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俊 王軍鋒
(1.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甘肅 蘭州 730142;2.甘肅省社會科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網絡傳播道德失范不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既有客觀的影響,比如科技發展網絡的使用,大的社會環境的影響,也有網絡自身諸方面的種種主觀原因。對網絡傳播道德失范現狀和問題形成的原因進行科學的分析,是構筑自律和他律的網絡傳播道德秩序的實踐基礎和根本前提。
1.網絡道德監管薄弱
國內目前尚缺乏一種很好的制約機制對網絡輿論進行監管,相關主管部門或負責人也缺乏責任意識和監管力度,從而也造成一些網站道德失范,網上的各種虛假信息、謠言和有損他人聲譽的帖子隨便一翻閱即便入目,放任不管的做法使不法分子更加膽大妄為。此外,網絡道德主體監督和檢舉網絡上不良輿論的意識也不強,部分網民自發監督,但由于監督的手段和方法使用不當,在監督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侵犯他人的隱私、名譽、榮譽、商業秘密等現象。
2.網絡監管技術存在漏洞
客觀地講,我國網絡監管技術在不斷的改進,但不能否認的是仍然存在許多漏洞。目前,我國對網民的管理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辦法,自動地阻止不道德的言論和行為在網上自由傳播的技術還沒有,不良信息在網上的傳播不能得到自動地堵截和封鎖,網上的各種有害信息不能自動地過濾和刪除掉,對黑客的行為和計算機病毒也仍無法有效地加以控制。
3.網絡法律法規不完善
網絡技術快速發展但網絡立法的滯后,公安機關在偵破相關網絡案件有時候是無法可依,從而導致懲罰網絡犯罪分子不及時。《網絡安全法》、《網絡監管法》、《網絡輿論監督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制定和頒布,現有的網絡法規已不能適應網絡環境發展變化的需要。還有部分條款的相關規定缺乏可操作性。此外,在刑法及其他部門法中對網絡犯罪的罪名、管轄、證據等的規定都不明確,也比較少,這些都給相關案件的偵破的量刑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網絡的開放性、虛擬性、匿名性使網站本身和網站的管理者放松了對自身的約束管理,同時也極大地助長了網民的僥幸心理和放縱心理。人們在網站上盡情的展示自我個性,發揮自我才能,這樣網絡主體的自律意識、自制能力相對都顯得薄弱,從而就會出現網絡道德失范的問題,并產生一些始料不及的負面影響,甚至會帶來一系列惡果。
江澤民曾強調“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政治工作一個新的重要陣地,國內外敵對勢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們黨和政府爭奪群眾,爭奪青年。”[1]《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明確提到了建設網絡道德的重要性,倡導要培養網絡主體的網絡道德意識,引導網絡機構的正確道德取向,建設網絡文明社會。隨著和諧社會的構建,對網絡主體道德自律性的培養已經成為和諧社會中網絡道德建設的重中之重。
第一,加強網站的道德性建設。加強網絡業界自律規范,提高網絡認知水平。互聯網協會等部門,應充分發揮加強行業自律的組織、引導作用,進一步完善自律規范。作為網站主體,在傳播信息時,要在道德、法律的限度內進行過濾、篩選,把有效的、有用的信息傳播出去,不斷擴大行業自律風尚,使互聯網道德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第二,培養網絡人才。網絡傳播道德建設要求一大批專業人才網絡維護、網絡管理和網絡建設。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培養網絡人才隊伍,不斷提高網絡人才隊伍的專業素質和業務技能;另一方面,要確保網絡人才的社會主義價值取向。要在網絡人才隊伍中定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思想教育,不斷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武裝網絡人才隊伍,確保網絡人才始終符合社會主義價值取向。
第三,促進網民養成尊重網絡道德規范的好習慣和自覺行為。社會道德規范是網絡傳播道德規范的基礎。我們必須設法提高網民的認知水平,必須要網民充分認識到網絡道德失范的危害性,制定網絡傳播道德法規,進行網絡傳播道德教育,培養網民的網絡主體自律意識,使網民充分認識到自由之所以為自由就在于它是自律的,要培養網絡道德主體的“慎獨”品質,增強網絡道德主體行為的自覺性,使網絡傳播道德規范能成為網絡道德主體的道德習慣和道德信念。
1.健全和完善網絡法律法規
首先,加快網絡傳播立法步伐,為網絡傳播健康發展提供保證。道德的實現以法律為前提,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這些年來,我國制定頒布了一系列互聯網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確立了我國網絡管理的基礎性制度,在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我國現有互聯網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多以倡導性的管理條例為主,與網絡管理執法工作實際需要不相適應。我們必須建立健全新的適用于網絡傳播的法律規范,依靠強有力的法律法規維護網絡安全,限制網絡不良信息的傳播,降低網絡侵權行為的發生,以及制裁形形色色的網絡犯罪,真正制止網絡道德失范和網絡犯罪行為現象繼續惡化。
其次,加大執法力度。各級政府可以組建專業素質和執法能力較強的網絡專業執法隊伍。要加強網站登記備案、接入服務等基礎資源管理,嚴格規范域名和IP地址管理,確保網站登記備案信息真實準確完整。堅持對涉及公共利益的網絡文化服務實行行政許可制度,完善網絡文化服務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嚴格規范網絡文化信息傳播秩序,高度重視對社交網絡和即時通信工具等網絡新應用的規范引導。執法者要加大對易發生網絡犯罪的場所、行業和服務項目的執法和懲罰力度,對已發生的網絡犯罪嚴懲不貸。具體說,若網絡主體違法犯罪情節嚴重、造成嚴重后果的,視其情節,應分別給予責令其限期改正、給予停止聯網、停機整頓或由原發證和審批機構直接關閉其網站、吊銷其經營許可證、取消其聯網資格等處理,還可由相關主管部門限制其經營范圍、經營年限,甚至剝奪其經營資格。
最后,加大經濟制裁。運用上網實名制對網民加以約束,運用網絡信用卡的記錄方式,對每個上網者進行分類、注入資金,上網者持信用卡輸入賬號、密碼進入各個網站瀏覽所需信息。對發布違反和諧社會內容的不良網絡信息的網站和網民進行經濟制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加大網絡監管的力度。
首先是完善網絡信息管理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對主管領導的問責制。若發生網絡信息安全等事件,應先追究該信息制作、發布、傳播等單位主管領導及相關主管部門主管領導的責任,給予撤職或開除的處分;造成嚴重后果的,還應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需要注意的是網絡涉及的責任主體眾多,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必須明確規定相關事務的責任承擔主體。
其次加強網絡過濾技術的使用。網絡過濾技術主要是指運用分級過濾技術對網絡空間中的不良信息進行分級與過濾。要加強關鍵字過濾,充分利用關鍵技術環節,在網絡接入、轉發的重要關口進行過濾;要對反動網站進行屏蔽;要建立網卡ID數據庫,注意搜集上網用戶的網卡ID記錄,對威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有關人員和網站要進行嚴肅查處,及時整頓,確保安全純潔的網絡環境。網絡過濾技術可以控制用戶不應該看到的信息內容,從而提供較好地實現道德內化的外部環境。同時免費開放公民真實身份認證服務,建立網絡誠信體系;政府部門應大力推廣自主研發Linux系統、Open Office等軟件,利用新技術加強對網絡道德缺失的技術防范,從源頭上加以過濾。
[1]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