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潔
(阜新高等專科學校 遼寧 阜新 123000)
新型工業化道路理論是中國共產黨立足中國國情,順應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做出的一項嶄新的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在黨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報告中都再次強調,要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新的歷史時期,選擇這樣一條道路,是我國長期對工業化道路進行探索的結果。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正確處理農、輕、重三者關系,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的思想,對我們新世紀新階段的國家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歷程,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最早探索者和探索的倡導者。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是從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開始的,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主體和基礎,中國工業化道路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面臨的一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由戰時經濟轉向平時經濟,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盡快地使中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如何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是擺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必須回答的問題。毛澤東通過對“一五”計劃執行情況的總結和“二五”計劃制定中所反映問題的了解,以及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經驗教訓的總結和借鑒,在1956年4月寫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提出一系列關于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思想,并在以后一段時期的不同場合以過這一思想多次加以闡述。
1.強調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新中國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脫胎而來的,底子薄,起點低,經濟文化落后,農業勞動生產率很低,農民生活極為貧困,能為國家經濟建設所提供的糧食原料、市場、資金的數量極為有限,制約了我國工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針對這種情況,毛澤東指出:“全黨一定要重視農業。農業關系國計民生極大。要注意,不抓糧食很危險。”[1](P360)他充分闡述了農業的基礎地位:第一,農業關系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糧食豐收,人心就穩定。人口眾多的中國,解決吃飯問題始終是國民經濟的頭等大事。舊中國農業的發展水平極為低下,80%的人口長期處于饑餓半饑餓狀態。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每公頃耕地的糧食產量只有1035公斤,人均糧食占有量僅為210公斤。不抓糧食,天下可能大亂。第二,農業是輕工業原料的主要來源,農村是輕工業的重要市場。第三,農村又是重工業的重要市場。第四,農產品是主要的出口物資。第五,農業是積累的重要來源。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農業就是工業。要說服工業部門面向農村,支援農業。要搞好工業化,就應當這樣做。讓農業積累多,才能為工業積累更多。
2.社會主義工業化要優先發展重工業
為了迅速實現我國的工業化,1953年我國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指導方針。毛澤東認為,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1953年9月,毛澤東專門講了一段如何看待“施仁政”的問題,當時有些同志沒有看到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重要性,片面強調中國經過了22年戰爭,人民生活亟待改善,應該多搞些輕工業。毛澤東把這種思想稱為“小仁政”,他指出:“所謂仁政有兩種:一是為人民的當前利益,另一種是為人民的長遠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設重工業。前一種是小仁政,后一種是大仁政。……現在,我們施仁政的重點應當放在建設重工業上。”[1](P105)
優先發展重工業是中國國情和重工業的地位、作用所決定的。1954年6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毛澤東談到發展重工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時,形象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在這種情況下,不優先發展重工業,怎么能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狀態,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間差距。更何況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實行封鎖、禁運,特別是美國還同我們處于軍事對峙狀態,只有優先發展重工業,才能增強國防力量,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也只有優先發展重工業,才能改變我國基礎工業薄弱,工業結構畸形發展的狀況。
優先發展重工業也是毛澤東和老一輩革命家,認真比較了蘇聯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優劣而提出的。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輕工業開始發展,用了50年到100年時間才實現工業化。而蘇聯從重工業起步,只用了10多年時間就實現了工業化。“一五”期間,我們學習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到1957年,我國工業總產值取得了連續8年平均增長24.3%的發展速度,其工業化成就超過了舊中國100多年的發展。“一五”計劃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由694年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以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中國開始有了自己的飛機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發電設備制造業、新式機床制造業等工業部門。以鞍鋼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基本建成,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的工業基礎得到加強,華北、華中和西北地區的一些新的工業區也正在形成。“一五”計劃的完成,開始改變了我國工業以輕為主的局面,重工業主要產品的產量大幅度增長,這為國家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為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毛澤東提出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體現了歷史首創精神。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程度,直接決定著這個國家的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目前,我國工業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們應著重發展能源、交通、石油化工、汽車制造業等,國家能否實現工業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些產業的發展水平。
3.正確處理重工業同農業、輕工業的關系,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
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模式,被視為唯一正確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但這是一條靠犧牲輕工業和農業,片面追求發展重工業的道路,蘇聯出現了“糧食產量長期達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問題,像一些東歐國家由于輕重工業發展太不平衡而產生的嚴重問題”[1](P268)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市場商品匱乏,貨幣貶值等嚴重經濟問題。毛澤東認為,決不能再走蘇聯和東歐的老路。因此在經濟發展方針上,毛澤東提出了區別于蘇聯的中國工業化的道路。在《論十大關系》中,他提出了正確處理重、輕、農關系的思想,并把三者作為一個整體問題,列為十大關系之首。他指出:“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這已經是定了的。但是決不可以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養活工人,還談什么發展重工業?所以,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必須處理好。”[1](P268)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重工業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少發展些農業和輕工業,一種是多發展些農業和輕工業。前一種方法片面強調對重工業投資,表面上看是重視重工業的,但對農業和輕工業投資少,會造成市場物資緊張,物價和貨幣不穩定,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極大困難,從長遠觀點看,重工業不是發展得多些、快些,而是少些和慢些。后一種方法注重了農業、輕工業的發展,市場供應充足,物價和貨幣穩定,會使重工業發展得多些、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會使它發展的基礎更加穩固。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初期實踐在優先發展重工業上與蘇聯和東歐國家基本相同,但毛澤東比較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正確地處理好農、輕、重三者關系,使整個國民經濟能夠比較協調地發展。1957年,他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進一步指出“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又說“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并舉”[1](P400),說這是中國工業化的道路。
