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靜 鄧天文
(1.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2.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隨著全球化的縱深發展,我國各領域的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國家對既懂專業又通曉外語的國際型專業人才需求量越來 越大,要求越來越高。外語口譯和筆譯能力已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用人單位招納專業人才的重要考量因素。而人才出品的主要陣地——各類高校的大學外語教學雖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碩果累累,卻面臨著新形勢帶來的嚴峻挑戰。
國內的一些重點院校(如清華大學等)已經調整了課程體系,開設了一些翻譯選修課程。很多二本院校也開始考慮在大學英語的基礎教學中增加翻譯教學的內容。處于重點院校和二本院校中間地帶的湖南省五所新增一本高校在全球化和新一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是否該重新審視既熟悉又陌生的翻譯教學?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又該如何規劃和實施?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2012 年,湖南省新增了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南華大學、湖南科技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五所一本高校,這些學校在生源質量、師資隊伍、國家政策和經費支持等方面既不同于老牌的一本高校,又有別于普通二本高校。
根據湖南省教育考試院公布的2015 年普通高校招生本科一批、二批平行一志愿投檔分數線,我們就中南大學等五所湖南省老牌一本高校、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等五所湖南省新增一本高校和湖南工業大學等五所老牌二本高校的文史類投檔線、理工類投檔線以及相應的外語科目分數作了統計和比較,統計數據和結果見表1。
如表1 所示,文史類:新增一本投檔線的算術平均分要比老牌一本低30.6 分,而比老牌二本高29.4 分,其外語科目的算術平均分要比老牌一本低12.2 分,而比老牌二本高2分。理工類:新增一本投檔線的算術平均分要比老牌一本低43 分,而比老牌二本高38.4 分,其外語科目的算術平均分要比老牌一本低6.2 分,而比老牌二本高22.4 分。
由此可見,綜合投檔線和外語科目的算術平均分情況,湖南省新增一本高校的生源質量良好,學生的綜合素質仍屬不錯,外語基礎比較扎實,這為翻譯教學體系的設計和實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翻譯與聽、說、讀、寫并列為五大外語技能,是外語教學的重要培養目標。在五大技能中,譯的綜合性最強,難度最大,實為外語人才培養的“瓶頸”。這是因為,翻譯能力的強弱與譯者的雙語水平、跨文化意識和翻譯實踐密切相關。教育部曾把大學英語教學分為三個層次: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翻譯能力培養就是較高要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是相吻合的(劉宓慶,2003)。新增一本高校的學生因為基礎比較扎實,英語功底較好,他們對大學英語教學自然也會有更高的期望,具備一定的翻譯能力應是他們的合理期待。再說,翻譯作為一項綜合性的語言活動,既是外語教學的培養目標也是外語教學的有效手段。

表1.2015 年湖南一本高校和部分二本高校投檔線分數和外語科目分數統計
據國家外文局的統計,2010 年,我國翻譯人才總需求就達到70 萬,從業人員約為8 萬,缺口近 90% 。但翻譯能力的培養絕不是英語專業的專利,事實上,相當一部分非英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可能會從事筆譯或口譯方面的工作,或在本職工作之外從事業余翻譯。而且從翻譯歷史看來,很多知名的翻譯家并不是英語專業背景,很多著名的譯作也源自其他專業的譯者。“中國80%以上的西方經典著作是由科學、工程、經濟、歷史、哲學等領域的學者翻譯的(文學著作除外)。”(張關芳,2001)
根據教育部四六級考試改革通知,自2013 年12 月起,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進行改革。調整后的四六級考試取消了原來的完形填空,翻譯題由單句翻譯變成與考研題相同的整段翻譯。翻譯部分著重測試學生把漢語所承載的信息用英語表達出來的能力,所占分值比例為15%,考試時間30 分鐘。翻譯題型為段落翻譯,漢譯英。翻譯內容主要是涉及中國的經濟、文化、歷史、社會等題材。四級翻譯長度為140-160個漢字,六級約為180-200 個漢字。根據樣卷,四六級翻譯的主題為中國傳統習俗:剪紙和春節。這些話題在中高級口語教材中常見。但對廣大平常只背單詞和詞組來攻克單句翻譯的非英語專業的同學們來說,無疑是大大增加了難度。因為該題型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專業詞匯較多,要求中文功底好,且具有較強的漢語和英語的邏輯轉換能力。
