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小楊
(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高校音樂師范教育的問題與求解之道
軒小楊
(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在教師資格證考試即將實行全國統考且打破終身制的新形勢下,高校音樂師范教育面臨目標設定、課程設置、方法論導向、師資管理等多重難題。求解之道關鍵在于對教師體系的開放性、職后教育的規范性、職業要求的多元性的深刻理解,重點突破長久以來困擾音樂師范教育的方向不明、條塊分割、重技輕道、脫離基礎教育等認識上、方法上、經驗上的局囿與弊端。
教師資格;師范教育;音樂學科
教育部于2013年8月頒布了《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中小學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過去,師范院校的非師范生須參加各省組織的“省考”,通過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普通話考試、現場試講后,方能獲得教師資格證,而師范生只要完成學業即可獲得教師資格證。現如今,按《暫行辦法》規定,師范生同非師范生、社會人員一樣,要參加全國統一考試即“國考”[1],且打破終身制,實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定期注冊。應該看到,這是中國教師職業發展歷程中的一次重大轉變,是未來中國教師職業化發展的一個新起點,意味著中國的教育在教師體系的開放性、職后教育的規范性、職業要求的多元性方面將走上嶄新的路程。在這樣一個全新的語境下,高校音樂師范教育應該重新審視、反思現行的教育理念與教學策略,重新規劃,穩步實踐,努力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音樂教師。
新的教師資格考試制度并不僅僅是一紙證書考取方式的改變,也不僅僅是教師準入機制的調整,在更深的層面上,是未來的中國教育要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性變革。新教師資格考試制度下,教師體系的開放性是一大亮點,但應該看到,經歷大學四年系統、專業的教師教育,師范生依然是也應該是未來教師隊伍的主力軍。所以,如何使師范生能夠健康成長為未來合格的教師,這是師范大學、師范專業首先要面對、要求解的一個重大課題。
新考試制度對考試目的有如下表述:“通過實施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考查申請人是否具備教師職業道德、基本素養、教育教學能力和教師專業發展潛質。嚴把教師入口關,擇優選拔樂教、適教人員取得教師資格。”[2]以上表述極為鮮明地表達了對教師從業者的基本要求,道德水準、文化素養、個性品質、職業趣向成為教師從業準入的重要條件。再從“考試大綱”看,“綜合素質”是筆試的三大科目之一,考核內容包括職業理念、教育法律法規、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文化素養、基本能力五大方面。這進一步表明,對未來教師的要求是立體的、綜合的、全面的。
比照原來只有教育學、心理學及普通話水平幾個單項測試,新的資格考試的確很難,門檻很高。但客觀地說,這才能考出作為教師必須具有的品德、修養與才學,擁有這樣的教師,才有中國教育的理想未來,也才會有未來充滿希望的中華民族。在這樣的視野下,反觀現今高校音樂師范專業設定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便會強烈意識到,確實是到了需要改革的時候了。
以國內某省屬師范大學音樂師范專業的《培養方案》為例,其“培養目標”(國內同類院校培養方案的目標表述大致相同)為:“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素養,掌握音樂學科基本理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并具有一項專業特長,能夠在高、中、初等學校進行音樂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研究人員及與音樂相關的其它社會職業工作者。”顯然,在這里,教師教育的目標、定位并不突出。接下來的“培養規格”,將培養目標細化為音樂知識與技能、教師職業素養與技能、外語、計算機、體育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比照新教師資格考試要求,該《培養方案》明顯在教師職業導向上存在片面傾向:強調學科(音樂)知識與技能,忽視了綜合文化素養;強調教師職業知識與技能,忽視了教育理念、職業道德;強調技術指標,忽視發展潛質。概括地說,就是重“技”輕“道”。
當然,從事任何職業,技能不可或缺,但道更為根本。因為“道”是方向與途徑,如果目標錯了,技越熟練恐麻煩越多。道也是規律與法則,如果不懂道,技則難爭上游,更無以向高妙處求索。更進一步說,道是精神層面的旨趣與審美,它最終決定技的境界。
道,于顯明處關乎技,在深幽處則關乎人:道路指引人生走向,道理造就生存智慧,道德則成就精神品格。
