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上海 200433)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創新基層黨建工作”,“全面推進各領域基層黨建工作,擴大黨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面,充分發揮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以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帶動其他各類基層組織建設”。“以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務,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1]42基層黨員如何服務社會、服務群眾,如何將自我發展與服務群眾結合起來,關鍵在于個人定位。從角色論的角度看,就是黨員對自身角色的認知問題。筆者發現,在參與社區治理的過程中,黨員志愿者形成了正確的角色認知,積極“為人民服務”,使黨員志愿者活動成為社區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理論上看,經典的角色互動論,能夠比較好地解釋這一問題:黨員角色的構建,產生于黨員自我認知、外界角色期待與反饋兩方的互動。反映在參與社區治理的黨員志愿者身上,就是以社區黨員志愿者活動為依托平臺,在理論上,黨員進一步強化了對“為人民服務”這一核心角色內涵的認知,在實踐中,黨員找到了與之對應的行為方式和規范,并因此獲得了群眾的好評。在這種良性循環下,社區治理得以完善,社區發展實現和諧,更重要的是,黨員志愿者在參與社區治理的過程中,強化了對“黨員”這一角色的認知,找到了新時代背景下,黨員如何在社區生活中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黨員角色的成功構建,使得“黨員”這個詞成為一種品牌,在現代社區治理與服務中散發光輝。
本研究選擇了上海三個具有代表性的街道進行考察,關注的問題是在參與社區治理的過程中,社區的黨員志愿者如何構建“黨員”這一角色,并實踐“為人民服務”的角色內涵。
中國共產黨黨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是黨員這一社會角色應該具備的內涵。所謂“社會角色”,是“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范與行為模式,它是人們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它構成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的基礎”[2]107。社會角色的內涵,涉及主觀認知與客觀實踐兩方面的內容。正如帕克(Robert Park)所言,自我的觀念,“一般還有賴于其生活的社區,和在社群中要扮演的角色,同時,還有賴于社會對各種角色的認定和地位”[3]285-286。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在社區治理的過程中,面臨形形色色的社會需求,黨員“為人民服務”的角色內涵雖然沒有變,但用什么樣的方式來“為人民服務”,必然也要與時俱進。新時期黨員“為人民服務”所必須具備的素質、理念與行為方式,構成了當代社區治理中黨員角色的要素。
綜上所述,筆者將“黨員角色”界定為:圍繞“為人民服務”的角色內涵,黨員在參與社區治理中逐步形成的一整套理念與行為方式。黨員的“角色認知”,是黨員對自身“為人民服務”這一核心內涵所包含的具體行為準則、行為模式的理解和領悟。黨員的“角色期待”,是指群眾對黨員這一角色所具備的行為準則和行為模式所期望的內容。“角色表現”,則是在特定的角色認知下,社區黨員志愿者在參與社區治理的過程中,實際表現出來的、用以演繹黨員角色的行為方式。
