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麗,崔永剛
(1.濟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濟南 250002;2.中共山東省委黨校管理學教研部,山東濟南 250103)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現代國家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包含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政黨的治理現代化,而執政黨治理現代化、政府治理現代化和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其中的三個重要部分。科學分析執政黨治理現代化、政府治理現代化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價值與目標,對于推進現代國家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是我國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執政黨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執政黨治理現代化能否順利實現,直接影響著國家治理現代化能否成功。科學分析執政黨治理現代化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價值和目標,可以得出結論:執政黨治理現代化主要解決黨和國家、黨和人民的關系問題,目標是建設現代治理型政黨。
作為全心全意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政黨,不管是在我國的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還是現在的全面深化改革時期,中國共產黨都是我國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這是我國歷史和人民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共產黨應該擔負的歷史使命。當前我國正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關鍵時期,更應該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現實中一些問題的存在,如黨政不分問題、黨風問題等,都會影響黨對國家的有效領導。在這種情況下,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必須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這是實現執政黨治理現代化的關鍵。習近平指出:當前“制度執行力、治理能力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充分發揮、黨和國家事業順利發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重點,盡快把我們各級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工作本領都提高起來,盡快把黨和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來,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更加有效運轉。”[1]29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那天起,就是全心全意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政黨。黨和人民應該是魚和水、血和肉、舟和水、學生與先生的關系。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這是正確處理黨和人民關系的必然要求。現實生活中,黨和人民的關系還不是很融洽。以群體性事件為例,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3年《社會藍皮書》指出,中國近年來每年因各種社會矛盾而發生的群體性事件多達數萬起甚至十余萬起。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習近平強調:“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3]108這段話非常明確地表明,我們黨必須解決好教育、就業、社會分配與保障、醫療衛生服務、居住條件等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社會問題,只有如此,執政黨治理現代化才有可能順利實現。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從傳統管理型政黨向現代治理型政黨的轉變,是我國執政黨治理現代化的基本前提。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必須“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2]。這段話明確地指出了現代治理型政黨的四個構建途徑:(1)提高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期間不斷發表談話警醒干部,中國如果要出問題,還是會出在共產黨內部,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認識。應該從思想觀念的更新、執政能力的提升、法治程度的提高、監督體系的完善等方面,來提高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2)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民主集中制既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也是群眾路線在黨的生活中的運用,必須繼續加強。(3)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黨在實現對國家和社會的政治領導、組織領導和思想領導過程中,必須圍繞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來改進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要“改進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不斷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3]78。(4)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中國共產黨擁有數量眾多的黨員,中央組織部黨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8 668.6萬名。鑒于此,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既是構建現代治理型政黨的重點,也是難點。近年來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一大良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4]。“政府治理”這一概念的使用,表明我國從“政府管理時代”正式步入“政府治理時代”。政府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對國家治理現代化能否順利實現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學分析政府治理現代化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價值和目標,可以得出結論:政府治理現代化主要解決政府和市場、政府和人民的關系問題,目標是建立現代服務型政府。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最為基本、也最具爭議的一個問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政府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對于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一直有專家學者在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其實不管是“強政府-弱社會”模式,還是“弱政府-強社會”模式,問題并不在于政府是否真正強勢,而在于政府是否強而有道。弱政府肯定難以支撐強市場,但強而無道的政府,也不可能支撐起強的、好的市場。一個強的、好的市場經濟的背后,一定有一個強的、好的政府。有效的政府治理加有效的市場經濟,理應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2]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修改為“決定性作用”,“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新的成果,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3]61-62。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核心和關鍵在于:一是要保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二是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這就需要政府從弱化微觀管理、強化宏觀管理效率、規范市場秩序、加強市場監管、提高社會管理和服務水平等方面入手,以保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充分發揮決定性作用。
