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佳
(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遼寧沈陽110036;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遼陽111000)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自然觀及其當代意義
付文佳
(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遼寧沈陽110036;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遼陽111000)
當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所在時,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就不可避免地再一次成為眾多學者思考的關鍵。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對于實現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誕生標志著馬克思實現了自然觀的轉向,分析和運用其中所蘊含的自然觀思想來應對當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是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的。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主義理論;自然觀
時下,當溫室效應、土地沙化、人口爆炸、水荒及霧霾等詞匯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生活中談論的重要話題時,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就不得不再一次引起人們的反思?,F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發展中國家,它所面臨的生態問題不容小視,尤其是其在面對環境惡化后果時所采取的應對措施更是世人矚目的焦點所在。在這一問題的探討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理所當然的就應該如同其他問題的解決一樣,也要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行積極的探索。
人類自產生以來,就從未停止過對自然的研究和思考。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認識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自然的思考由遠古時代對于自然的盲目崇拜,到古希臘對于世界本原的初步探索,再到中世紀的神學自然觀和近代科學和哲學的機械論自然觀,雖然其共同弊端都是將自然界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本原性存在,人為地把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割裂開來,但不得不承認,人們對于人類自身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認識是愈發清晰了。伴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當傳統的自然觀越來越暴露出其自身無法克服的理論缺陷時,馬克思的關于自然觀的論述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馬克思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確立,是在對傳統自然觀進行批判、繼承和發展的過程中來完成的。早在中學時期,馬克思就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過思考,他在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的開篇就表達了自己對于人與其它動物在自然關系中地位不同的根本看法?!白匀槐旧斫o動物規定了它應該遵循的活動范圍,動物也就安分地在這個范圍內運動,不試圖越出這個范圍存在……神也給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標……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尋找可以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1]該段話充分表明馬克思認為在與自然的關系方面人與動物相比的最大區別就在于:人類雖然不能完全脫離自然的支配,但是卻能夠通過自由地選擇實現目標的方式來駕馭自然。在此,其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初露萌芽。
在柏林大學期間,馬克思在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闡述上更加體現出了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他在《論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這篇博士論文中明確指出:“原子誠然是自然界的實體,一切都是由這種實體產生,一切也分解為這種實體,但是現象世界的經常不斷的毀滅并不會有任何結果,……因為一旦原子轉入了現實界,它就下降為物質的基礎,……而這個物質基礎……永遠只是以對世界毫不相干的和外在的形式存在,……它不能表現為那種多樣性所具有的起觀念化作用和統攝作用的力量?!保?]這說明他已經開始以辯證唯物主義的眼光來正確看待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了,強調唯有人的能動性才是對自然界發展變化起關鍵作用的最重要歷史因素,充分肯定了人在自然界中的積極影響。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的第一個階段性標志,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毫無疑問是十分詳細和重要的,也正是在這部著作中,分別通過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唯心主義、人本主義自然觀的批判,馬克思實現了對舊自然觀的革命性變革。在這里,他第一次系統地論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確表述:“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3]53還有“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3]58在這些論述中,他明確表達了自己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看法,他承認自然界的先在客觀性,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社會性產物,縱使人是富有生命力的、能動的自然存在物,但在某種意義上卻同動植物一樣,根本不能完全擺脫受動的和受制約命運。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在承認自然先在性和客觀性的基礎上,強調了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自然觀的確立。
