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鐘平
(中共常德市委黨校、常德行政學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1.法律、道德與治理的內涵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國家和政府治理的基本方式。法律與道德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法律,一般是指由社會認可、國家確認、立法機關制定規范的行為規則,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保證實施,以組織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為內容,對全體社會成員、社會組織都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或社會規范。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社會發展、處理矛盾糾紛最強有力的工具和武器,也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權利的有力工具。法律是由具體制度來落實的一系列社會規則體系。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具有強制性、權威性和統一性的特點。
道德與法律不同,道德是指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道德以善惡為準繩,通過社會輿論的引導,自身內在的信念以及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行為,以此來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道德教育人們認識社會規范,調節社會關系,培養人們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形成好的道德行為,倡導社會真善美,感化引導人的行為。簡單的說,道德就是人們對善惡美丑、公平正義、光榮恥辱、誠實守信等觀念及其規則的總稱。同時,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并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時代,不同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傳統:強調奉獻精神,追求社會穩定,講求謙敬禮讓,重視道德踐履等。
治理,是未來公共管理發展的潮流。1995年,全球治理委員會對治理給的定義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個人和機構經營管理相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治理是一種不同于統治的管理方式,而是一種平等合作的管理方式來調和利益沖突,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達到善治的目的。強調政府與公民的良好合作以及公民的積極參與,實現管理的民主化。治理是多主體之間采取聯合行動的一種持續過程。治理可以是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機構和規章制度,也可以是各種非正式制度安排等內容。治理理論認為,在社會公共事務、國家事務的管理過程中,既有政府、國家主體,也有非政府組織等民間團體、私人機構、公民個人等社會主體共同參與,合作協商,共同發揮作用的過程,這是一個雙向的、或者是多維度的互動管理過程。治理是“適應全球化、市場化和民主化發展趨勢的要求,在國家公共事務、社會公共事務甚至政府部門內部事務的管理上,借助于多方力量共同承擔責任,其中既有對事務的管理,也有對人和組織的管理;既有對眼前事務的管理,也有對長遠事務的管理。”[1]
2.法律與道德是社會、國家、政府治理的基本方式
人類社會是一個復雜多變,充滿矛盾的綜合有機統一體。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自身的協調性、秩序性和穩定性,即一定的社會行為規則體系,是維護自身發展的保障。在現代社會,獨裁、暴政、人治等已經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而法律和道德起著協調社會自身矛盾,保持社會秩序的主要作用。法律和道德是得到社會的認可,維持社會秩序的兩種主要規則體系。同時,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法律和道德沿著各自的軌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交互式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各自的規則體系。并且,法律和道德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過程中,適應社會發展規律和趨勢,調節社會關系,控制社會矛盾,解決糾紛,引導和維護社會穩定發展,使整個社會擺脫了偶然性和任意性,逐步形成法律和道德共同治理社會、政府和國家的格局。這是人類社會自身內在屬性所決定的。
法律和道德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行為規范體系,都是國家、社會、政府治理的兩種重要調控手段。在文明時代,社會治理、國家治理、政府治理都需要法律與道德相結合的共同調控、共同管理。
法律作為一種國家、政府、社會治理的社會規范體系,來源于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現代社會的治理主要依靠政治組織——國家通過有秩序、有強制力的法律來規范和調整、安排人們的行為關系。法律成為治理的主要手段和工具,是一種他律行為,其追求的價值主要有自由、平等、安全和秩序。依法治國作為國家、政府、社會治理的一種基本方式,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結果。與人治相比,法治廢止了獨裁和暴政,破除了人生依附,維護自由、平等、安全和秩序。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到目前為止,這是最好的治理方式。
道德作為國家、政府、社會治理的社會規范體系,和法律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為了維系人類社會生存發展而產生的一種行為規范。道德作為一種治理規范,是人們對于自身所依存的社會關系一種自覺反映形式,主要依靠道德教育、道德觀念、道德信仰和道德情操而產生的自律行為,是一種非正式制度約束,是人們內心信念的力量。在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過程中,道德規范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經濟形態,都有相應的道德體系和道德要求。不同的道德價值和道德體系服務于相對應的社會經濟結構,完善國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維護社會穩定和諧,并為其發展和完善提供動力。
1.建立健全規范的法治機制