大學英語課程是國內絕大多數高校的基礎必修課程,一般都細分或包含了精讀課(或綜合英語)和(視)聽說課,部分高校開設了上機自主學習課程,少數高校在二三年級開設了包括翻譯課在內的系列選修課程。大學英語課程的整體設置上比較注重“聽、 說、 讀、 寫”四項基本技能,涉及翻譯教學的很少。據調查,湖南省五所新增一本高校中,僅有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一所高校在第3、4 學期開設了英漢翻譯和其他3 門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每學期學分數為2,每學期學時數為32。另有湖南科技大學在第3 學期以實踐課的形式,面向學生舉辦1-2 次翻譯專題講座。
課程設置情況決定了教學材料的選擇。目前,各本科院校大學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主要有外研社的《新標準》和《新視野》、高教社的《體驗英語》、外教社的《新世紀》和上海交大社的《新核心》等系列教材。這些教材基本上按照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編寫,但是精讀教材中卻很少涉及翻譯理論與技巧,且缺乏系統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安排課堂和課后練習時會用到翻譯手段,但很少針對性的開展翻譯題材和翻譯技巧訓練。這種情況在2013 年四六級考試改革后有所變化,部分高校開始在課堂上開展針對性的段落翻譯訓練。湖南省五所新增一本高校的情況與全國的情況比較一致,據了解,湖南農業大學已經組織教師精選了40-50個不同題材的篇章段落為學生進行翻譯專項訓練。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開展受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翻譯教學條件十分有限。多數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沒有專用的口譯訓練實驗室、筆譯訓練實驗室、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和平行語料庫等翻譯教學軟硬件條件,即使有些學校有相關設施設備,但大學英語也難與專業共享。有部分高校可以利用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機房和新時代交互英語、英語學習在線等教學資源,開展一些翻譯訓練。目前,湖南省五所新增一本高校里,僅有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和湖南農業大學兩所高校開設了上機自主學習課程。
由于多數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師是在2007 年以前到校工作,當時全國的翻譯碩士培養還剛剛開始,因此除了部分翻譯方向畢業的教師外,大多數教師自身沒有翻譯專業教育背景,缺乏一定的翻譯理論知識和翻譯素養,翻譯實踐和翻譯經驗更是不足。大多數教師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認識還停留在很多年以前,還沒有跟上形式的發展。因此無論是主觀上還是客觀上他們都難以迅速有效地開展翻譯教學。
從歷年學生英語四級考試的情況看,學生的翻譯水平不太理想。很多同學對句子結構理得不清,不能充分、透徹地理解原文,再加上不懂翻譯理論和技巧,生吞活剝原文結構,致使譯文生硬拗口,基本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很明顯,學生缺乏系統的翻譯訓練和翻譯實踐。在應試教育的導向下,大部分學生從小就誤認為聽、 說、 讀、寫是英語學習的重點,嚴重忽視了翻譯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當前翻譯教學已處于大學英語教學的邊緣地帶,這必將造成大學英語教學與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脫節,也無法緊跟最新的大學英語四六級改革的步伐。
羅選民教授(2012)認為,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最主要的問題是缺乏整體的計劃與設計。盡管大學英語在教學過程中也涉及到了一些翻譯技巧講解,但因為沒有一個整體的計劃或設計,翻譯教學在教材編排、內容設置、學時分配、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