再后來,馬克思在許多著作,如《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資本論》中,都又更進一步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從而最終真正實現了人與自然在實踐基礎上的統一,即確立了以實踐為中介的自然觀。
(一)自然界具有先在性和客觀性
馬克思在《手稿》中論述人的存在時,不止一次地強調人不僅僅與其他動物一樣是自然存在物,而且他作為具有能動意識的自然界的生成者與改造者,本身還是能夠自為存在的類存在物。這就說明,在探討存在問題方面,他把人的存在分為自然存在和自為存在兩個層次,而且這兩個層次上的人并不直接等同。依此類推,我們可把自然也相應地劃分為自在的自然和自為的自然兩個部分,即直接的自然界和作為人本身的自為的自然界。
在對自然觀進行闡述時,馬克思首先肯定了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強調它先于人類而客觀存在,人類的產生與發展都離不開自然界的束縛,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質資料和生產工具都必須依靠自然界來獲取,人類社會及其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在對自然界的適應和改造中吸取物質營養和精神財富的。此外,馬克思在這部著作中也是以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觀性為基礎對費爾巴哈進行高度評價的,因為他看到了費爾巴哈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承認自然界先于人類存在的客觀性,他贊許費爾巴哈的著作包含著真正的理論革命,認為正是從他開始實證的人道主義的和自然主義的批判才真正發展起來。
馬克思承認自然界的先在性,但也意識到了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人直接作為有獨立意識的自然存在物,勢必要以自己的方式與自然發生這樣或者那樣的聯系,在實現二者的辯證統一關系時,就涉及到了以創造性的實踐來支配自然的重要理念。
(二)人類與自然界是辯證統一的
除了先于人類存在的那個直接自然界以外,還有一部分自然界是處于人的活動范圍之內,通過人的實踐活動而生成的。在人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中,馬克思多次指出,一方面我們不能否認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具有毫無疑問的優越性,他能夠將自身的主觀意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從而積極能動地改造自己生存的環境,但另一方面,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在某種程度上,人類仍舊與其它動植物一樣,無法從根本上擺脫自然界的限制與制約。也就是說他把人與自然的關系劃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他相對于自然而言是一個受動的存在,因而所有活動都不能違背自然的規律,否則就會失??;二是人是一個能動的存在者,他對自然來說具有超越性,因而可以在認識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成為自然界的改變者。因而人和自然界之間的關系可以被看成是辯證的統一。
對于人與自然之間的這種密切聯系,馬克思認為在黑格爾那里,一切都被意識化,失去了真實性的自然界不過就是絕對觀念自身運動發展的一個環節,它離開了人成為孤立的存在,并不能與人發生任何關系。另外,雖然馬克思對費爾巴哈承認自然的客觀先在性進行了高度贊揚,但他認為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把自然界理解為遠離于人、外在于人的“純粹的”存在,從而必然導致把自然界僅僅理解為等待著人的意識對其認識或反映的孤立存在。由此在馬克思看來,無論是黑格爾還是費爾巴哈,他們所理解的自然界最終對于人來說不過都是“無”,在此基礎上,他分別克服了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抽象性和孤立性,實現了自然觀的辯證唯物主義轉向。
(三)實踐在馬克思的自然觀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與自然長期相互作用過程中,人們都希望既能夠認識自然的必然規律,又能夠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以實踐活動為中介讓自然界按照人類自身的意愿不斷發展變化,從而使它可以更加符合人類的需要,就在這種實踐活動的干預和改造下,自然界一次又一次地被烙上人類意愿的印記,愈發呈現出人化的特點。但在這種關系中,人并不是絕對的主宰,他作為一個受動的存在并不是無所不能的,一切實踐活動都是在自然界和自然規律的制約下進行的,因此,人類在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也被自然界所改造著,人本身也越來越具有自然化的屬性。
雖然在馬克思之前就有許多哲學家提到甚至強調過實踐的作用,例如“黑格爾認為實踐是一種客觀精神的活動,費爾巴哈認為實踐是一種本能活動”[4]。但他們都沒有形成科學的實踐觀。馬克思在對以前哲學家關于人與自然的觀點批判繼承的基礎上,系統地研究了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在《手稿》中提出了自己的富有多樣性的實踐理論,從而實現了自然觀領域的一次革命性變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馬克思把人類的勞動實踐規定為改造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在與自然界的長期斗爭中,人類通過對對象世界的改造來證明自己是真正的類存在物,通過能動的生產勞動將自然界表征為自己的作品和現實,因此,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就被毫無疑問地確定是勞動的對象。即所有的生產,不過是人類在勞動實踐過程中,不斷把自己的腦力和體力對象化到某個產品上去的過程,人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和確認自己的主體性,與此同時,又表達了自身作為類存在物的能動性本質。而人類最基礎的對象性活動主要就體現在近代工業中。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之間的對象性關系就是在近代工業這種感性的對象化活動中形成和實現的,工業就表現為自然界或者說是自然科學對人的歷史關系的現實表述。
第二,馬克思肯定實踐活動是具有客觀現實性的感性活動。實踐是感性活動,并不是精神活動,而感性恰恰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只有以感性意識和需要為出發點的科學,即以自然界為出發點的科學才是最現實的科學。在《手稿》中,馬克思承認實踐活動的感性特點,認為人只有現實的、感性的對象才能表現自己的生命,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表現為:自然界不依賴于人而客觀存在的同時,人又是自然界中的人,人和自然界是辯證統一的。在人對自然界的改造過程中,一切實踐都由感性活動開始,并在對于感性對象的認識中完成,從而使客觀的、現實的自然界,成為人的實踐活動所改造的對象,即從自在的自然轉化為人化的自然。