角色互動,是一個通過社會互動不斷構建角色的過程。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把自我看作是個體與社會互動的產物:“我們根據想象別人對我們自己行為及外表的感覺來理解自我”,這種自我被他稱為“鏡中我(The Looking Glass Self)”[4]148。他人的姿態充當了鏡子的作用,從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身,這個過程就是角色互動。米德(George Herbert Meed)認為,是互動產生了自我,自我必須在社會互動過程中才能得到解釋。個體通過“想象性預演”(Imaginative Rehearsal),最終形成具有普適性意義的“常規姿態”(Conventional Gestures),“通過私下解讀和解釋常規姿態,個體能夠想象性預演有利于適應他人的行動方案”,從而“更準確地估計他們對他人的行動可能產生的后果,并進而增加與他人合作性互動的可能”[5]328。這種角色互動的過程,往往表現為“角色期待(Role Exception)”和“角色表現(Role Performance)”之間的互動[4]98。
早期理論在談及角色構建方面的問題時,不約而同地涉及了行動者對角色的認知以及外界對角色期待兩方面的內容。不過,這些理論大多關注于角色內容本身,而并沒有詳細描述角色互動的過程。斯特賴克(Sheldon Stryker)的身份理論則彌補了這一缺陷。他引入了“責任擔當(Commitment)”概念,并提出:“當人們在某一場景中給予某一身份以責任擔當,他們的自尊就會有賴于對自我身份的履行。”[5]348他認為:“個體基于某一身份的責任擔當越多,這一身份在顯要序列中的地位就越高。如果這一身份被他人的反映和更廣泛的價值體系積極評價,那這一身份的層級將得到提升。”[5]349簡單地說,角色的扮演者會根據外界的反饋,不斷調整自身行為,來確認并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從經典理論中可以發現,角色形成于兩方面的互動:一方面,是外界對角色的期待;另一方面則是行動者自身對角色的認知和行為表現。行動者在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感知外界的角色期待,從而強化或修正自己對角色的認知,并對角色加以扮演。在這個過程中,行動者并非完全被動地接受外界對角色的期待,因為他也同樣通過自己的行動,能動性地將角色的內涵反饋于外界,塑造外界對角色的期待。
除了以上提到的兩方面因素之外,還有研究者指出,服務載體對基層黨員服務于民具有相當的重要性[6]。筆者認為,角色的形成固然是人與社會互動的結果,但外部環境的作用不僅僅只是一面“鏡子”。互動發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外部環境所創造的特定情境,也必須納入角色互動的理論解釋框架之中。
同其他社會角色的構建一樣,黨員角色構建同樣源于循環往復的互動過程,這種互動發生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之中,那就是社區治理中的黨員志愿者活動。以此為平臺,黨員角色構建的過程包括:(1)《黨章》對黨員角色內涵的規定,這影響黨員自身的角色認知以及外界對黨員的角色期待;(2)角色扮演者——黨員的角色表現,這種演繹角色的行為,是建立在黨員對自身角色的認知上的;(3)外界社會主體,包括社區群眾、各類組織等對黨員的角色期待,這種期待在黨員演繹角色時予以反饋;(4)衡量外界反饋與黨員自身對角色認知的一致程度。若外界反饋肯定了黨員對自身角色的認知,則會激發黨員更加積極地進行演繹角色的行為;若黨員自身認知與外界的期待有所差別,則黨員會改變對角色最初的演繹行為,或者通過多次演繹促使外界改變對黨員角色的期待。整個角色互動的過程,統一于黨員在行為層面的角色表現上,也是黨員角色構建的過程。

圖1 黨員角色構建的理論模型
從圖1可以看到,構建黨員角色,一方面是黨員志愿者活動平臺的建設;另一方面是角色互動的過程。志愿者活動平臺,是社區黨員服務中心利用社區的資源搭建起來的,不同社區的平臺往往各具特色。角色互動,則主要是兩方面的互動:一方面是黨員對于自身角色認知與角色表現的互動,另一方面則是外界對于黨員的角色期待與黨員角色表現的互動。黨員角色構建,必然是黨員自身對角色的認知與外界對黨員的角色期待互相統一,并最終體現為黨員角色表現的過程。從訪談的眾多案例中筆者發現,黨員角色是在黨員志愿者與外界的互動中逐步構建起來的。在志愿者活動中,黨員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服務人民群眾,正如米德所說的,是黨員最初的一種“想象性預演”。這種預演產生于《黨章》對黨員角色的規定,即“為人民服務”。而黨員志愿者對于黨員角色的演繹行為,在互動中得到反饋。反饋可以是群眾的反應,可以是社會其他輿論的反應,也可以是來自社區黨員服務中心的一些嘉獎。這個互動過程不是單一的、一次性的,而是周而復始的過程。如何將“為人民服務”這一黨員角色的核心內容落到實處,則在反復的互動與反饋中不斷修正和明確。
