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秋菊
近年來,我國本土事務所為了“做強做大”及提升自身的實力,大都采取規模擴張的戰略,這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事務所成為市場上的佼佼者,但提供差異化審計服務才是事務所贏得競爭優勢更為關鍵的籌碼,而擁有行業專長是事務所施行差異化服務的有效保障,也是其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事務所要想制定專業化經營戰略以獲得行業專長和品牌優勢、贏取市場競爭,必須制定合理的審計收費標準,作為其戰略保障。
本文通過梳理現有關于事務所專業化經營與審計收費匹配性選擇的研究,并引入客戶規模作為中介變量,認為事務所在不同規模的客戶市場上會制定與之匹配的審計收費標準,使得事務所總體收益最大化;并采用2009-2013年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加以證明;最后得出結論:專業化經營是能夠使事務所贏得競爭的有效戰略。由此,為事務所走專業化經營道路提供經驗支持。
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收費隨著被審計單位風險特征,以及事務所自身資源利用效率不同而不同,而事務所的專業化經營是影響審計收費的重要因素之一。國內外學者利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事務所以及不同行業和客戶市場的數據,對專業化經營與審計收費的關系進行了多方面深入研究,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

表1 變量一覽表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及均值的差異檢驗

表3 Pearson 相關系數
國外健全的經濟體制及激烈的競爭環境使得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市場發展早期就意識到行業專長對其長期穩定發展的戰略意義。Craswell、Francis & Taylor(1995)通過研究美國早期“八大”,發現“八大”在市場不僅獲得品牌聲譽溢價,同時其行業專長還為其贏得了增量溢價,大大提升了事務所經營效益。后來“八大”合并為“六大”,美國的雇主年金審計市場又證實,行業專長助力“六大”獲得審計溢價,而缺乏行業專長的“六大”則未能獲得該溢價,進而減少了事務所收益。但是,“六大”在美國審計市場上并非在任何客戶市場上均能收取審計溢價,該溢價的獲得是有條件限制的,即僅在小客戶市場中獲得溢價,而大客戶并沒有為事務所的行業專長支付溢價。然而,隨著對事務所專業化經營研究的愈加深入,許多學者提出了相反的觀點,認為行業專長不會為事務所帶來溢價收入,甚至反而會因為低成本優勢降低審計收費。Ferguson & Stokes(2002)同樣著眼于澳大利亞審計市場探究“八大”合并后的“六大”在該市場的經營績效,發現“六大”僅有品牌聲譽溢價而沒有行業專長溢價,這與Craswell早期得出的研究結論相矛盾。后來,Basioudis & Francis(2007)基于英國審計市場探究“四大”的審計收費問題發現,城市層面的行業專家獲得收費溢價,而國家層面的行業專家則沒有獲得溢價收入。針對香港審計市場,Defond等(2000)發現,在房地產行業占有最大市場份額的本土所KWTF比其他本土所的審計收費更低,并推斷KWTF通過行業專長獲得了低成本競爭優勢。
借鑒國外研究經驗,我國學者也從不同角度探討事務所專業化經營與審計收費間的關系。首先,行業專長為事務所帶來差異化競爭優勢,進而獲得審計收費溢價。李爽等(2011)對我國首次公開發行證券市場2001—2009年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分析結果支持審計師通過行業專長獲得收費溢價的觀點。陳智、徐泓對2007-2011的A股審計市場研究,也發現上市公司同時為行業專長事務所支付品牌聲譽溢價和行業專長溢價的經驗證據。王帆等(2012)通過對審計師聲譽形成、作用、毀損與修復機制的全面闡述發現,事務所行業專門化是提高審計師聲譽的原因之一,審計師聲譽會提高證券市場投資者對其獨立性、審計質量的預期,進而有助于提高審計收費。其次,行業專長為事務所帶來低成本競爭優勢,進而通過收取競爭性收費。胡南薇(2009)研究發現,事務所專門化經營戰略會促使客戶偏向于集中選擇事務所,有利于事務所實現規模效應,進而提高事務所經營績效。同時,具有行業專長的事務所會根據客戶的特征差別定價,以期獲得最大收益。潘克勤(2008)指出風險是影響審計定價的關鍵因素,具有行業專長的事務所對風險更加敏感,因而會依據客戶的風險特征對審計定價進行調整。韓洪靈等(2008)將客戶市場分為大客戶和小客戶市場,發現具有行業專長的事務所在兩個客戶市場均能獲得超額利潤,但在大客戶市場實施差異化戰略,小客戶市場實施低成本戰略。