第三,馬克思認為實踐是一種能動性的社會性活動。人與動物最顯著的不同就在于動物它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就是直接同一的,而人卻是類存在物,能夠通過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將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人與動物都是自然的產物,都靠無機界生活,但與動物的被動性適應不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對于自然界的依賴和順應意識越來越薄弱,甚至產生了一種要征服自然界的欲望,這都是人類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的鮮明表現。此外,人是社會性的存在,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真正理解自然界的本質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通過能動活動對自然進行改造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實現人自身的解放,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而其所涉及到的一切實踐活動都具有明顯的社會性特點,馬克思在很多地方都提到了這種特征。
(四)馬克思自然觀的當代意義
馬克思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受人類社會發展狀況的制約,而人類對于自然界的關系卻受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所制約。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曾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起到過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伴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人對于自然的過度索取勢必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主要體現為自然環境極度破壞,生態環境持續惡化,以及環境對人的健康危害等。在這種扭曲了的相互關系中,人與自然都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目前,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其所帶來的環境負面效應也是如影隨形。盡管多年來國家和政府已為環境治理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仍有大量環境問題未得到有效治理。黨的十八大把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理念寫入報告,將“美麗中國”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表明了我國在建設和諧社會問題上的堅定信念,也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全人類負責的崇高精神。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正確地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協調問題,實現自然與經濟的持續發展,真正從馬克思的自然觀中汲取必要的理論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概括起來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承認自然界的客觀先在性,承認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將人與自然、社會看做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在此基礎上,應該看到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類存在物,能夠在認識規律的基礎上改造自然,使之朝著適應人類發展的方向前進。人與自然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二者的作用是相互的,人類要想成為自然界的真正主人,就必須意識到自身與自然之間的這種雙向關系,從而減少在改造對象世界過程中所具有的盲目性,對于自身行為對自然的長遠影響要有正確的預見性,進而才能在正確認識自然規律的基礎上讓自然為我所用。
第二,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物質保障。馬克思認為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就在于面對先在的自然界,人類可以選擇改變自然的生產工具。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越發認識到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應對所有環境問題時,科技是治理生態危機的重要手段,依靠科學技術,不僅可以減少環境破壞,還可以創造新能源,替代傳統資源在人類生活中至高無上的統治權。
第三,調整生產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徹底解決人與自然的異化問題,全面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單是依靠認識是不夠,這還需要對我們現有的生產方式以及和這種生產方式連在一起的我們今天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6]。要想實現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解,就必須建立一種共產主義制度,即必須改變目前這種依靠過度索取自然資源來實現經濟增長的單一生產方式,從而建立一種能夠從根本上變革生產關系、人的消費模式和生產模式的社會制度?!斑@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保?]81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7.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50.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鐵省林.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自然觀[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20.
[5]王義軍.從主體性原則到實踐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68.
[6]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6.
【責任編輯 詹麗】
B0-0
A
1674-5450(2015)06-0030-03
2015-08-12
教育部基金項目(11YJAZH004);日本住友財團項目(138053);遼寧大學2014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項目(LDQN201405)
付文佳,女(蒙古族),遼寧朝陽人,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