基于以上理論探討,研究具體從兩方面詮釋黨員角色的構建過程:第一,社區為黨員角色構建提供了哪些有利的平臺;第二,在參與社區治理的過程中,黨員角色構建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
黨員角色“為人民服務”的核心內涵是由《黨章》規定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何保持這一內涵始終具有活力,是許多社區黨員服務中心負責人考慮的問題。要保持“為人民服務”的核心內涵,必須符合當今社會的時代特征。黨員要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并將這一角色內容融入自己的行動中去,就脫離不了實際的社區生活。首先,通過志愿者活動這一平臺,社區黨員找到了參與社區治理并實踐“為人民服務”的途徑。其次,通過這種組織化、系統化的服務模式,黨員在特定情境中發揮自身的能動性,用新的行為方式詮釋和演繹黨員“為人民服務”這一角色內涵。
借助于社區的資源和力量,黨員和社區各方之間通過各種志愿者活動建立了聯系,形成了互動。通過走訪,筆者了解到,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資源優勢、地區文化和人員特點。各地的社區黨員服務中心,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開展了黨員志愿者服務,引導黨員參與社區治理,讓黨員在實踐中充分詮釋自己作為一名黨員的角色身份,為推動社區和諧發展提供了助力,其中有三個街道的志愿者活動具有代表性。
南京東路街道的行政管轄區域位于上海市黃浦區,是城市中心的繁華地區。為實現“社區黨建全覆蓋”的指導思想,街道黨工委之下設立了三個組織,分別承擔不同的職能:行政組織黨組負責領導街道管轄的所(派出所等)、院(醫院等)、廠的黨組織,平時的工作方式是通過工作交流、感情交流等方式組織大型志愿者活動;居民區黨委則負責社區居委會日常的黨員志愿者活動;兩新組織黨委(綜合黨委)則負責街道轄區內的企業黨組織。街道黨員服務中心下屬20個黨員服務站,分別設在各自的居委會內,另外還有47個黨員服務點,分布在一些轄區商務樓中,為辦公白領及兩新組織員工提供必要的志愿者服務,比如量血壓、看病等。黨員服務點通常有人值班,但是條件不盡相同,有的在商務樓里有一間房間,有的只有一塊區域。
由于地處上海市中心商業區,擁有豐富的經濟資源,該街道抓住了“品牌”這個詞,將黨員志愿者活動開展起來。在著名的步行街上,匯集了上海各大知名品牌的公司和商廈。街道很好地利用了這種得天獨厚的資源,以“社區黨員志愿者為民服務日”活動為載體,邀請街道管轄區內諸多知名服務行業的專業技師,為社區居民免費服務。據街道有關負責人介紹,一般來說,活動前都是通過街道轄區內兩新組織的黨支部書記牽頭,幫助街道同這些企業取得聯系,邀請企業下屬較為知名品牌的員工來為民服務。在“為民服務日”上,曾邀請到著名美容美發品牌的專業美發師。據負責人回憶,社區的居民得知是專業美發師進行免費的志愿者服務,都積極參與。除此之外,志愿者隊伍中還包括一些專業的醫療、法律、心理等領域的咨詢師,他們在“志愿者服務日”上提供一些醫療檢查、政策法規咨詢等服務,解決了不少市民自身不了解、無法解決的問題。
天山街道屬于上海市長寧區,是該區兩新組織企業最多、黨員人數最多、樓宇最多的街道。該街道共有24幢樓宇、2個園區、3 100家左右的兩新組織、106個兩新基層黨組織、1 300多名兩新黨員。根據這一特點,街道針對不同層次的需求,提供社區志愿服務。最初志愿服務是以“擺攤”的形式進樓宇、進社區,但由于規模龐大,不能提供經常性的服務,而在商務樓里建立服務點,固定每月服務也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因此街道把5大平臺中突出的志愿者服務隊獨立出來,以服務隊領導者個人的名義設立工作室,發布信息,提供團隊服務,不僅實現了服務的長效化,也擴大了服務范圍。