從法律實施的歷史來看,法治是一個過程,是一種社會狀態。也就是說,人類社會現代化過程就是法治化的過程。依法治國,建立健全規范的法治機制,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第一,確立法律的規范作用,樹立法治權威。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機制的根本。法律作為一種國家、政府和社會治理規范,具有清晰而內在的邏輯結構,即從行為模式到法律后果的因果關系。帕比尼安認為“法律是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命令,……對故意或過失所致犯法行為的制約,以國家名義制定的一般協議。”[2]而烏爾比安認為,“所有的法律都與權利的取得、或保持、或限制有關,因為‘法律’的問題是,要么某物如何成為某人的財產,要么某人如何能保持他已有的某些物品或權利,或者是他如何將之轉讓給某人或放棄之。”[3]法律作為一種規范體系是社會控制的一種手段,是社會對人類本性的控制和調節。法律就是這樣通過國家強制力來調整和安排行為,是具有強制性的規范。法治機制建設,必須確立法律的規范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沒有超出法律的特權,樹立法治權威。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首先要明確法律的秩序價值。良好的公共秩序是社會存在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有良好的社會秩序,這是法治建設的根本保證。其次,要明確法律的自由價值,這是社會正常發展的必要條件。追求人類解放,爭取自由是人類發展的目的,也是社會主義發展追求的目標之一。同時,自由也是社會主義所追求的核心價值觀。最后,必須明確法律的安全價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目的就是保障社會安全有效運行。建設法治機制就要保證社會和諧,安全有效運轉。只有明確法律的規范作用,樹立法律權威,保障社會公共秩序、人民自由和社會安全的情況下,才能建立真正意義的法律秩序,才能建設和完善法治機制。
第二,在政府、社會、國家治理過程中,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機制的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國家、政府和社會治理的基礎和條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政府、國家、社會的治理中,最關鍵的因素在于徹底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馬克思法學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同時吸收世界現代法治文明發展成果的理論,既體現我國國情,也有世界視野,著眼于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法治實踐的先導。在政府治理、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過程中,運用法治理論做指導,形成科學有效的法治思維和法治觀念。法治理論只有與依法治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不斷提高法治理論水平。同時,在提高理論水平的條件下,更好的指導法治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政府、國家和社會治理的基礎,是決定法治戰略的方向性問題。堅持從實際出發,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機制的有力保障。
第三,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機制的具體措施。在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基礎上,完善法律,包括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等。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建立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有法可依,才能規范各種法治實踐,規范各種管理活動,規范人們的行為。這是法治機制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建設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在黨的領導下,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社會事務,政府依法行政,建設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和法治政府,是落實法律法規的有效舉措。建立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是保證法律得到實施,維護法律權威和尊嚴的重要制度形式。法治實施離不開法治監督。引導全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法治監督,完善人大制度,推進法治監督制度和能力建設。加強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建設,包括物質保障、人才保障、組織保障等是法治機制建設的重要環節。法治機制建設,除了完善各種體系之外,更重要的是細化各種法律,也就是說,使各種法治制度具體化,具有可操作性,使法律制度落實到位。如果法律不能細化,具有可操作性,法律就會成為空談和擺設,難以起到規范的作用,難以起到治理國家、政府和社會的功能。同時,法律必須明確規定政治邊界、政府權力邊界、公民個人權利邊界、社會組織權利邊界等,使國家、政府、社會以及個人能夠根據這個預期來規劃自己的事務,更好的行使自己的法律權利,承擔法律責任,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2.繼承創新道德教化的德治機制
首先,確立道德的教化作用。確立道德教化功能,是社會主義德治機制建設的根本。道德作為人們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非正式制度規范體系,調整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主要依靠社會輿論、習俗和人們內心信念來維持。建設現代法治社會,維護社會秩序,以德治國,加強德治機制建設,充分發揮道德的教化規范功能。建設德治機制,必須確立和強化道德教化功能,使國家、政府、社會和公民都具有良好道德水平,自覺約束自身行為。道德教化有一個從主觀到客觀,從個人到組織,從內在到外在,從強制到自覺的過程。也就是說,確立道德教化功能,建設德治機制,必須加強道德心理內化調控,強化社會道德輿論,監督道德行為。
其次,在政府、社會、國家治理過程中,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這是社會主義德治機制建設的基礎。我國自古就有以德治國的歷史傳統。強調以天下為己任,以德為先,倡導仁義,“為政以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格”。強調在提高道德水平的情況下,達到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目的。目前,在加強德治機制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繼承優秀的傳統道德,這是凝聚中華民族的根本。當然,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階級,有不同的道德水準。但是,我們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世界文明成果,更好發揮和強化道德的功能作用,建設德治國家、德治社會。這是德治機制建設的一個重要源泉。