為滿足社會對英語實用性人才的巨大需求,大學英語教學要承擔培養專業翻譯能力人才的使命。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教學大綱,明確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重要性。在廣泛調研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學校、地域和學生的差異,制定合理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大綱,確定大學英語翻譯課程的培養目標,調整大學英語的課型設置(熊欣,2003)。五所新增一本高校具備開展翻譯教學的條件和生源優勢,也應該確立自身富有特色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定位和目標。
大學英語基礎階段學時有限,單獨開設翻譯課不大可能。大一可以加入日常翻譯練習,并鼓勵對翻譯感興趣的學生課外進行自主訓練。大二,部分教師可開設翻譯選修課,講解基本的翻譯理論和技巧。對于雙語要求比較高的專業,或者翻譯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可采取分級教育,選修或者必修高級筆譯和口譯課。五所新增一本高校的學生綜合素質良好,英語基礎比較扎實,完全可以從二年級開始開設系列翻譯選修課,每門課2-3 個學分即可,二年一期可開設基礎的翻譯選修課程,如口譯基礎、筆譯基礎等;二年二期可開設專業的翻譯選修課程,如商務口譯、商務筆譯、林業翻譯、中醫翻譯、農業翻譯、科技翻譯等,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英語學習需求(張關芳,2001)。
開設選修課有困難的院校,可為學生開展翻譯講座,或者在基礎教學階段由教師把翻譯理論和技巧與實踐結合在精讀課教學中,結合精讀課文和閱讀練習文章中的語法等內容,從語句語篇的把握,語感的培養及語境的分析等方法入手,講解有關翻譯理論與技巧,指定文章讓學生進行翻譯練習時,教師要從詞形、詞義語法范疇、句子結構等方面幫助學生進行英漢語言比較,總結出兩種語言之間有規律的差異(羅選民,2012)。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綜合素質好、專業精通、外語基礎扎實、聽說讀寫譯綜合技能過硬、適應性強的復合型人才和科技翻譯人才(劉積源,2009)。對于非英語專業學生來說開設高級翻譯課是比較少的,但隨著大學英語四六改革的步伐,編寫非外語專業適用的翻譯教材迫在眉睫。隨著新時代高科技的迅速發展,作為非英語專業的翻譯類教材也應與時俱進,既能體現翻譯研究的新成果和社會發展的趨勢,又開發具有專業色彩和應用型的翻譯系列教材,增加段落篇章翻譯、文化修辭翻譯、成語翻譯、佳譯欣賞等內容,成為融合理論、技能和訓練為一體的教材。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應具有高度的實踐性取向和市場化取向。各高校應制定翻譯教學師資建設規劃,3-5 年內應安排承擔翻譯教學任務的教師到相關院校學習、培訓和進修翻譯課程。大學英語教師自身也應當與時俱進,主動積極地提高自身素質,掌握翻譯史、翻譯理論、翻譯技術以及口筆譯等基本技巧(張海瑞,2010)。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教師自身應多做一些翻譯實踐,積累翻譯經驗,在翻譯教學中應放眼世界,主動獲取世界各國的文化知識,拓寬知識面,積極引入各類資源。在教學手段方面,可以從翻譯活動中的譯前準備、翻譯速度、翻譯收入、翻譯成本、翻譯項目管理、譯者作為一個“社會人的問題”、應用翻譯領域等具體問題著手,探索融合多媒體、網絡等有效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劉積源,2009)。
各高校應重視大學英語課程當中的翻譯教學,加大投入建設口譯筆譯實驗室,購買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和翻譯語料庫,打造網絡環境下的學生自主翻譯訓練平臺,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
翻譯是一項最能體現語言綜合能力運用的活動。翻譯教學作為大學英語教學中重要的環節,是鞏固與提高英語知識、全面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湖南省五所新增一本高校具有明顯的行業優勢和特色,理應在農業、林業、醫療、教育、科技等領域,培養更多高質量的專業翻譯人才和既懂專業又通曉外語的國際型專業人才,以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為我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1]劉積源.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翻譯教學探討[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9,(1).
[2]劉宓慶.論翻譯者的技能[J].中國翻譯,2003,(6).
[3]羅選民.中國的翻譯教學:問題與前景[J].中國翻譯,2012,(4).
[4]熊欣.大學英語教改探索[J].中國教育教學研究,2003,(7).
[5]張關芳.論兩種不同層次的翻譯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5).
[6]張海瑞.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