1958年以大煉鋼鐵為中心的“大躍進”,使我國農業和輕工業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為糾正這一階段的錯誤,毛澤東提出了安排國民經濟建設要以“農、輕、重”為序的思想,主張重工業要為農業和輕工業服務。60年代初,在國民經濟進入困難時期以后,毛澤東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思想,這是他對以往思想的新概括。
毛澤東關于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是他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重要成果。有些已付諸于實踐,有些由于當時條件的限制未付諸于實踐,但其思想的先導作用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石,為我國工業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從新中國成立到1957年下半年,毛澤東關于中國工業化的理論、方針總的來說是正確的,在實踐上也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從1957年下半年開始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工業化的發展現實和理論出現了嚴重的背離,我國的工業化建設取得的成就遠沒有應該達到的那樣巨大。毛澤東工業化思想的目的是以工業化推動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實現國家工業化的熱切期盼。正是在毛澤東工業化思想的指導下,我國才能在較短的時間里、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基礎上,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當前,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性任務。毛澤東工業化思想不但對當時的工業化建設具有指導作用,而且對當今我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
1.毛澤東的工業化思想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導
中國的工業化道路,必須從中國具體國情出發。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對于其他國家工業化的道路和經驗,必須堅持具體分析,做到擇善而從。在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過程中,毛澤東注重從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同時重視學習和借鑒前蘇聯、東歐國家及一切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經驗,走出我國自己的工業化建設道路,毛澤東這些做法是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的,對今天我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仍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目前中國工業化建設中面臨的最大的實際是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是一個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且不平衡、社會經濟具有明顯二元結構特征的農業國,這是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這就決定了我國實現工業化必然會是一個較長的過程,需要我們做出長期不懈的努力。黨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這是對毛澤東關于“中國工業化道路”探索的繼承、發展和創新。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趨明顯,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必須堅持擴大對外開放、學習和借鑒西方先進國家的工業化成果,采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2.毛澤東的工業化思想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工業化建設的過程中,毛澤東清楚地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生產力落后的農業大國,農民占我國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這一基本國情,提出以農業為基礎,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充分體現了重視農業,重視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重視農村建設的思想。毛澤東的這一思想對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滿足農民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滿足農村社會再生產的需要,滿足農民擴大再生產的需要。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統籌城鄉發展,把農業發展放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整體中考慮,把農村繁榮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考慮,把農民放到國民收入分配中通盤考慮。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條件大大改善,但是,我國農業生產的技術裝備水平與勞動生產率水平低、規模化程度低、農業的基礎地位仍然比較薄弱,農業仍然是制約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農業的基礎地位是否牢固,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業的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只能加強。從2004年起,我國陸續實施了許多讓農民增收的政策,給農民以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取消了農業特產稅、屠宰稅、開通了農產品綠色通道,這些都體現國家實行多予少取的方針來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政策,促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從而有利于全面小康的實現。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這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特點,為解決“三農”問題而明確提出重要戰略舉措。
3.毛澤東的工業化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毛澤東工業化思想強調要在綜合平衡中推進我國工業化建設,在《論十大關系》中他圍繞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這一基本方針,從十個方面具體闡述了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把握的十大關系,包括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等等,他指出,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這十種關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組成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我們的任務,是要正確處理這些矛盾。”[2](P149)只有把這些矛盾協調處理好,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
當前的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改革進入了攻堅階段,利益矛盾呈現出錯綜復雜的特點,在現階段主要表現為中央和地方間的矛盾,區域間的矛盾、城鄉間的矛盾、行業間的矛盾和群體間的矛盾。經濟生活中存在著諸如結構不合理、分配關系尚未理順、就業矛盾突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等一系列緊迫問題。在推進各項社會改革的過程中,只有堅持統籌兼顧,協調好各種利益關系,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解決這些問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速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通過統籌推進各項改革,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努力實現社會領域改革和經濟領域改革相協調,農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相協調,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相協調。黨和政府從各方面努力積極消除社會不和諧因素,通過解決“三農”問題,進行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重大舉措的實施,使各種矛盾趨于緩和,極大地促進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毛澤東一直關心人民群眾生活的改善,他多次強調共產黨人就是要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所以中國的工業化建設,必須把經濟增長指標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指標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好工業化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關系。工業化推動著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帶動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經濟、社會的發展又體現為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因此,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的水平,是工業化建設的最終目標。
毛澤東的工業化思想是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基本上都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是我黨寶貴的思想財富。盡管它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也存在著不完善的地方,但它仍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
[1]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
[2]毛澤東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