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針對事務所專業化經營與審計收費間的匹配性選擇研究結論還存在較大的差異。本文基于現有研究成果,以Simunic審計定價模型為基礎,并引入客戶規模作為中介變量,采取大樣本對事務所專業化經營和審計收費間的匹配性選擇進行實證研究,以期為事務所制定戰略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專業化經營戰略源于經典營銷理論——市場細分。由于自身資源的有限性,企業不可能在每一市場領域都能做到最好,專業化經營戰略成為眾多企業謀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對于會計師事務所亦是如此。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知識的快速膨脹,利益相關者對事務所的審計知識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包括審計通用知識,還要求其掌握行業特定知識和客戶特定知識,而事務所人力資源、資金資源有限,只有采取專門化經營戰略、謀求自己在特定領域的領先地位,方能贏得競爭。
事務所可以通過專業化經營在細分審計市場中同時獲得低成本和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形成可持續的競爭優勢。首先,專業化經營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增長了事務所收益,為事務所擴大規模、形成規模經濟提供可能性和資源儲備,使事務所獲得低成本競爭優勢;其次,行業專家擁有更多行業知識,而且由于生產效率的提高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審計質量的提高,從而行業專家獲得差異化競爭優勢(胡南薇,2009)。然而,事務所實行專業化經營戰略,其對應的審計收費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通過提高審計人員工作效率和發揮規模經濟優勢,降低審計服務成本,客戶支付較低的審計費用;二是利用客戶對品牌的忠誠以及由此產生的審計產品需求彈性的下降,使利潤增加卻不必追求低成本,客戶支付較高的審計費用。我國審計市場中,進行專業化經營的事務所究竟采取的是哪種審計收費模式呢?
客戶規模是影響事務所專業化經營和審計收費匹配性選擇的一個重要中介因素,因此本文把客戶規模作為影響事務所審計收費模式選擇的關鍵變量。大客戶自身業務復雜,因此對事務所的審計知識提出高要求,唯有具有行業專長的事務所才能根據大客戶的不同審計要求提供符合成本收益的審計服務。此外,經驗研究還表明,行業專家能夠提供更高質量的審計服務,其審計的客戶面臨更低的訴訟風險;且其披露的信息質量更高,財務分析師認可度也更大;行業專家事務所能為客戶傳遞正面信息,因而降低融資成本和擴大融資規模。因此,行業專家事務所可以在大客戶市場上實施差異化戰略,以期獲取審計收費溢價。相較大客戶,小客戶在融資等方面的需求小,對行業專長審計師有更大的需求彈性。因此,小客戶市場上審計師競爭激烈,行業專家事務所可能為實現其規模經濟優勢,對小客戶市場采取低成本戰略。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兩個假設:
假設1:小客戶市場上,事務所通過行業專長獲得規模經濟,從而獲得低成本競爭優勢,上市公司因此能支付較低的審計費用。
假設2:大客戶市場上,事務所通過行業獲得差異化競爭優勢,上市公司為行業專家支付溢價。
審計費用的高低折射出市場對于事務所審計質量的需求狀況,而行業專長可以顯著提高審計質量,是事務所采取高價收費策略的籌碼。行業專業化是一種有效的競爭戰略,它即可以帶來差異化競爭優勢,又可以引發規模經濟效應,能顯著提高事務所的經濟效益,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因此,事務所要想獲取持續穩定發展,單靠擴大營業規模是不夠的,還需培養自身的行業專長。
為了檢驗事務所專門化投資對審計收費的影響,本文以Simunic審計定價模型為基礎,并參照國內現有的關于審計定價影響因素的經驗結果,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LnFee為被解釋變量,是上市公司年度審計費用的自然對數。SP是解釋變量,當上市公司年報審計的審計師是其所在行業的行業專家時,SP=1;否則為0。本文按Zeff and Fossum(1967)首先提出的行業市場份額作為事務所行業專業化的替代變量,將某年度特定行業內占有最大市場份額的事務所界定為行業專家。對行業市場份額的計算如下:

其中分子為i事務所在k行業的客戶資產總額(ASSETS),分母為k行業全部客戶資產總額。控制變量的衡量計算方法、名稱以及預期符號在表1中進行了詳細列示。
