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會超
新聞評論案例教學探索
□屈會超
摘要:案例教學是目前各學科普遍關注的話題,實踐性較強的新聞學科更是如此。新聞評論寫作的實踐性和新聞素材的動態性對案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聞評論案例教學需要將新聞評論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與具體案例相結合,以實踐充實理論,以理論支撐實踐,達到實踐與理論的有機統一。新聞評論案例教學就是要通過案例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傳授、思維訓練和技能培養,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
關鍵詞:新聞評論;案例教學;途徑
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觀點制勝”的媒體背景下,這對新聞評論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評論是一門綜合性應用課程,它以新聞學為基礎,以寫作、哲學、政治、經濟等學科為主要依托。新聞評論教學需要教師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對各類社會事件、問題、現象的分析、解讀和思辨能力。實踐出真知,對于應用型學科的教學,尤其需要加強實踐。因此,教師除了講授理論知識,更應該結合具體情境或事件,采用案例教學,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案例教學法最早起源于美國,用于對醫生、律師和軍隊指揮官的培養。1870年左右,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首度將案例教學運用于大學教育。1910年,這種教學方法被西方國家所有一流的法學院使用。工商管理是第二個采用案例教學法的學科。此后,醫學、教育管理等學科也逐漸開始嘗試使用這種方法。案例教學法逐漸被完善,并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美國學者小勞倫斯·E·列恩說:“案例教學的方法就是教師以教學案例為基礎,在課堂中幫助學習者達到特定學習目的的一整套教學方法及技巧。”①目前,大家普遍認為,案例教學是將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作為教學內容,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直接可感的方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學生通過對案例相關的理論和知識進行分析、研究逐步得到經驗型認知的一種教學方法。
傳統課堂上,教師的單向講授占據主導地位,形成了“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多處于被動接受地位。這一傳統教育模式直接導致了中國學生更加擅長于理論知識,屬于“應試人才”,實踐能力較差。而新聞評論作為應用新聞學課程,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旨的,教師的作用不僅是將專業知識傳達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指導訓練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案例教學的加入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新的契機。倘若在課堂上采用案例教學,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都將發生轉變。教師成了案例資料的提供者、學生進行活動的組織者以及輔助人員。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與教師共享課堂控制權,其積極性將會得到極大提高。此外,通過組織學生對具體案例進行分析、解讀,學生的思維方式、關注視角、對于新聞的敏感度等都將得到鍛煉。
現今,案例教學法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新聞學教學中,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編輯學等應用型課程就更為普遍。筆者相信,案例教學也將在新聞評論的教學中帶來生機和活力。
新聞評論是新聞學的必修課之一。它與采、寫、編、攝等新聞業務相比,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新聞評論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導學生寫出合乎文體要求的新聞評論。而寫作實踐的發生除了課堂上的基本理論之外,還要依賴寫作者對新聞評論文體感的領悟,文體感的建立必須來自耳濡目染。②案例教學為學生實現耳濡目染提供了前提。
(一)寫作訓練的客觀需求
寫作能力的提高必須經歷大量的練習,而目前大多老師都沿襲著從前的老路,將新聞評論當作八股文來講述。從標題到結構,從視角到思路,如果一直照本宣科,即使事無巨細,即使學生們也都認真聽講、仔細做筆記,大多人在學期末時依舊無法獨立完成一篇較為成功的新聞評論。
新聞評論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學好的科目,必須經過大量的寫作訓練,才能發現自身不足,取得進步,才能逐漸找到寫作時行云流水、一蹴而就的“感覺”,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評論員。
通過案例教學,理論知識有了具體載體,這為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或即時評論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由教師選擇有針對性的案例,可以為學生提供不同類型的新聞素材進行分析、解讀、評論,使學生可以嘗試各類新聞事件的評論方式。
(二)新聞評論寫作的實踐性要求
評論寫作應該是一個不斷吸收新思想、形成新觀念、獲得新經驗的開放過程。學生應該在對時事的觀察中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積累新的知識。寫作實踐,并不是單純地指動手寫,而是作者對客觀事物觀察了解、思考分析,最終孕育制作成文這一行為所有環節的活動。③因此,寫作的實踐過程,也是思想不斷完善的過程。俗話說,“熟能生巧”,新聞評論的寫作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其行文的奧秘并不是老師言傳身教就可以的,必須學生親身經歷,自己不斷歸納總結才能夠逐漸領悟。
通過案例教學,教師可以更多地組織課堂研討、即時評論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筆機會。多類型、多角度的練筆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有效避免學生出現眼高手低的問題。
(三)新聞素材的動態性要求
當今社會,信息瞬息萬變,新聞的更替速度甚至可以以秒為單位來計算,但是許多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所使用的例文(范文)卻一成不變,有的甚至是二十幾年前發表的。且不論新聞的時效性,單是評論過程中所列舉的論據及其所展現的思想的陳舊性就無法讓學生產生共鳴,提起興趣。
