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華 王丹琦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00)
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維度下的網絡語言探析
張明華王丹琦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00)
伴隨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語言逐漸形成并發展為一種新的語言范式,作為網絡虛擬世界的溝通交流媒介,網絡語言因其獨特性而備受當代大學生的追捧。網絡語言是思想觀念的外在表征,折射出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政治價值觀、道德價值觀及婚戀價值觀,具有深刻的價值意蘊。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必須把握機遇,在網絡語言語境下必須針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問題,依托現代網絡優勢,采取有效教育引導措施。
大學生 網絡語言 價值觀
列寧曾說過:“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網絡語言是適應網絡信息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網上信息交流媒介。時尚新潮的大學生熱衷于運用網絡語言進行群體間溝通交流,網絡語言背后隱含著形色各異的價值觀念及意識形態,網絡語言已然成為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新場域、新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此可見,有效運用網絡語言,充分發揮網絡語言優勢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勢在必行。
網絡語言的獨特表現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主體所運用的網絡語言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當代大學生群體所使用的網絡語言更為生動靈活,富于創造性,具體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簡潔精煉性。法國語言學家馬丁內提出“語言經濟原則”,即以最少的能力消耗換取盡可能多的信息傳遞量,主要體現在簡易便捷性特點。大學生所使用的網絡語言是這一原則的最好印證。所謂簡易便捷性是指網絡語言以符號、圖片、數字及縮略詞句等形式對信息進行高度濃縮,簡化語言,提高信息傳播的快捷性,降低了群體間交流的成本。由于適應快節奏生活及交流經濟性的迫切需要,信息輸入和字符限定的客觀沖突使大學生傾向于追求簡單易懂的表達方式,拋棄不必要的贅述詞匯,力求以精簡便捷的語言表情達意,如大學生習慣使用的“高富帥”、“白富美”“不明覺厲”、“累覺不愛”以高度壓縮式的語言傳達信息,“任性”、“也是醉了”“也是蠻拼的”以簡化縮略式的詞句表達情感,還有2015年瞬間刷屏的第一個網絡熱詞“duang”。大學生利用簡單便捷的網絡語言,進行快速高效的交流,以精煉高效的符號化表達迅速傳播到各個領域。
2.豐富多樣性。網絡虛擬世界的開放性使網民多元化的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表達方式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著大學生所用網絡語言的多樣化發展。所謂多樣化主要是指網絡語言具有數字型、字母型、文字型以及圖片符號型等絢爛多姿的表現形式及豐富多樣的融合并存方式。大學生具有較高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對新事物極強的認知能力和接納吸收能力,與普通網民相比,他們掌握并使用的網絡語言類型更為廣泛多樣。既有數字型的,如886(拜拜了)、848(不是吧)、5201314(我愛你一生一世)等以簡化數字營造活潑生動、委婉含蓄的網絡語言;也有符號表情型的,如“=_=!”(流汗)、:)(微笑)、O(∩_∩)O(哈哈大笑)等以符號形式直觀形象地表達情感;還有諧音型的,如大蝦(大俠)、鴨梨(壓力)、稀飯(喜歡)、醬紫(這樣子)等以精簡幽默的諧音使網絡交流更為輕松融洽,此外還包括英漢混搭式及從社會事件衍生而來的網絡語言。
3.動態發展性。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處于變化發展的過程之中,網絡語言也不例外。“任何社會,只要它不是一個完全封閉的,還在不斷地進展,就必然會經常出現新的詞語”,網絡語言動態發展性是大學生使用的網絡語言的顯著特征,它包括兩層涵義:其一,網絡語言從出現到被接受、被認可再到對網絡語言的熟悉并廣泛使用和傳播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漸進過程;其二,網絡語言符合大學生心理特征、生活態度及語言使用習慣的網絡語言被繼續保留和傳播,而隨時間推移,某些不合時宜的網絡語言在使用過程中逐漸被淘汰和取代,如因社會焦點事件而衍生的網絡語言隨事件的降溫和人們的遺忘便會消失。網絡語言是一個不斷創新和發展的語言體系,只有在動態發展中擇優劣汰,不斷賦予網絡語言以新的時代內涵及現實價值,才能保持持久生命力,才能持續滿足大學生對網絡語言的使用需求。