本文選擇2009-2013年我國全部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為總體研究對象。金融上市公司在審計定價方面有其獨特之處,予以剔除。在此基礎上,按以下順序剔除所需數據值缺失的樣本:(1)剔除財務數據缺失的公司;(2)剔除母子公司由不同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公司;(3)剔除披露的年報審計費用中包括審計、驗資、咨詢和其他服務的公司。經過上述程序,2009(2010、2011、2012、2013)年最終剩下938(1089、1219、1403、1695)個觀察值,共計6344個觀察值。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源如下:審計費用、審計意見數據來自國泰安CSMAR中國股票市場研究數據庫;納入合并范圍子公司的個數摘自上市公司年報;其他變量均來自RESSET數據庫。
本文按照2001年頒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對專門化審計師分行業進行定義,其中制造業按二級劃分,非制造業按一級劃分,共計22個行業。按Zeff and Fossum(1967)首先提出的行業市場份額作為事務所行業專業化的替代變量,本文將某年度特定行業內占有最大市場份額的事務所界定為行業專家。
表2給出了模型中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以及大小客戶市場均值差異的t檢驗,本文以LNASSETS的中值作為劃分大小客戶市場的標準。從表2可以看出,大、小客戶市場存在顯著特征差異,各變量均值都在1%水平下有顯著差異。大客戶更傾向選擇行業專家作為其年報審計的事務所,具有更強的議價能力,有更大的資產規模和復雜的經營結構;風險方面,擁有更低比例的應收款和更高比例的存貨,更低的概率收到非標準審計意見以及被特殊處理;更傾向于選擇大規模的事務所。描述性統計結果與韓洪靈、陳漢文(2008,審計研究)的結論基本一致。
相關系數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SP與Lnfee顯著正相關,但大、小客戶市場中SP與Lnfee的相關系數有顯著差異(相關系數分別為0.0551和0.21),表明大客戶市場上行業專家事務所更能獲得審計收費溢價。各個控制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也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這與預期一致。此外,各個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很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

表4 大、小客戶市場中SP 行業專門化對審計定價的OLS 回歸結果

表5 穩健性檢驗結果
表4列示了大、小客戶市場中審計定價模型的OLS回歸結果,調整后的R2分別為0.457和0.146,F統計量均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該模型擬合效果良好。由表4可知,大、小客戶市場SP的系數均為正數,但大客戶市場的系數和系數的顯著性水平都大于小客戶市場(系數分別為0.116>0.073,p值分別為0.00和0.03),因此經驗結果表明:(1)大客戶市場上,行業專家事務所依據其差異化戰略,向客戶收取審計收費溢價;(2)小客戶市場上,行業專家事務所通過發揮規模經濟優勢,向客戶收取競爭性審計收費。大、小客戶市場上,Bargain的系數分別為0.254和0.098,表明大客戶通過議價能力可以獲得比小客戶更大程度的邊際費用折扣;LNASSETS、SqSub、OPINION、BigAudit的回歸系數均與預期一致,且與韓洪靈、陳漢文(2008)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REV的系數在大、小客戶市場差異顯著,分別為0.734(p=0.00)和-0.07(p=0.35),可能因為小客戶本身風險小,REV中隱藏的風險是事務所可以接受的,因而不作為對審計費用的調整因素。此外,INV和ST的系數均不顯著,說明將INV和ST納入我國的審計定價模型或許并不合適。
為了檢驗上述回歸結果是否具有穩健性,需要對其進行敏感性檢驗。本文對行業專家進行以下3種重新定義:(1)將具有行業客戶家數最大的審計師定義為行業專家;(2)將具有客戶收入份額最大的審計師定義為行業專家;(3)將具有審計收入份額最大的事務所定義為行業專家。按照上述3種分類標準,本文對模型進行了6次回歸,回歸結果見表5。
分析表5發現,在以重新定義的行業專家為替代變量進行的6次回歸中結果顯示,SP的系數均為正并顯著,且大客戶市場SP的系數均大于小客戶市場SP的系數,與前文基于客戶資產份額定義的行業專家的回歸結果一致。綜上所述,本文的檢驗結果具有相當的穩定性,研究結論具有可靠性。
