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定平 行 星
(1.天津華琛律師事務所 天津 300192;2.天津社科院 天津 300191)
由于我國刑法第67條未對交通肇事罪及其他過失犯罪是否成立自首進行規定,加之交通肇事罪作為業務過失犯罪具有多發性,主客觀方面具有較大特殊性,故理論界和實務界長期以來對于交通肇事罪是否存在自首一直存在爭議,觀點針鋒相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1987年頒布了《關于嚴格依法處理道路交通肇事案件的通知》明確規定“對犯交通肇事罪后自首的,可酌情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該條款肯定了交通肇事罪中自首制度的適用,為交通肇事罪是否成立自首的爭論畫上了一個句號。然而,在多大范圍內成立自首,卻無統一的觀點。
我國刑法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將交通肇事罪在立法上分為三個刑檔,而理論界關于自首的范圍則根據這三個刑檔存在著多種不同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觀點是廣義的觀點,認為只要行為人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的行為符合自首的構成要件即主動使公安、司法機關知曉自己實施了肇事行為并同意接受審查和裁判,即認定肇事者為自首。
第二種是狹義的觀點,認為交通肇事罪的自首只能存在于肇事后逃逸的情況,而未逃逸的肇事者投案且如實供述犯罪事實的情況不能成立自首。這種觀點的結果是交通肇事罪的自首僅存在于該罪的第二、第三量刑幅度內。該觀點的立足點在于交通肇事人應當“未逃逸”,且向有關部門進行報告履行行政義務。只有當行為人逃逸后,為破案增加難度情況下,行為人的自首才能予以認定。
第三種是折衷的觀點,折中的觀點把交通肇事罪細分為逃逸后的自首和能逃跑而不逃跑的自首。將肇事逃逸后又自動歸案、如實供述罪行的自首認定為可以適用自首的范圍。此類情況同意狹義說中的主張。肇事者能逃跑的情況一般是指,肇事發生的時間在夜間或地點在郊野偏僻之處,肇事當時只有肇事者和被害人知悉,且肇事者未受傷(或重傷)能逃離現場而沒有逃離的情況。出于功利性的要求,節省偵破資源、司法成本及提高破案效率,應當將此種行為列為自首。同時折中說認為逃跑后又自動歸案的自首是一般情形,能逃跑而不逃跑的自首是例外,且其排除不能逃跑而被動自首的情況。我們認為,“能逃跑而不逃跑”的情況在實踐中無統一標準,較難認定,是否屬于該種情況,有待法官的對公正的內心確信。
上述三種觀點對于肇事者肇事逃逸后又自動投案供述犯罪事實的情況認定為自首的觀點沒有分歧,其分歧點在于對行為人交通肇事后未逃逸的情況能否成立自首,尤其是對于行為人肇事后沒有逃跑(含主觀上不愿逃跑和客觀上不能逃跑),但事后卻到公安機關投案且如實供述罪行的情況是否應當認定為自首。于是就產生了否定說和肯定說的爭論。
持“否定說”學者從交通肇事犯罪的特殊性出發論證,得出該罪不應當適用自首制度。該觀點的主要依據為:一是,從主觀方面來說,過失犯罪系因疏忽大意或者過于自信才導致了危害結果的發生。交通肇事犯罪的行為人主觀要件即為過失,因其并不希望危害社會的結果發生,故行為人的人身危害小、主觀惡性小,在這種情況下,犯罪分子往往在實施犯罪、危害結果發生以后能夠主動承擔責任,積極施以救助,報告并協助司法機關調查案情。二是,交通肇事犯罪以危害結果的實際發生為成立條件,一般多具有易發現性,大多數案件發生在公共道路等公共場合,危害結果易于公開,故其原因也易于查明。因此,部分學者提出觀點認為,交通肇事罪不應當適用自首制度,即“成立自首沒有實際意義”。三是,《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停車,保護現場;造成人身傷亡的,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搶救受傷人員,并迅速報告執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根據該規定,肇事人員在肇事后的報警行為應當定性為行政義務,如果此時又認定為自首的話,則將導致一行為二評價的后果。四是交通肇事罪中的“三檔”刑罰相互銜接,如果加入自首情節,在許多犯罪人員適用緩刑的情況下,將導致該罪刑罰空擋發生,有輕縱罪犯之嫌。
筆者認為,否定說結論的論據在于自首制度在交通肇事犯罪中沒必要且不合法、不合理。但其論據卻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雖然交通肇事罪易發現,且肇事者在實施犯罪、危害結果發生以后能夠主動承擔責任,積極施以救助,報告并協助司法機關調查案情,但我們仍然應當看到,交通肇事犯罪中仍然存在大量逃逸行為。否定說以此交通肇事罪的易發現、易偵破來排除自首制度的適用難以服人。二是刑法總則規定的自首制度必然能適用于刑法分則,不能因為行政上的義務而被排除適用。三是交通肇事罪中三檔刑罰在實踐中確實存在空擋發生的情況,但我們也應看到,適用交通肇事罪第一檔刑罰的案例也存在,故不能以適用第一檔刑罰少而排除量刑中自首情節。概而言之,否定說以交通肇事罪通常發生及定罪的情形排除交通肇事罪的自首情節的觀點偏右。四是《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的肇事人員在肇事后報警行為作為行政義務,與認定自首情節并不相互排斥。因為,“行政義務需要經過《刑法》的確認后才能成為《刑法》上的義務,行為人的行為屬于履行行政義務不是否定其自首權利的理由。只要肇事者履行行政義務的行為同時符合自首的條件,就應當認定為自首。”[1]