道既如此重要,理應成為學校教育的重心,并在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課堂教學、考核實踐等各個環節、各處細節給予化育。這里需要強調,對于音樂師范教育而言,上述道的養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文史哲等人文教育類課程,但又不能僅限于此,而是應于每一門課程中滲透人文教育的深層內涵。同時,人文教育也不應僅僅限于教材、試卷上的“紙上談兵”,而是應在教師的思想與言行、校園文化與教育管理等各個方面潤物無聲。然而,從近些年音樂師范畢業生從教的情形看,人文教育不容樂觀,問題主要表現在:可以講技術——怎么發聲、觸鍵、運弓,但講不出藝術——音樂的風格、意蘊、歷史與文化;能夠考級、參賽甚至獲獎,但是功利心、模式化、唯技術論卻遮蔽了真善美的精神追求與人格修煉。顯而易見,這些問題與長久以來音樂師范教育重技輕道之弊不無關聯。
其實,古圣先賢早已給我國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禮記·大學》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于至善。”即學校教育的宗旨是培養有著美好的情操與高尚境界的人。而中國自古又有“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之訓。“傳道”,是為師之本。師范教育,不僅塑造未來“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品行修養,并因此而關乎民族下一代的整體素質。作為“傳道”者,不論大學教師還是中小學教師,首先自身要識道、體道,如此,才合乎為師之道。然而,近年有關教師的種種負面消息卻屢屢刺激人們的神經,世人驚愕于教師群體的失道、寡道危機。痛定思痛,人們有理由追問:中國的師范教育,究竟給予現任的教師以怎樣的人文養成以及師道培育?那一個個發生在身邊令人心痛的案例,已經為高校以及中國的教育敲響了警鐘。
“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是新資格考試的三大筆試內容之一。考核項目包括四大方面——學科知識與技能、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2],這意味著,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緊密聯系,最終落實在“樂教”“適教”以及“能教”“善教”上面。就學科知識與技能而言,音樂知識強調基礎性,音樂技能強調教學的實用性,史學強調音樂文本與文化特點,美學強調美學基礎與審美能力。考試方法則以材料分析、課例點評、診斷、辨析、教學設計、活動設計等多種題型[2],突出綜合性、實踐性,著重考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的結合。
顯而易見,這種考試內容及要求,突顯音樂師范與音樂表演、作曲理論等專業的本質區別,它不追求單項技能的突出,而是注重綜合的音樂素養,它不強化音樂方面的才能,而是強調實際的教育教學能力。
目前國內高校音樂師范本科專業實行的是2004年12月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下稱《指導方案》),該方案的課程結構安排以及具體的課程設置都表現出與新資格考試要求相一致的基礎性、綜合性及實踐性導向,尤其與音樂表演專業有著鮮明的區別。但一些高校在實施過程中卻表現出種種認識上的誤區。
其一,對音樂師范與音樂表演的專業性區分不清,使兩個專業的課程內涵及考核方式沒有根本區別,尤其是聲樂、鋼琴這類技能課程,不僅教學曲目相同、教學方法相同,而且考查內容、考核標準也幾乎完全一致。雖然音樂師范與音樂表演都需要以音樂知識技能為基礎,但兩個專業的培養目標、人才規格有著本質區別,前者培養的是教師,后者培養的是演員,因此其培養計劃、教學體系、課程內涵應有各自特點,體現各自的規律。
其二,對音樂師范專業應有的知識結構理解不夠。《指導方案》將以往音樂各專業通用的課程加以整合,形成如樂理與視唱練耳、合唱與指揮、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等新課程。這樣的整合,意在引導師范專業要注重學理的貫通、知識的完整以及與基礎性、實踐性的交融。但在實施中,新課程往往被理解成原課程的兩兩相加,使得新老課程的區別僅僅體現為學時與學分上的不同。
其三,是對選修課的忽視。對《指導方案》設定的限選課、任選課重視不夠,尤其是美育、教育和文史哲、文理滲透類課程鮮有開設,其理由無外乎教學時間有限,此類課程無用云云。
除了上述實施《指導方案》時表現出的種種誤區,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音樂師范專業的“實踐性”往往被音樂表演實踐所指代。
勿庸諱言,高校音樂教師大都以個人表演實踐專長在業余時間從事“副業”,那些準備報考音樂專業(包括師范與非師范)的高考學生,無一例外,考前都會經歷多則十幾年少則幾年的“私學”。而私學教師,往往會把表演經驗的教學實踐完全等同于新考試制度提出的學科知識技能與教學能力的要求。這種認識導致對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特點、內在規律十分漠視以致陌生,并成為一種“理念”,在私學中近距離、全方位地傳遞給了學生,以致于呈慣性地在高校教學與考核中蔓延。