審計費用的高低折射出市場對于事務所審計質量的需求狀況,而行業專長可以顯著提高審計質量,是事務所采取高價收費策略的籌碼。行業專業化是一種有效的競爭戰略,它即可以帶來差異化競爭優勢,又可以引發規模經濟效應,能顯著提高事務所的經濟效益,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因此,事務所要想獲取持續穩定發展,單靠擴大營業規模是不夠的,還需培養自身的行業專長。本文利用2009-2013年我國全部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披露的相關數據資料研究了事務所專業化經營與審計收費的匹配性選擇。研究結果表明:(1)大客戶市場上,行業專家事務所依據其差異化戰略,向客戶收取審計收費溢價;(2)小客戶市場上,行業專家事務所通過發揮規模經濟優勢,向客戶收取競爭性審計收費。
本文的經驗結果支持政府近年來鼓勵事務所走專業化發展道路的系列舉措,表明行業專門化是一種有效的競爭戰略。事務所不斷提高行業專長程度,實現差異化競爭,能優化整個行業的競爭秩序。我國本土事務所需要培養并有效發揮行業專長,在未來我國乃至全球審計市場中占據有利地位,持續擁有競爭優勢。而且具有行業專長的事務所應該針對不同客戶市場采用差異化的定價策略,即針對對行業專家事務所有較小需求彈性的大客戶,收取審計收費溢價;針對對行業專家事務所有較大需求彈性的小客戶,制定競爭性的審計收費,以期有效發揮其行業專長的優勢。
1.Simunic D.A..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161-190.
2.陳智,徐泓.審計師行業專長、品牌聲譽與審計費用[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35(7):114-124.
3.Craswell A T, Francis J R,Taylor S L.Auditor Brand Name Reputations and Industry Specializ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20):297-322.
4.Joseph V Carcello, Albert L Nagy.Client Size, Auditor Specialization and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04(19):651-668.
5.Ferguson A,Stokes D.Brand Name Audit Pricing,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Leadership Premiums Post-Big 8 and Big 6 Merger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2(19):77-110.
6.Basioudis I G,Francis J.Big 4 Audit Fee Premiums for National and Office-Level Industry Leadership in the United Kingdom[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Theory, 2007(26):143-166.
7.DeFond Francis,Wong.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s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Evidence from HongKong[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2000(19):49-66.
8.楊繼飛.審計師行業專長對審計收費的影響分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0(1)
9.李爽,李曉,張耀中,孫娜.會計師事務所的行業專門化投資與審計定價--以我國首次公開發行證券的審計市場為視角.審計與經濟研究.2011(5)
10.張帆,張龍平.審計師聲譽機制:評述與展望.會計研究.2012(11)
11.胡南薇,陳漢文,曹強.事務所戰略、行業特征與客戶選擇.會計研究.2009(1)
12.潘克勤.公司治理、審計風險與審計定價--基于CCGINK 的經驗證據.南開管理評論.2008(2)
13.韓洪靈,陳漢文.會計師事務所的行業專門化是一種有效的競爭戰略嗎?--來自中國審計市場的經驗數據.審計研究.2008(1)
14.邱學文,周安.審計師行業專長與審計質量關系研究--基于客戶規模視角.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