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霞,吳 淼
(中國人民銀行 慶陽市中心支行,甘肅 慶陽 745000)
P2P網絡借貸,即以互聯網為服務平臺的資金借貸模式,在借貸過程中,資料與資金、合同、手續等全部通過網絡實現。網絡借貸是隨著互聯網發展和民間借貸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金融模式,也是未來金融服務的發展趨勢。
P2P平臺是近年興起的一種“個人對個人”網絡信貸模式,作為一種新興的金融業態,它提高了借貸雙方的資金對接效率,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個人和小微企業的投融資難題,對我國金融體制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2006年,我國首家P2P平臺出現,到2009年達到9家,后出現快速發展。根據網貸之家數據統計,截至2015年6月底,我國P2P平臺達到 2 028家,上半年新上線平臺近900家,行業成交量達到3 006.19億元,月均增速達10.08%,參與P2P投資的人數接近100萬人。根據預測,P2P貸款規模未來兩年內仍將保持超過100%的增速,預計到2016年中國P2P貸款交易的規模將增長到3 482.7億元。同時,數據顯示,上半年問題平臺高達419家,超過去年全年問題平臺總量。其中特大額資金頻出問題,種類包括創始人卷款逃跑、資金鏈斷裂、逾期提現等。由此不難看出,隨著互聯網金融創新越來越多,P2P行業已經逐漸暴露出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短板。
P2P平臺貸款由于沒有抵押,加上信用評估體系不完善,一旦借款人違約(逾期無法還款),或涉嫌詐騙,或者網絡平臺涉嫌詐騙(網站在借貸人將保證金打入網站賬戶后攜款逃走),借貸人的投資能否收回很難保證。據某網貸資訊網站發布的2014年P2P投資者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P2P投資者中,已有27%的投資者遭受損失。
目前我國P2P平臺普遍存在夸大理財收益現象,如“保本”甚至“保息”的廣告,或者提供含糊或者具有誤導性的信貸條款,不能全面、及時告知有關收費情況等做法。導致金融消費者基于高收益的誘惑而盲目信任,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知情權。
P2P平臺強調透明化和社團化,其通過客戶上傳資料,掌握了大量客戶身份信息、家庭成員及財產信息,甚至包括銀行借貸信息等,但網站在客戶信息保護方面存在紕漏,且缺乏監督;存在被泄露或濫用的風險。以“拍拍貸”為例,客戶只要在“拍拍貸”網站免費注冊一個用戶,登錄后便可以隨意查看“借款人列表”中的借款人信息。
目前,我國網絡消費的行政主體不明確,網絡經營主體管理也不規范,而且P2P平臺沒有相關備付金及準備金制度。就網絡借貸本身來說,它具有網絡支付存在的弊端,如虛擬性、跨區域性等特點,導致金融消費者一旦發生損失,維權執行非常困難。
美國P2P平臺的監管機構是美國證監會(SEC)、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和美國審計總署(GAO)。運營模式是對借款人進行信用評級后,根據信用、期限確定貸款利率,將審核后的貸款需求放到網站上供投資者選擇。投資者與借款人之間沒有直接的資金往來,而是購買平臺發行的與借款人的貸款相對應的收益權憑證。在投資者確定投資目標后,通過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擔保的猶他州特許的銀行Web Bank對借款人發放貸款,該銀行馬上將貸款以憑證形式銷售給P2P平臺。P2P平臺在向SEC提交的登記材料中,必須詳細地披露與貸款相關的具體條款,包括平臺的運營模式、投資者的風險揭示、借款人的融資信息等。最重要的是發行說明書,其內容包括發售的憑證總額、P2P平臺運作情況、風險因素、重要協議、管理層討論和分析、附屬材料(貸款名單及銷售報告),更值得一提的是,其附屬材料是不斷更新的。
英國P2P平臺運行模式是借款人先提出借款需求,在網絡平臺上發布借款列表,平臺審核并給出信用評級后形成投資標的,出資方根據自己的收益預期和風險偏好篩選標的,對符合自己風險要求的標的報出愿意出借的利率,多個出資方再進行投標。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出臺的《眾籌監管規則》對 P2P平臺制定了相關監管要求:一是最低資本要求,規定靜態最低資本和動態最低資本孰高確定法定最低資本;二是客戶資金,網絡借貸平臺如果破產,應當對已存的合同繼續管理;三是爭議解決與補償,如果網絡借貸平臺沒有二級轉讓市場,投資者可以有14天的冷靜期,在此期間可以取消投資而不受到任何限制或承擔違約責任;四是信息披露,規定網絡平臺必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知消費者從事的業務,必須要公平、清晰、無誤導。
鑒于我國與美、英兩國金融業實際情況和監管體系的差異,上述監管分工與行業發展模式并不一定適合我國國情。但其清晰的管理制衡方式、緊密的邏輯分工和完備的信息披露方式,值得學習和借鑒。
建議參照國際立法經驗,盡快出臺專門的互聯網金融管理辦法或完善現有民間借貸法律法規,明確網絡信貸機構的性質和法律地位,對其組織形式、資格條件、經營模式、風險防范和監督管理等做出規范。同時,完善央行征信體系,將P2P公司、網商小額貸款機構等新型信貸平臺的數據納入征信系統,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綜合判斷授信對象的信用狀況,推動我國征信系統信用評分模式的轉變。
目前,我國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金融消費者保護由金融監管部門負責,這在實踐中影響了金融消費者保護的力度和效果。應通過加強信息披露和產品登記,來約束P2P行業的經營行為,保護消費者權益。建議借鑒國際經驗,通過立法授權或者由國務院明確專門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由其統一行使金融消費監管權。在交易規則的設置、經營行為合規性的審查、金融侵權責任認定、消費者救濟等方面為金融消費者提供專業化的保護。
建議明確個人信息的采集和使用規則,維護金融消費者的信息安全,如法律上應明確規定:未經個人信息主體同意,不得將個人信息用于約定以外的用途或者向第三方提供;個人信息的使用者應依法儲存、使用并履行保密義務等內容。保護消費者個人隱私,建立隱私和數據安全法律的規定,P2P平臺不得將消費者(主要是借款人)個人信息透露給無關聯的第三方,并且必須向消費者公開他們的隱私政策和實施措施,以及相關的風險共享信息。
隨著網絡消費越來越普遍,應建立金融知識宣傳教育長效機制。開展金融知識宣傳教育,增強金融消費者對新型金融產品、金融服務和金融知識的了解,有效提高金融消費者的自我保護能力。同時,提高金融消費者識別風險的技能和保護個人隱私的意識,維護自身合法利益。宣傳機構應當探索多樣化的教育模式,提高金融消費者維權意識和能力,并以此促進互聯網金融企業提升服務規范度和優質度。
[1]張立杰.規范發展網絡借貸的對策思考[J].黑龍江金融,2010(11).
[2]金明,鄭慶茹,劉波.對我國網貸平臺發展與監管的思考——基于美國的經驗分析[J].金融縱橫,2013(12).
[3]莫易嫻.P2P網絡借國內外理論與實踐研究文獻綜述[J].金融論壇,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