4.新穎創造性。馬爾庫塞認為,“大眾語言就是帶著尖刻而輕慢的幽默來攻擊官方和半官方的話語,俚語和俗語很少像現在這樣有創造力”,互聯網是一個崇尚個性與自由的開放性世界,為網民創設了一個自由發揮與創造的虛擬空間,這就決定了網絡語言具有新穎創造性。網絡語言的新穎創造性是指網民打破傳統語言規范的束縛,發散思維想象力,對不同類型語言進行組合,對原有語義進行轉換更新或是對網絡語言進行從無到有的自由創造。個性張揚的大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較強的接受能力和濃厚的認知興趣,追求新鮮刺激,期盼與眾不同,敢于向權威挑戰,鄙視固化標準,網絡語言的新穎創造性恰好迎合了大學生的好奇心、求異求新及反對傳統約束的心理,如火星文“1切斗4幻j,↓b倒挖d!”(一切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將“強”拆成“弓、雖”等類似的新奇語言得到了大學生的青睞和追捧。
網絡語言是在網絡虛擬世界的環境中的出現的一種反應時代變化的新的語言現象。是產生社會新事物的一種客觀映射,反映著網絡時代的社會價值觀念,當代大學生所選擇并使用的網絡語言則折射出當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有著重要影響。對此我們必須辯證看待、全面分析。當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呈現出以下特點:
1.人生價值觀:立志奮斗拼搏,但拜金享樂思想膨脹。人生價值觀是因世界觀的不同而產生的對人生目標、意義的不同理解,是人們在認識和評價人生活動時所持有的觀點和看法。在網絡信息時代,從大學生所使用的網絡語言來看,其人生價值觀的主導方向是健康的、積極的,他們能夠在生活、學習及就業壓力之下及時調節情緒,自我放松,如在考試之前會用“我要去打醬油了”詼諧幽默地進行自我調侃。同時,他們能夠自覺樹立奮斗目標,為之努力拼搏,力求達成理想目標,實現自我價值,如女大學生常使用“女漢子”自我標榜,以“新世紀女性應該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寫得了代碼,查得出異常,殺得了木馬,翻得了圍墻,開得起好車,買得起新房,打得過流氓”進行自我要求,實際上傳達出的是一份獨立堅強的人生信念和堅韌剛毅的品性。然而,在經濟高速發展,利益趨向凸顯的社會中,部分大學生遵循“金錢至上”的原則,渴望不勞而獲,期盼坐享其成,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也非常嚴重。
2.政治價值觀:參與意識增強,但權力關系本位突出。政治價值觀是大學生對政治活動或者政治熱點的基本態度和價值取向。社會熱點類的網絡語言無形中折射并影響著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一方面,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為大學生提供了了解政治事件、增加政治話語權及言論自由表達的空間,大學生本身政治參與意識較強,參與政治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網絡平臺得到有效發揮。每一個網絡流行語的背后都可能站著一類人、折射一個熱點話題或者蘊含一段時事,正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塔米勒所言,“一些看似非常平常的詞,也都可能暗含著精準的政治態度”,如“中國夢”“打虎拍蠅”、“頂層設計”等網絡熱詞的使用,從不同程度上體現大學生政治關注度和政治參與度在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大學生的“官本位”思想凸顯,熱衷于對權力和關系的追逐。在網絡語言中可以窺探到部分大學生的“官本位”思想,繼“我爸是李剛”之后,“恨爺不姓李,恨爹不成剛”、“官二代”、“富二代”等詞瞬間刷爆網絡,艱難的就業形勢也使大學生發出“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人”的感嘆。這些網絡熱詞的使用折射出當今大學生的權力關系的價值觀念。
3.道德價值觀:崇尚美好品質,但現實道德行為冷漠。道德價值觀是價值主體根據自身道德需要對社會成員的行為品質及各類社會現象進行價值判斷時所堅持的內在價值尺度和價值準則。大學生所喜愛和追捧的網絡語言蘊含著大學生現有的道德價值觀和思想意識,同時也影響著道德價值觀的演變發展。一方面,網絡語言折射出大學生對真善美的渴望,對美好道德品質及行為的憧憬與追求。2012年,網絡語言“最美”廣泛流行,“最美教師”、“最美司機”、“最美媽媽”等層出不窮,榜樣人物以崇高的道德品質及人格魅力生動詮釋著社會的道德標準。對“最美”的道德評判是人們內心深處對真善美的體現,“最美”的流行體現著大學生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另一方面,網絡流行語也顯示出大學生在現實社會道德實踐活動中的道德冷漠及道德失范現象。“扶不起的老人”在網絡上已屢見不鮮,關于是否應該扶老人的探討爭論也習以為常,基于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不良社會輿論環境的影響,大學生為避免不必要的利益糾紛和損失,寧愿遭受良心和道德的譴責做一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旁觀者。另外,對“很黃很暴力”等類似網絡語言的極力惡搞表明大學生道德失范現象依然存在,道德責任感有待提升,需要相關部門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
