理念的角度分析,孫中山等人仍然沒有擺脫模仿西方、效仿西方的思想局限。
雖然孫中山不主張完全照搬照抄西方模式,認為“中國幾千年以來社會上的民情風土習慣,和歐美的大不相同。中國的社會既然是和歐美的不同,所以管理社會的政治自然也和歐美不同,不能完全效防歐美”[3](P303),“如果仿效歐美,一定是辦不通的。歐美既無從仿效,我們自己便應該想一種新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4](P769),要“能夠照自己的社會情形,迎合世界潮流做去,社會才可以改良,國家才可以進步”[4](P764)。
但是,孫中山對西方的資本主義民主共和政體又是心懷崇拜的,覺得“中國人的民權思想都是由歐美傳進來的。所以我們近來實行革命,改良政治,都是仿效歐美”[4](P758),歐美的種種文明都比中國進步,必須學習歐美以規劃中國發展,“如果不參考歐美以往的經驗、學理,便要費許多冤枉功夫或者要再蹈歐美的覆轍”[4](P764),實現“以民立國之制,不可不取資于歐美”[5](P60),明確提出“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國選舉總統,廢除專制,實行共和”[6](P226)。
所以,盡管康有為、梁啟超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與孫中山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曾經因為中國的出路針鋒相對論戰爭執,效仿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模式卻是他們共同的政治理想,只不過改良派搬的是君主立憲,革命派學的是民主共和,都幻想通過制度變革“畢其功于一役”,其結果都證明沒有自己的創造、片面效仿他國制度的學習理念是不具有徹底性的,不能真正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任務。
制度學習之路不通,陳獨秀等人看到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學”所蘊含的綿里藏針,“德先生”與“賽先生”被請到中國,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新文化運動爆發,民主與科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兩面大旗,器物學習與制度學習被文化學習代替,以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與資產階級的自然與社會科學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成為當時的先進分子們復興中華民族、拯救中國社會的強大思想武器。
客觀評價,作為中國近代意義深遠的思想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產生過積極影響,特別是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但五四運動之前的新文化運動對西方文化的學習目標仍是要使中國成為一個西方式的資產階級現代國家,仍然沒有脫離效仿、模仿的藩籬,未免存在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社會沖突,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也不具有實現的現實條件。
西方列強的侵略迫使中國近代開明人士與先進分子不得不思考現代文明的價值,對西方文明產生幻想,希望“拿來”西方現有且成熟的文明成果為中國發展所用,搭快車,走捷徑,建設自己的生存空間與發展模式。這種“搭車”動機產生的失敗效果證明了一個結論:不創新自身特色、機械效仿他國經驗、盲目照搬他國模式,這樣的學習雖然能夠給中國社會帶來一些新鮮氣象,卻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不僅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關于如何學習世界先進經驗,特別是國外的現代文明,以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選擇了一條極具真理意義的學習道路。
中國共產黨視學習為“本領恐慌”的出路,是“政黨鞏固之基、國家興盛之要。重視學習、善于學習,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是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重要保證”[7](P186),這種端正認真的學習態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與建設成功的重要因素。黨的這種學習品質的集中表現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思想指針,“掌握了它,可以使一切科學得到新的發展”[8](P76)。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共產黨對待世界先進經驗是誠懇的,既解放思想,又實事求是;既強調虛心學習、全面學習,又堅持創新學習、有效學習。
首先,對于世界上其它民族的先進發展經驗,中國共產黨毫不猶豫的選擇學習為重,學習為先。
毛澤東把吸收外國優秀文化成果作為中國革命與建設的一項基本方針,號召“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9](P41),“不管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這一點是肯定的”[9](P242)。
鄧小平也指出“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10](P91),中國“要向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對我們有益的知識和文化”[11](P44),強調“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12](P1002),因為“資本主義已經有了幾百年歷史,各國人民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所發展的科學和技術,所積累的各種有益的知識和經驗都是我們必須繼承和學習的”[10](P167-168)。特別是“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11](P373)。
習近平總書記繼承了黨的優良學習傳統,進一步指出中國要永遠做一個學習大國,“無論中國發展到什么水平,我們都要虛心向世界各國人民學習”[13]。
與近代封建士大夫及資產階級先進分子不同的是,創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對待世界先進經驗,不管是理論形態還是實踐模式,中國共產黨堅持的都是創新學習,不唯書、不唯上,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結合,突出中國特色,體現中國國情。
縱觀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歷程,黨創新學習的最大成果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并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不斷追求創新發展,包括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特別告誡全黨全國人民學習他人不能照搬照抄、盲目效仿,一定要結合中國實際,體現中國國情。
結合中國實際就是要突出中國社會的獨特矛盾,各項工作都要反映中華民族的特殊訴求,滿足中華民族的發展需要,創新具有中國特色的救國救民與民族發展之路。
毛澤東諄諄教導全黨“學習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教條主義的態度,不管我國情況,適用的和不適用的,一起搬來。這種態度不好。另一種態度,學習的時候用腦筋想一下,學那些和我國情況相適合的東西,即吸取對我們有益的經驗,我們需要的是這樣一種態度”[9](P242);對待外國的先進經驗,“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他們的短處、缺點,當然不要學”[9](P41),要堅持“學習外國的長處,來整理中國的,創造出中國自己的、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東西”[9](P83),這樣才不會喪失民族信心,“任何外國的經驗,只能作參考,不能當作教條”[9](P133)。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指出“各項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調“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11](P2-3)。
雖然中國共產黨在革命與建設初期也曾經對他國經驗,特別是蘇聯道路存在過“拿來”利用,那是當時世界范圍內能夠影響中國并能為中國所借鑒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外在因素。因為沒有經驗,只得照抄蘇聯。但是,中國共產黨沒有重蹈前人的覆轍,自強不息的民族智慧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使黨堅信社會主義理想在“中國將來發生之時,必與英、德、俄……有異”,黨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銳意進取、大膽開拓,不斷反思、撥亂反正,使得“中國革命就沒有按照十月革命的模式去進行,而是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10](P318);社會主義建設也是“前八年照抄外國的經驗。但從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關系起,開始找到自己的一條適合中國的路線”[14](P213)。
經過中國共產黨幾代人的探索學習,開拓創新走自己的道路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拔覀冏咦约旱穆罚哂袩o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7](P22)。
90多年的探索發展,黨通過創新學習創造出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兩大成果;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開辟,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成功,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等,無一不是黨的實踐創新的偉大成果。“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7](P189)。今天,中國夢的提出必將把黨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推向一個新的階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展示出光明的前景,“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7](P27)。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7](P179),歷史與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7](P178),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表明,不顧自身實際,盲目迷信,照搬照抄他國經驗,就無法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只有立足自身特色的創新型學習,才能促進民族進步與發展,才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選擇!
[1]本書編寫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康有為.康有為政論集(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孫中山.孫中山選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
[6]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
[7]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朱德.朱德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9]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鄧小平.鄧小平年譜(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13]習近平.人民日報[N].2014-05-25(03版).
[14]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9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