拿目前市面上使用較多的新聞評論教材來說,其中比較經典的有:秦珪、胡文龍的《新聞評論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范榮康的《新聞評論學》(人民日報出版社,1988)、丁法章的《新聞評論學》(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該書最新版本為2012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書名改為《當代新聞評論教程》,已經是第五版)、趙振宇《現代新聞評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該書2009年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第二版)、楊新敏的《新聞評論學》(蘇州大學出版社,2007)、馬少華的《新聞評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該書2012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版)、李法寶的《新聞評論:發現與表達》(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2005)、賈奎林、張雪娜編著的《新聞評論應用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其他還有張玉川、韓立新、柳珊、鄭思禮和鄭宇等人的教材性質的作品。當然,目前也有部分學者或媒體人關于新聞評論的研究書籍,如楊新敏等人的《網絡新聞評論研究》(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涂光晉的《時代之“聲”——新時期中國新聞評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趙振宇的《新聞評論研究引論——功能、品格、思維、發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曹林的《時評寫作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這些教材就算是最新的,其中的事例也無法達到與時俱進。
而筆者認為,我們培養學生時,除了要求其具備較強的理論素養,培養他們的時代感、評論思維、時事聯系感更為重要。因此,教學過程必須與時事緊密相連。
新聞評論案例教學勢在必行。案例教學如果運用得當,可以讓學生對現實生活環境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充分體驗到社會的復雜性;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自身對于新聞事件的瞬時分析能力,使其克服情緒化,遇事更加鎮定、客觀、理性。但是案例教學的實行,也勢必會對新聞評論教師提出更高要求。
(一)要選用適當案例
對于新聞評論教學來說,案例的適當與否決定著整堂課的成功與否。一個好的案例,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充分調動起學生積極性,加強學生對于所授知識點的掌握。
而在筆者看來,一個合適的案例應該滿足以下幾個條件:1.爭議性。針對于新聞評論的案例應該具有相當的爭議性,以便課堂上產生不同的聲音,激發學生之間產生爭議或辯論,進而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研討的主動性。而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案例有更為精確的把握,引導學生分析案例時對視角、論據等的選擇。2.時效性。案例最好是眼下或者近期的熱點新聞,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新奇感,產生共鳴。與此同時,也可以督促學生關注新聞動態,培養其新聞敏感性。這一特性也要求教師時刻關注國內外的新聞事件以及各大媒體的經典評論,并且在備課上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3.針對性。案例始終要為教學內容服務。一般來說,每節課都會有特定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教師應該針對所要講授的具體內容,選擇與其緊密結合的案例。
(二)要把握課堂流程
新時期下的課堂不應該再是“一言堂”,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活躍課堂。在案例教學的課堂上,教師從知識層面要比學生知道得多,但教師的知識并不是絕對正確的。他的主要角色是提供案例,并組織學生進行對話交流。教學過程以討論為主,教師和學生就知識和思想雙向流動。③為了更好地營造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師應該合理組織學生進行一些交流互動。例如對學生進行分組,組織辯論賽、模擬訪談、快速搶答等活動,讓學生們通過發表自己的觀點,聆聽別人的想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獲得有針對性的收獲和進步。
教師應該充當每個環節的黏合劑,將之合理自然地串聯在一起,把握好整個課堂的進程。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合理適當的點評和總結,將學生觀點與具體新聞評論的理論概念相結合印證,加強學生理解記憶。老師還需要帶領學生對整個活動過程進行反思歸納,為后續活動做好充分準備。
教師需要督促學生積極參與,相互協作。教師也可以適時介入活動當中,師生互動,對于個別不參加或十分懈怠的同學進行指導,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并有所收獲。
普遍來說,我國大學大多是45分鐘一節課,而各類活動所需要的時間各不相同,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控場能力與組織能力,力求在一定的時間內高效完成預計教學計劃。
(三)評論種類多樣化
現如今各界媒體已日漸融合。廣播、電視和網絡媒體的發展,直接導致廣播評論、電視評論和網絡評論的地位和分量越來越突出,這對媒體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界所需要的應該是一種“全能型”記者,既可以寫報紙評論,也能夠駕馭得了評論版、廣播電視評論和網絡評論等新興評論種類,甚至可以面對鏡頭做即時短評。這種改變,理應直接反映到教學的改革當中來。因此,在新聞評論教學內容上,除了傳統的報紙評論內容之外,廣播評論、電視評論、網絡評論也應當適當的講授。
但是,部分教師基于固步自封或者懶于創新等原因,課堂練習僅局限于賞析獲獎評論,或者給出既定的題目,讓學生隨堂寫篇小評論。這樣的教學模式可無法對學生的評論思維做出有效的拓展訓練。
新媒體評論與報紙評論在時效、傳播者、受眾、版面、格式等方面都大不相同。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和選擇教學案例時應有意識地偏向新媒體領域,加強學生對新媒體的認知,增強其實踐能力。筆者認為,新聞評論教學不能再局限于單純的報紙評論,而要涉獵各種類型的評論,實現評論種類的多樣化。
(四)涉及內容要廣泛化
一般來說,記者應該屬于“雜家”,不管是什么領域的內容,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普遍來說,記者的知識結構應該呈正金字塔結構,從上至下依次為:新聞業務知識;以社會科學知識為主的百科知識;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知識;日常生活和普及教育知識。
雖然新聞記者懂得的知識越多越好,但其知識結構不可以是雜亂無章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在制定教學計劃、選擇教學案例時應該包含文學、政治、法律、哲學、歷史、經濟、社會學、倫理學、社會心理學等方面的內容,有條理的讓學生對各個方面都有所認識和了解。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一些相關書籍的介紹,督促學生多讀書,讀好書。
注釋:
①小勞倫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學指南[M].郄少健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3
②謝錫文.多維訓練立體教學——新聞評論教學探索[J].新聞教育,2002(1):21
③蔡雯.論新聞傳播的案例教學[J].國際新聞界,2008(2): 54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