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南
(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沈陽110036;遼寧中醫藥大學機關,遼寧沈陽110032)
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
馬其南
(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沈陽110036;遼寧中醫藥大學機關,遼寧沈陽110032)
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是一種培養人、塑造人、完善人、發展人的教育活動,其任務和使命是關注人的自身發展,解讀人生價值意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生動體現人文關懷。人文關懷思想內涵廣博,既有深遠的歷史淵源,又回應著當代社會的進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都以豐富和發展人性為根本出發點,人文關懷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取向、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文化底蘊和實踐回應。因此,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彰顯人文關懷,做到情理交融,讓心靈沒有距離,把教育和關懷做到學生的心里;實現兩個結合、兩個融通,讓課程教育體現人文關懷。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育;人文關懷
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是一種培養人、塑造人、完善人、發展人的教育活動,其任務和使命是關注人的自身發展,解讀人生價值意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生動體現人文關懷。
(一)源于東西方人文主義思潮的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體現深刻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從文化思想的背景來講,人文關懷的本源是東、西方歷史文化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從西方文化思想來講,“人文主義”一詞由德語humanismus[1]轉譯而來,希臘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潮是西方人文主義思潮的本源,展示的是人性的普遍法則和關于“人”的思想,古希臘智者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建立了系統的以人為中心的哲學,其哲學主題就是認識和關懷人類。文藝復興運動作為一場人文主義運動,以一場思想解放的形式高揚人文思潮,既是對希臘人文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又肯定完整人性,強調和關注個體的解放和自由,主張人的自然平等。
從東方文化思想來講,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本質上就是一種關于“人”的學問,最根本的特質是重視現實的人與人生問題。儒學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儒教文明可以看做東方人文主義的本源,在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人性、人的價值、人的理想以及人的生死與自由等問題的探討中形成了其富有特色又關注現實的人文精神。《孝經·圣至章》中“天地之性,人為貴”,陸九淵的“天、地、人之才等耳,人豈可輕!人字有豈可輕”等,都體現了發展個體人格、弘揚主體精神、實現自我價值的人本主義思想,都是儒家對“人”的自我價值的尊重和對人的地位的充分肯定。《易經·賁》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蘊含著中國古代人文關懷的初始內涵和目標。
可見,無論是東、西方文化思想背景下的希臘人文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還是我國儒家思想所體現的人文主義思想,其精神實質都體現對“人”的本質的關懷。
(二)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
馬克思沿著西方人文主義的傳統來從事自己的哲學思考,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的人文關懷思想。
首先,馬克思認為“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2]1,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以“人”為中心的信仰。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認為人的本質就是人的社會性,也是在這個意義上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60。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來研究人,認為現實的人是追求自身需要滿足的人,現實的人是追求自身主體性發揮的人,按照主觀的目的能動地改造客體。再次,馬克思在科學認識人的本質的前提下,開始把人的本質與現實世界聯系起來,把現實中的一切都歸結到人的本質的意義上去理解,對人的全面發展做出辯證唯物主義的論證,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應當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3],“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命題是人類的終極價值,有著豐富的內涵,集中表現為全方位提高人的素質、人文精神和人的需求被滿足的程度。
可見,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的核心在于尊重人的存在及其價值,承認人在推動社會發展和實現自身發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和支配地位,尊重人的主體地位,關心和關注人的多方面、多層次需求,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三)當代中國的人文關懷
當代中國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進程中,人文關懷已經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成為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的主題。當代中國的人文關懷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應有之義和價值追求,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以人為本”這一核心理念成為人文關懷的重要內容和集中表現。“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不僅僅是從經濟上給予關懷,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實現人的價值,使人的全面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進程中得以實現。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都以豐富和發展人性為根本出發點
人性,是人類學或者社會學范疇的概念,意指人的本質屬性。人的一切活動,人類社會和人類歷史的一切現象都是建基于人的本性,表現著人的本性。因此,豐富和發展人性就是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訴求的理論依據。思想政治教育是構建于“人”的基礎上,改造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精神生產和社會實踐活動,主要任務是塑造人的靈魂,提高人的品德,凈化人的思想,建設人的精神家園,其目的是促進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豐富和發展人性為根本出發點。
人文關懷塑造和完善人的本質,以豐富和發展人性為根本出發點。首先,人文關懷以關心和理解的態度尊重和滿足“人”的自然情感需求,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其次,人文關懷彰顯對人的高度重視,強調人的主體地位,注重人的主觀特征,尊重人的個體多樣性,關注和滿足“人”的社會關系發展的需要,促進人的社會化、引導發展人的社會關系,塑造人的社會性;再次,人文關懷彰顯人的精神,注重和滿足人的精神性需求,是人的思想、理念、道德、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的推動力量,引導人們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不斷豐富人的精神性。
(二)人文關懷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取向,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就是以提高人的生存質量衡量社會進步,以提升人的精神品味、潤澤人的心靈世界、完善人的德行人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意識進化的一種必要的精神提升活動。在建設和諧社會和現代化中國的偉大進程中,營造積極健康的人文環境是和諧社會的環境支撐,人的感覺、人的主體需求是衡量生活質量的重要尺度。現代化中國的根本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4],全方位提高人的素質和人文精神是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實現人的現代化的根本性問題。因此,人文關懷是人類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部分,人文關懷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更和諧相處,是社會和諧健康發展不可缺少的教育和文化元素,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進步的效用和價值的完善。