“肯定說”者則認為交通肇事罪作為刑法分則中的罪名,應當與其他犯罪一樣適用總則的規定,即在量刑過程中適用自首制度。因為交通事故分為三個量刑檔次,肯定說的學者們又存在三種觀點:一是狹義說。作為特殊的過失犯罪,肇事者逃逸是自首發生的前提條件,未逃逸的則不存在自首一說。二是廣義說。交通肇事行為人在肇事后積極進行搶救并向有關機關投案的或逃逸后又自動投案交代犯罪事實,亦或是因其他案件受控于公安、司法機關的過程中交代交通肇事事宜的,就應認定為自首,符合自首情節。簡而言之,自首存在于交通肇事的各個階段,貫穿三個量刑檔次,只是從寬處罰的幅度有所不同。三是折中說。折中的觀點把交通肇事罪細分為逃逸后的自首和能逃跑而不逃跑的自首。將肇事逃逸后又自動歸案、如實供述罪行的自首認定為可以適用自首的范圍。即此類情況同意狹義說中的主張。將肇事者能逃跑而不逃跑的情況下也認定為自首。同時折中說認為逃跑后又自動歸案的自首是一般情形,能逃跑而不逃跑的自首是例外,且其排除不能逃跑而被動自首的情況。
筆者贊同肯定說,理由如下:
首先,根據立法原理,刑法總則理論適用于分則,所以,凡是在犯罪以后同時具備了自動投案以及如實交待所犯罪行的犯罪嫌疑人,都應該認定為自首。從法律規定來看,交通肇事犯罪并未排除在自首制度的適用范圍之外。1997年修訂后的《中華人國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97《刑法》)第67條對自首構成作了以下規定:“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該規定并未將自首制度局限于故意犯罪。
其次,司法實踐證明并非所有的交通肇事犯罪行為人都能夠主動承擔責任,積極施以救助及盡力協助配合。從社會學角度而言,基于趨利避害的心理,雖然交通肇事罪人身危險性低、法定刑較低,但由于面臨民事賠償的可能性,行為人在面對未來不利結果時,仍有可能選擇逃避罪責,從而加大了刑偵機關的破案難度。
最后,交通肇事犯罪的易發現性不具有普適性?,F實情況是復雜多變的,這導致并非所有的交通肇事罪都易于查清。同時,在法理上以易發現性排除自首制度的適用難以自圓其說?!鞍船F行刑法和相關司法解釋之規定,自首成立并非以犯罪事實和犯罪人尚未被發覺為必要,事實上即使犯罪人已經被發覺,只要能主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且接受司法機關的審查與裁判,也可以成立自首?!?/p>
意大利法學家貝卡里亞曾經指出:“刑罰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殘折磨一個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業已犯下的罪行……”而在于“阻止犯罪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規誡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2],意即報應與預防。承認交通肇事罪存在自首,對于鼓勵交通肇事罪行為人積極投案自首、悔過自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亦符合罪刑法定及罪責刑相適應之刑罰原則。
交通肇事罪發案率居高不下,若否認自首的存在,將會浪費諸多司法資源。如果否認自首制度在交通肇事罪中的適用,這必將加大我國司法機關的業務量,加大我國交通肇事刑偵難度,導致司法資源的巨大浪費,無法契合我國當前司法資源配置緊張的現狀。
同時,如果否認自首制度的適用,那么在交通肇事逃逸后的這部分群體中將鮮有自首者,這也在另一個層面加大了我國司法工作的成本,降低了破案效率。與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發案率逐年走高的趨勢相比,其偵破率卻呈逐年下降趨勢。原因主要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事故現場多發生在交通偏僻的道路上,來往車輛、行人少,現場狀況及物證易被破壞,事后肇事受損車輛易被修復,且往往出現缺乏犯罪形態的個人特征,缺乏人事糾紛的因果關系,同時,不易尋找目擊證人,這諸多不利條件皆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該類案件的偵破難度。目前,逃逸案件的偵破,主要是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舉報和一線辦案人員利用現場得到的線索,通過干警進行經驗主義的手工排查,其技術手段相對落后,耗時較長,不利于逃逸類案件的偵破。在此背景下,若無自首制度寬嚴相濟,作為理性人的犯罪行為人,必將懷著僥幸心理逃避罪責,與司法機關頑抗到底,不但不利于犯罪行為人的悔過自新、對被害人生命財產權益的保護,還會在無形中鼓勵肇事者逃逸了之,這與我國刑罰目的是不相符的。
自首制度的價值在于促進刑罰目的的實現,同時節約司法資源,提高司法效率,從而激勵犯罪行為人悔過自新,將懲辦與教育罪犯相結合,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該制度適用于交通肇事罪,合乎法理,符合立法精神,亦能實現其價值,達到刑罰之目的。筆者認為只要行為人在發生交通事故后能夠主動向有關部門報案、投案,并向有關機關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接受有關部門的審查處理,就應當認定為自首,無需額外考慮刑法未規定的額外條件。換句話說,筆者贊同廣義說,認同在未逃逸的情形下有自首的存在。
[1]于斌,劉曉莉.自首制度在刑法交通肇事中的適用[J].凈月學刊,2013(5):70.
[2][意]切薩雷貝卡里亞.黃風譯.論犯罪與刑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