街道工作室每兩周會召開一次合作論壇,了解居民需求,提供菜單式服務。原本商業化的服務內容,通過黨員志愿者這個平臺,成了社區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其中典型代表有胡明勝勞動政策咨詢工作室、張劼律師工作室、天山雪蓮花藝術團、程棟“關愛新上海人”工作室、青聰泉特殊兒童工作室、大不同茶文化藝術咨詢工作室、施建行企業規劃咨詢工作室等。黨員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社區居民提供專業咨詢服務,在為社區居民提供實惠的同時,也構建起了屬于自己的志愿者服務平臺。
平涼街道隸屬于上海市楊浦區,參與志愿活動的人員除了正式黨員之外,還有街道里下崗的協保黨員、退休黨員等。其中,龍仁居委會是上海石庫門的老城廂社區,黨員年齡在50歲到70歲左右。由于是一個老社區,臟、亂、差現象比較嚴重。針對這一情況,在居委會主任的倡議下,建立了四支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如夕陽紅治安隊、除“鴉”粉刷隊、青年突擊隊、便民服務隊等,為改善社區環境提供服務。該街道的心理咨詢輔導站則成立于2001年,受訪時,輔導站有志愿者35人,其中黨員15名,主要來自國企退休干部。服務內容以宣講、團隊輔導為主。
龍仁居委會的四個志愿者服務隊,將黨員與群眾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多贏的局面。群眾得到了志愿者的服務,享受到清潔安全的居住環境,看到了黨員做的好事,對黨員增強了信心。一些被黨員感化的群眾,也紛紛要求加入志愿者隊伍。黨員都很熱情,尤其是退休的老黨員,他們常覺得自己有余熱發揮不出來,而這些隊伍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在活動中,他們都具有堅定的信念與認真負責的精神,一絲不茍地完成每一項任務,在活動中找到了快樂,也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如前文所述,黨員角色的構建過程,理論上是黨員自身角色認知和群眾對黨員的角色期待兩方面的互動。這兩者最終統一于黨員的角色表現,即黨員實踐自身角色的行為上。
黨員角色的核心內涵是“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和凡事爭先的先鋒隊精神。在現代社區治理中,正確引導黨員形成“為人民服務”的角色意識,是實現黨員角色構建的首要條件。從黨員個人價值的實現入手,以人為本,將黨員的個人發展同社區治理相結合,是三個社區成功塑造黨員角色的關鍵所在。但不同社區的治理情況不同,黨員隊伍的結構也不同,只有因地因人制宜,才能切實幫助黨員形成服務意識。
一方面,是在“品牌效應”中提升黨員的自身價值。南京東路和天山兩個街道的黨員志愿者多為文化水平較高、具備較強專業技能的在職黨員,其中有些黨員在各自的業務領域中已小有成就。通過黨員志愿者服務,使他們在各自的業務領域中的知名度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是在業余生活中實現黨員的自身價值。平涼街道以退休黨員為主。在參與社區治理的過程中,退居二線的老黨員在工作以外的地方實現了自身價值。
通過社區黨員志愿者服務,“黨員”這個詞在群眾中已經成為“為人民服務”的代名詞。黨員“為人民服務”的角色內涵,得到了群眾的普遍認可,從而提高了群眾對黨員的角色預期。黨員志愿者的無私幫助,感動著每一位接受過幫助的人,黨員的形象,在群眾的心目中也變得更加高大,也激勵群眾加入志愿者服務的隊伍中來。
在社區治理的過程中,黨員找到了自身的角色定位,群眾也形成了對黨員的角色期待。黨員志愿者通過各種志愿服務為社區民眾作貢獻,群眾得到了實惠,逐漸形成了“有困難找黨員”的理念。這種理念并非新創,比如我們向來提倡的“雷鋒精神”就是最好的例子。但在新的歷史時期,黨員“為人民服務”的表現形式在不斷創新中更加多樣化了。在黨員的志愿服務中,群眾逐漸接受了這些新的表現形式,進一步驗證了對黨員“為人民服務”的角色期待。