4.婚戀價值觀:追求自主戀愛,但物質功利傾向明顯。婚戀價值觀是個體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而言是指人們對戀愛、婚姻相關問題的基本看法、態度及價值傾向,不同時期呈現不同的特征和變化趨勢。大學生傳播并運用的網絡語言側面反映出大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婚戀價值觀,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大學生憧憬愛情,渴望自由戀愛,遵從內心理性選擇適合自身的伴侶。“裸婚”、“畢婚”等詞成為網絡流行詞,深受大學生的追捧,體現了擇偶的自由性和對現實功利婚姻的反擊,是對大學生純粹愛情觀的鼓勵,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價值觀指明了方向。其二,由于大學生身心尚未完全成熟,擇偶標準不切實際,無法抵擋現實誘惑,重視物質利益,實用功利傾向明顯。相親節目《非誠勿擾》的一名女嘉賓所說的“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被許多大學生視為至理真言,“高富帥”、“白富美”、“官二代”、“富二代”成為大學生所追求的理想對象,企圖在愛情和婚姻中獲取更多的利益,毋庸置疑,網絡語言暗含著部分大學生功利扭曲的婚戀觀。另外,大學生對某些模范夫妻婚姻問題的出現困惑無解,不禁發出“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的感嘆,甚至產生消極悲觀的婚戀觀。
網絡語言反映著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政治價值觀、道德價值觀、婚戀價值觀,同時,網絡語言的使用也對大學生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有效使用網絡語言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既要注意網絡語言背后所隱含的價值觀問題,趨利避害,合理引導,又要充分挖掘網絡語言的教育價值、引導價值,謹慎甄別,因勢利導。
1.理性看待網絡語言,提高認知能力。事物具有兩面性,以辯證思維的方式、客觀公正的眼光審視網絡語言是使用網絡語言有效進行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前提條件。一方面,網絡語言的背后蘊含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教育者要第一時間掌握大學生真實的價值觀狀況,及時引導,及時糾正,對出現的問題提供有效的應對途徑。同時,教育者通過使用特色鮮明的網絡語言對大學生進行的價值觀教育,摒棄以往的枯燥無趣的理論灌輸,使用輕松活潑、主動接受的教育方式。教育者要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待網絡語言,充分認識網絡語言的價值,了解并接受大學生所熱衷追捧的網絡語言基本屬性,建構與大學生網絡語言特點相契合的話語體系,消除溝通交流障礙,增強價值觀教育實效性。另一方面,部分粗俗不堪、不倫不類、牽強拼湊、毫無美感的網絡語言無疑是對傳統語言規范的挑戰,對語言文化發展及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都造成了負面消極的影響。對此,教育者要持理性的寬容態度,在準確把握不規范的網絡語言的同時,引導教育大學樹立正確的語言觀,自覺抵制那些粗俗、不倫不類、牽強拼湊的網絡語言,提高大學生的語言認知能力,使其對于低俗的網絡用語有自我選擇能力。
2.搭建網絡語言平臺,拓寬教育途徑。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需要與時俱進,借助先進化、多樣化的教育手段。網絡語言的流行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念,這給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教育者必須依據網絡語言的特殊優勢,采取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途徑,搭建價值觀教育的網絡平臺。其一,教育者要將傳統教育方式、方法與現代化新媒體、新網絡結合起來。隨著網絡語言的迅速發展,話語傳遞由單向、被動形式向多向、主動形式轉變,話語環境也從封閉形式向開放形式轉變,教育者應該充分尊重大學生在價值觀教育中的主觀能動性及接受認同規律。在施教同時,教育者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語言素養和網絡語言的認知能力,了解并理性看待網絡語言,深入挖掘網絡語言的教育價值,將網絡語言中積極、正面的元素靈活融入價值觀教育的始終,迎合大學生的認知心理,增強價值觀教育的滲透力和感召力,提升運用網絡手段服務教育的有效性和實效性。其二,要運用多樣化、系統化的網絡載體開展價值觀教育。在網絡虛擬世界中,主題網站、微博、微信、BBS論壇等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教育者應充分利用多樣化的網絡載體開展網絡虛擬教育,及時發現新情況、新問題,及時了解,適時引導,讓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充分依托網絡語言優勢將現實教育與虛擬教育相結合。