上述種種問題,根本原因是對音樂師范的專業性的忽視與誤解,是師范教育的理念與信念的缺失。要改變現狀,有三個關鍵點。其一,要打開校門辦教育。要走進中小學,了解中小學的音樂活動與音樂教學的特點及規律,讓高校的音樂師范教育與中小學現實的師資要求充分對接。其二,用課程規劃師范生的知識結構,突出音樂師范課程的基礎性、綜合性與實踐性。其三,從招生考試入手,突出音樂師范的專業特點;以結業考試為指揮棒,引導日常教學的全面開展。
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實施者。要培養未來的新教師,至關重要的是,高校教師自身要具有培養新教師的理念、素養、知識、能力。
目前,國內高校從事音樂師范教育的師資隊伍主要由三部分人員構成。其一,專業音樂院校的畢業生,包括音樂表演、作曲理論、音樂史論等各專業方向;其二,來自藝術團體,以表演人員居多;其三,在20世紀90年代國內師范專科學校紛紛升格為大學的過程中,隨著所在學校由“中師”變“高師”而自然轉換而來。總體上看,目前師資隊伍的知識結構與新教師資格考試要求有一定距離。
長期以來,我國專業音樂院校始終沿用前蘇聯教學模式,其最大特點就是擁有較為嚴密的專業體系,益于向縱深處探求音樂密碼,發展特長。其弊端則顯現為體系間的割裂,易造成對音樂整體的“解構”,尤其是知識與技能、理論素養與表演才能的分離。專業院校的畢業生又將這種較為牢固的觀念與知識形態,轉化為各自的教學實踐。長此以往,導致高校的師范與非師范專業在教學理念、方式方法上趨同,偏向于這種“體系性”。如,音樂史教學,本應以音樂文本(音樂作品)串連歷史時空,卻往往變成人名、地名、作品名的細密堆積與機械切割;音樂美學教學,應該是讓學生在音樂文本中感受音樂家個體的審美風格及其民族、時代、地域的文化色彩,卻常常變成概念、范疇、原理的密集書寫與疊加。不如此,似乎就流于表淺,就不夠專業、不成體系。實際上,音樂理論、音樂史論、音樂表演是有機聯系的整體,統一于音樂文本之中,鮮活的音樂作品是音樂理論的承載者,是音樂歷史的連接者,是音樂美學的表現者。而在過度的條塊分割及單向度追求中,不僅音樂史論走向枯燥乏味,音樂技術理論也演變成艱澀難解的“數學題”,音樂表演愈加追求沒有“體溫”的高級音響效果,音樂師范教育則湮沒在了這巨大的技術洪流中。
上述種種問題,需要管理部門予以重視,并在音樂師范教師的專業化建設中有效解決。但現行的管理機制卻不容樂觀。
雖然國內高校大都實行崗前培訓制度,但是培訓為期短,且多安排在新教師入崗受聘之后,因此,崗前培訓的實效并不明顯。再有,教師一旦受聘上崗,如果沒有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基本可以終身從教,最勞神費心的恐怕只有一件事:職稱評定。而即便是教學型教師,論文、項目也是職稱評定的重要條件,教師的理念、素質、知識與能力并沒有得到突出強調,這導致教師自身的專業化建設的積極性不高。這樣看來,高校教師既沒有嚴格的準入制度,自身又缺乏專業建設的動力,各級主管部門又沒有明確的職后教育要求,社會上普遍滋生的對教師群體的信任危機就在所難免了。
新教師考試制度中有關于定期注冊的規定與要求,對高校師資管理或許是個有益的啟示。《暫行辦法》規定,“中小學教師資格實行5年一周期的定期注冊。定期注冊不合格或愈期不注冊的人員,不得從事教育教學工作”[3]。注冊條件包括良好的師德表現、年度考核合格、身心健康,尤其是,“每個注冊有效期內要完成不少于國家規定的360個培訓學時或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等量學分”[3]。明確的職后教育要求,對于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建設,對于更新教育理念、調整教學策略、應用前沿學術成果,最終培養全新的未來教師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教師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國家要做頂層設計與宏觀統籌。勿庸置疑,師范院校、師范專業在這個系統工程中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而作為師范院校、師范專業的管理者及教師,要自覺擔負起這一神圣使命,要在先進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在合理的培養方案的規劃下,在科學的教學手段的實踐中,讓高校音樂師范教育真正成為未來優秀教師的搖籃,也讓新教師資格考試制度在選拔社會優秀人才的過程中不走形式,不走樣。
[1]藍秋燕.教師資格證“國考”下師范類教學法課程變革的探討[J].高教論壇,2014(3):129-131.
[2]教育部.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Z].2013.
[3]教育部.中小學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暫行辦法[Z].2013.
【責任編輯趙穎】
G650
A
1674-5450(2015)04-0163-03
2015-05-10
軒小楊,女,遼寧彰武人,沈陽師范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