社區搭臺,黨員唱戲。在社區創造的有利條件下,黨員志愿者不斷在參與社區治理的過程中實踐“黨員”這一角色。同時,社區群眾、社會輿論等外界的反饋也對黨員實踐“為人民服務”具有促進作用。在兩者的交互作用下,逐漸形成了特定社區環境中黨員的“角色表現”。黨員角色構建的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社區黨員明確自己身為黨員的“責任擔當”,即黨員自身的角色認知,并以此規范自己的行為,初步形成黨員的“角色表現”。其次,是群眾根據對黨員的“角色期待”,對黨員行為給予反饋,使黨員進一步明確如何實踐“為人民服務”才是群眾所認同的標準。第三步,則是通過不斷互動而形成黨員與群眾都比較認可的黨員角色,包括思想層面對黨員的角色認知以及行為層面的“角色表現”。這一過程周而復始,隨著黨員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而不斷更新,同時,黨員志愿者對自身角色的實踐,也成為社區治理的重要助力。
有一部分黨員在加入志愿者活動之前,對黨員“為人民服務”的角色內涵具有初步的、文本上的認識,但是缺乏必要的深層次認識,究竟要怎么做才算是“為人民服務”。經過一系列的黨員志愿者活動之后,黨員對此有了認識,還有一些黨員志愿者在活動中,逐步建立了黨員的服務意識,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能否作為群眾的榜樣。這些轉變,都是在與群眾的互動中形成的。黨員志愿者認識到自己是一名黨員,群眾有問題,黨員就有義務介入,幫助群眾解決糾紛。當然,群眾也相信黨員,對于黨員說的話心服口服。正是志愿者活動,深化了黨員對自身角色內涵的認知。
市場經濟大潮,對黨員在社區樹立形象提出了挑戰。但黨員志愿者的品牌一經打響,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形象就立刻凸顯。在參與社區治理的過程中,黨員的一言一行,詮釋了黨員“為人民服務”的角色內涵,同時,群眾的積極反饋,無疑會增強黨員對自身“角色表現”的信心。黨員通過自身實踐,努力在群眾的觀念中營造“黨員”的品牌,幫助群眾進一步認識新時期的黨員角色,形成新的黨員角色期待。因此,黨員角色互動,不僅對于角色演繹者——黨員來說具有意義,對于群眾來說也同樣具有意義。群眾對黨員的角色期待,在互動中不斷被修正。
黨員角色的建立,就是新時期黨員對“為人民服務”的詮釋。主要來源于兩方面:第一,是黨員對自身黨員角色的認知;第二,是人民群眾對黨員的角色期待。一方面,通過黨員志愿者活動,黨員的自身價值得到了實現,黨員對于組織的歸屬感、對于自身黨員身份的認同感得到了加強。通過這種途徑,黨員體會到了為人民服務的樂趣與價值,更加明確“為人民服務”在新的歷史時期所對應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行為模式,這是黨員自身角色認知的提高。另一方面,黨員志愿者不辭辛勞、無私奉獻、服務于民的行為,群眾是看在眼里的——黨員就應該是這樣子的。黨員光輝形象的樹立,是通過志愿者點點滴滴的小事積累起來的。在志愿者服務的互動過程中,群眾逐漸形成了“有困難找黨員”的觀念,對于黨員的角色期待不斷提高。同時,整個社會,包括各種組織、輿論對于黨員角色內涵的理解也更為豐富,并找到了與之對應的行為準則。在這種良性互動過程中,黨員角色的內容得到了完美的詮釋,新時期的黨員角色在互動中形成了。但是角色的內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個體與社會的互動中動態發展的。黨員角色的構建,正是在動態的互動中,經過黨員與群眾之間的互動形成的。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Robert E.Park.Society[M].New York:Free Press,1995.
[4]戴維·波普諾.社會學:第十版[M].李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5]喬納森·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邱澤奇,張茂元,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6]王國勇,邢溦.構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服務載體問題探析——基于遵義市構建“四級服務網絡”的思考[J].探索,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