正確處理政府和人民的關系問題,核心和關鍵是讓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領域都享有民主參與的機會,真正讓人民當家作主,這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中共十八大報告強調:“必須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4]當前,由于政府和人民之間的聯系溝通渠道不暢通、人民民主參與程度比較低、民主制度不健全等原因,政府和人民之間的關系不是特別融洽,有時一些人寧可相信社會傳言,也不愿相信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政府和人民互相不信任”的情況。對于政府治理現代化的實現來說,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這里面固然有人民群眾方面的原因,但問題的主要方面應該是政府。要解決好政府和人民的關系,關鍵還在于政府如何做到讓人民真正當家作主。“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保證權力正確行使,必須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3]85這就要求政府努力做到在擴大民主參與的前提下,確保民主越來越制度化,越來越程序化,越來越規則化。只有這樣,人民群眾才會更有成效地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政府治理現代化的實現才能逐步實現。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要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提高科學管理水平。”[2]這就是說,建設現代服務型政府至少需要通過三條基本途徑:一是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正確行使政府職能。政府職能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對國家和社會事務進行管理時應該承擔的職責和功能,一般包括經濟職能、政治職能、文化職能和社會職能。計劃經濟條件下,有人形象地把政府管理稱之為“父愛式的深情關懷”,這種管理方式是事無巨細,政府包辦一切。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政府必須轉變觀念,更多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應該從直接管理變為間接管理,從微觀管理變為宏觀管理。二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從當前我國的行政結構來看,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以及地方各級政府之間的關系還沒有完全理順,還需要繼續優化。三是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科學管理水平。過去我國的行政管理以行政手段為主,法律手段、經濟手段為輔,這與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是相悖的,必須盡快建立以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的行政管理方式。
中共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4]。社會治理是社會建設的重大任務,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順利實現至關重要。科學分析社會治理現代化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價值和目標,可以得出結論:社會治理現代化主要解決社會組織和政府、社會組織和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關系問題,目標是構建現代治理型社會。
社會治理現代化首先必須解決的是社會組織和政府的關系問題。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2]不管是“增強社會發展活力”,還是“激發社會組織活力”,都說明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的應有主體。由于法律制度和管理手段的相對滯后以及對社會組織的定位不夠明確,我們在理論上和實踐中仍然缺乏有效應對這一發展態勢的方略,在某種意義上仍然面臨著對于社會組織是洪水猛獸還是建設性力量的兩難抉擇。事實上,截止到2013年6月,國內登記社會組織數量已超過50萬,從業人員超過1 200萬人[5]。社會組織的整體實力不斷提升,已成為政府職能轉移的主要承接者、社會政策的重要執行者和社會服務的重要提供者,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我國的社會組織還存在行政化、營利化、空殼化、平庸化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與我國政府沒有處理好與社會組織的辯證關系有直接聯系,也與社會組織缺乏自我管理不無關系。毫無疑問,處理好社會組織和政府的關系問題,才能推動我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順利實現。
公民參與的組成要素是各種非政府和非企業的公民組織,包括公民的維權組織、各種行業協會、民間的公益組織、社區組織、利益團體、同人團體、互助組織、興趣組織和公民的某種自發組合等等。由于它們既不屬于政府部門(第一部門),又不屬于市場系統(第二部門),所以人們也把它們看作是介于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第三部門”。在講到社會治理時,習近平明確指出:要“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公共服務,激發社會活力。”[3]117事實上,社會組織是公民參與的組成要素,社會組織的發育程度是公民參與完善成熟的主要標志。社會組織的快速增長及其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彰顯,大大拓展了社會的包容力與多元化格局,在增大社會資本的同時提高了公民有序參與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的能力。
習近平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3]116這就給我們明確指出了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建設目標,即構建現代治理社會。所謂系統治理,即要“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3]116-117。在黨委領導下,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鼓勵以社會組織為主體的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以此實現社會治理的良性互動。所謂依法治理,即要“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3]117。“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把會議主題確定為“依法治國”,更是凸顯了依法治理的重要性。習近平明確強調,法治是任何國家和社會得以順利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執政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理論和現實都證明,現代治理型社會的實現也必須以法治作為根本保障。所謂源頭治理,即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3]117。只有堅持了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的“綜合施策”,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目標才能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2/c_118113455.htm.
[3]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4]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2年11月8日)[N].人民日報,2012-11-18.
[5]社會組織登記超50萬個[N].人民日報,201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