最后,堅持社會主義道德,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德治機制建設的關鍵。社會主義道德是經歷不同時代逐步成熟發展起來,符合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道德體系,服務于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調節人們之間的關系,規范人們的行為,集聚人們的力量,共同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社會主義道德凝聚社會共識,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社會主義道德聚集強大正能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實現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加強德治機制建設,要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同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國家、政府和社會治理實踐過程中。
3.推進法律與道德相結合的共同治理機制
第一,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法律是顯露的道德。”凡是法律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禁止和譴責的行為。“法律秩序的構建與形成實際上是社會成員道德秩序重構的過程。”[4]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合理的法律秩序,法律能夠得到尊重和執行。法律秩序、法律遵行是建立在普遍的道德認知的基礎上的。法治建設的目的是符合我國社會和國家的整體利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弘揚社會美德。法律維護道德建設,法治體系建設必須重視社會道德標準,實現道德法治化。“在必要時可將社會道德中合理、普遍、有益的因素法律化,以法律形式確認并保護社會個體所信賴的道德評價標準。”[5]良法為人性提供規則;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是道德的保障底線,為道德提供保障和服務。只有以法治來體現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的制度支持,才能得到具體實施。社會主義法治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道德的基礎和條件。在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建設過程中,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加強法治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的能力和作用,引導人們依法辦事,倡導和維護社會主義道德。首先,在法治體系建設上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法律質量,體現社會主義道德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其次,通過嚴格司法,公正執法營造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嚴格司法公正執法,既是捍衛法治尊嚴,也是褒獎善德,叱責惡行,扶正祛邪,激濁揚清,促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第三,運用法律手段,引導人民權利義務觀念,加強社會誠信管理,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發揮法治解決道德領域的突出問題,讓敗德違法者付出高昂代價,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和家庭美德,為道德建設保駕護航。第四,健全法治宣傳教育活動,提高人們的法治意識和道德意識、道德自覺,推進道德建設。最后,建設德才兼備的法治隊伍。既要有忠于法律,具有法律專業水平;又要有忠于人民,具備基本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的高素質法治人才隊伍,是建設法律與道德相結合共同治理機制的重要環節。
第二,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道德是隱藏的法律。道德是一種自律,是人們心中內在的法律。凡是法律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培養和倡導的行為。一個社會的道德水平越高,自律意識越高,違法犯罪就越少。德治強調把外在的法律責任內化于公民的道德自覺,轉化為道德行動,能夠起到“治病于未然”的作用。在國家、政府、社會治理過程中,只有法治和他律是遠遠不夠的。法律只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其關鍵是要有相對應的文化做支撐。也就是說,用道德來滋養法治精神,必須有強化的內心自律和道德來維護法治,即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社會主義道德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礎和核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要求的公正、法治、自由、平等等內容,既是道德所倡導的,也為公正執法、嚴格司法提供文化基礎,更是法治的基本內容。沒有道德滋養,法治文化就缺乏源頭活水,法律實施就缺乏堅實社會基礎。法律再好,也必須為人們所接受,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行為才能得到遵行。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正本清源,必須用道德滋養法治精神,把外在的法律責任和法律意識內化為人們道德自覺、道德信仰和道德行為,支持法治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在涵養了我們的法治文化。只有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弘揚中華美德,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有深厚的道德底蘊為法治精神提供豐厚滋養,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和法治政府創造條件。完善與社會主義道德相協調的法律規范體系,考慮各種道德因素和道德風險,協調法律與道德的矛盾與沖突,將實踐中比較成熟,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上升為法律規范。將社會主義道德貫徹到法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以社會主義道德滋養法治精神,為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提供堅實的社會基礎和發展空間。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03-BuMjianIaKc2r9ZyDfxshItvuZEdnlstY85sMVafea0taCJJIkqEwtuA2kms1EbDo0rNLMpPNxPp9hRhNma
[2]The Digest of justinian[M].D,l,3,1.
[3]The Digest of justinian[M].D,l,3,41.
[4]范進學.論我國法治進程中法律與道德問題[J].法治研究,2011(7):9.
[5]吳宏逵,林衍.法律與道德的共生與互動——訴訟信用及其生成機制[J].政法學刊,20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