人文關懷注重關心人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激發精神的動力,調動人的積極性,以滿足人的需求。人文關懷把人看作是一種精神和文化,人格是人的精神和文化的特征。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格的塑造和發展,幫助人們進行有利于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思想道德價值取向和思想道德行為選擇,促進人性優化,使人的各方面素質都得到自由全面發展。因此,人文關懷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效用和價值,推進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科學發展。
(三)人文關懷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文化底蘊和實踐回應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一種精神和文化活動,其發展根植于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并從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相互激蕩中獲得發展的文化動力[5],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教育活動的本意所在,人文,就是通過人文教育潛移默化地教化人、熏陶人和引領人。在當代中國,現代文化是“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結合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努力繁榮的先進文化”[6],先進文化彰顯時代特征和時代精神,蘊含深厚的人文精神,因此,人文關懷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文化底蘊。
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不僅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內在規律和理論創新的實踐回應。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價值原則和本質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不僅踐行著眼個人的全面發展,而且旨在建設和發展和諧的主體關系,在社會主義和諧共同體中為自身發展尋求動力源泉,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置于建設和諧社會的總體發展戰略之中,并以此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真正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作用,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新社會是一個具有高度人文關懷的社會。
(一)情理交融讓心靈沒有距離,把教育和關懷做到學生的心中
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情和理總是互相交融在一起的,情感活動是教師把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既有感情作為工作基點,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所展示、所蘊含的理想、信念以及對教育對象所產生的積極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活動使教育的能動作用得以補充,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驅動力、感染力和催化力。人文關懷就是一種情感的體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關心人、了解人、凝聚人的要素,是溝通心靈的橋梁和打開心扉的鑰匙,更是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和諧關系的基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真心實意地關心和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人和引路人,通過與學生進行積極的情感交流,增強學生對輔導員的信任和彼此尊重,在準確把握學生思想動態的基礎上,真心誠意地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凝聚人心,也把這種凝聚力化為催人奮進的動力,激發學生的熱情和智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滲透力和實效性。
人的行為是受理智和情感的雙重支配,理智和情感原本就是交織在一起的。大學生思想整治教育既要求以理服人,又要求以情感人;既要發揮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理論體系本身所具有的說服力,又必須展現關愛教育的感染力和生命力。這就需要輔導員既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質,又要不斷學習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儲備,需要輔導員既要能用“情”,又要用好“情”,還要“情”理交融,把真情、真理、真話融為一體,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學生的心里。
(二)實現兩個結合、兩個融通,讓課程教育彰顯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也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核心理念的具體體現。人文關懷已經成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全面建設小康與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更應該是大學教育的新視角和新追求。課程是大學校教育過程的核心,大學的教育目的就是通過課程得以具體實現的,要在高校課程改革中充分體現人文關懷,使高校課程設置實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結合,使大學教育實現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通。
課程目標要體現人文關懷。大學的課程目標是課程的價值定位和教育目的在教育領域的具體化,要以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引導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學會生存、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因此課程目標的制定應以人為本,彰顯人文關懷。第一,要把學生作為課程目標的主體,把學生的需要作為課程目標的依據,尊重學生的個性,符合這個時代的學生身心特點、思維發展水平和對事物的認知規律,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發展,把學生最需要、最應該獲得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第二,大學課程目標的設立要實現人文知識和學科知識的完美結合,既傳授學科知識和技能,又傳遞人文信念和人文理解,既要讓學生有生存的技能和本領,又要讓他們樹立高尚的職業理想、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第三,大學課程目標的設立應與時俱進,關注學科發展前沿,注重學生生活與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系,靈活設置課程科目,提高課程的吸引力。
課程實施過程貫穿人文關懷。課程實施就是將課程目標和設置付諸實踐的過程,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大學生的發展,教學活動是課程實施的重要環節。人的全面發展是每個人在智力和體力上都得到盡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統一的發展,在以人為本的課程實施中,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多方面發展,把關心和關愛的情感貫穿于教育始終。第一,生活就是教育,教學的過程就是有生命的過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用心去認識學生,理解和尊重學生,善于發現并賞識每個學生的才華,讓學生能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和幸福,在豐富學生知識世界的同時,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在關注學生學業課程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使人文關懷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散發魅力。第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諦。真正的教育是師生情感的共鳴、知識的共享、智慧的交融。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以人文情懷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氛圍里完成教與學。第三,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教師要把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感受生活,感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感受生活的真善美,從而更加熱愛生活。
[1]張志偉.西方哲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768.
[4]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5]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9.
[6]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8.
【責任編輯趙偉】
G416
A
1674-5450(2015)04-0124-03
2015-01-10
2013年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專項(ZS2013011)
馬其南,女,遼寧沈陽人,遼寧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研究生,遼寧中醫藥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