3.規范網絡語言使用,優化教育環境。不規范、不文明的網絡語言的廣泛傳播和使用會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造成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因此,使用網絡語言開展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必須趨利避害,規范網絡語言使用,優化價值觀教育的網絡環境。首先,制定網絡語言使用原則,消除網絡語言失范現象。一方面,要遵循積極健康的原則,制約主觀臆造、低級惡俗、攻擊侮辱性網絡語言的使用和傳播,減少網絡語言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消極影響,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語言環境。另一方面,網絡語言具有語言的基本屬性——社會性,根據其自身發展規律,在自我發展過程中經歷著或存留或淘汰的自我凈化過程,因此網絡語言規范要遵循動態發展的原則,采取整體協調,局部調整的方針。其次,要使用先進網絡技術,屏蔽過濾負面網絡語言。“通過負責的過濾裝置而得到令人滿意的限制,這種過濾裝置不會錯誤的屏蔽掉合法的政治言論”,基于網絡語言的特殊性,凈化網絡語言環境必須借助先進的技術,通過技術手段監控并屏蔽不健康的低俗網絡語言,保證網絡語言朝著積極健康方向發展。最后,要多渠道監管和規范網絡語言的使用和傳播,掌握網絡語言發展的最新動態。政府要發揮社會管理職能,強化公民法律意識,制定網絡語言使用的法律法規,嚴加監管網絡語言使用。大眾傳媒也要以身作則,嚴守行業底線,傳播宣傳規范的網絡語言,傳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語言,確保網絡語言健康發展,為大學生在網絡語言使用方面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
[1]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1972.
[2]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N].人民日報,2014-02-28.
[3]劉良海.網絡文化導論[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
[4][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5][美]斯皮內洛·理查德.鐵籠,還是烏托邦——網絡空間的道德與法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6]湯玫英.網絡語言新探[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7]王磊.新華網絡語言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8]田娟.網絡語言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2.
[9]黃兵.網絡諧音詞的生成方式及語用功能[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3(02).
[10]霍美麗.網絡語言的文化內涵及其表現手法——以網絡論壇日常用語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2(05).
[11]邢偉榮,曹亮.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失當及回歸[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12).
[12]黎昌友,黃先政,施帆帆.從網絡語言看當代青年的文化心理[J].成都大學學報,2012(06).
[13]梁朝輝.網絡語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10).
[14]黃良偉.論多元文化視域下大學生主流價值觀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2).
[15]田娟,宋元林,李賀剛.大學生網絡語言暴力現象透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02).
責任編輯:張新友
G775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