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奇政
(中石化勝利油建工程有限公司,山東 東營 257064)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不斷完善和深化勞動競賽內容,創新勞動競賽載體,激發廣大職工的智慧和潛能,深入發揮好勞動競賽在建設施工企業中的推進和提升作用,促進企業在搏擊市場風浪中發展壯大,需要我們進行積極的探索和思考。
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入,建設施工行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建設施工行業面臨著建設規模增大、科技含量提高、施工主體多元、安全管控風險增多、質量標準提高、工藝材料新型等現實狀況。如何實現工程項目優質安全正點,獲得甲方和業主的認可,創出信譽和品牌形象,這需要企業上上下下同心同德共同努力來完成。實踐證明,開展勞動競賽是建筑企業實現創新發展、贏得市場競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特別是在當前競爭激烈的社會大背景下開展勞動競賽,其迫切性和重要性日益凸顯。
一是形勢的逼迫和投資方的明確要求。新的市場環境下,建設施工項目從招投標開始,就會進入生產管理施工的快車道。有的是獻禮項目,有的是形象工程,都要求在保證工期、質量安全的前提下,高效率、快節奏地實現工程早投產早見效。面對工地關系復雜、計劃下達遲緩、材料設備到位滯后、季節天氣影響、現場交叉作業等方面的制約,有些工程遲遲開不了工或者施工斷斷續續。但是不管存在何種影響因素,與甲方簽訂的工期是不能拖延的,拖延工期就會受到經濟、信譽等諸多方面的處罰和問責。為此,加強科學組織,開展勞動競賽,保證工期、質量和安全生產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進入本世紀以來,建設施工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由于入圍門坎降低、當地施工隊伍的強行介入、建設施工的不規范行為等影響,再加上市場瞬息萬變和行業客觀存在的差異性,致使建設施工行業魚龍混雜。企業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就需要以正點的工期、合理的價格、過硬的質量、優質的服務來贏得市場和客戶。要實現上述目標,按照以往的按部就班的管理方式來進行顯然難以做到,必須要實現非常規突進式發展。這就為新時期企業開展勞動競賽賦予了新的內涵,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是工程項目創效的重要保證。作為建設施工企業,通過深化勞動競賽來縮短工期,提高質量,掌握和運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效率,降低工程成本,能夠做到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形成獨有的核心競爭力。除了創出信譽和品牌形象外,重要的是收獲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也是工程項目施工的終極需求。
四是企業和諧發展的有益手段和途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企業發展的長遠利益、長遠目標來說,企業經營者與員工的利益息息相關,兩者利益的實現都有賴于企業的盈利和發展。但是,在具體利益上,由于各自的著眼點不同,會產生一些矛盾和沖突。如果勞動關系不和諧,企業就難以和諧。開展勞動競賽,最大限度地把員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充分發揮他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對于增強企業競爭能力,實現各種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達到企業與員工互利雙贏的目標;對于勞動者和經營者的和諧相處、企業勞動關系和諧穩定以及共謀企業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是實施人才強企戰略、提高員工隊伍素質的有效途徑。提高廣大員工的整體素質,是推進建設施工企業跨越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隨著市場開拓和技術裝備水平的改進,企業對擁有專業技術水平的技術工人需求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企業員工高技能人才匱乏,專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開展勞動競賽活動,有利于引導廣大員工在干中學、學中練、練中比、比中創,不斷增強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競爭能力,有利于發現和培養造就一批生產骨干和業務精英。勞動競賽能夠實現職工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既為廣大職工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能、創造業績的舞臺,又達到了企業和職工雙贏的實效。
新時期,勞動競賽要突出特色,靈活多樣,要堅持不斷創新發展,克服過去競賽弊端,適應市場經濟的新變化要求,煥發出勞動競賽應有的生機和活力。
一是圍繞市場和提高效益深化競賽。新時期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要求勞動競賽要圍繞減少投入、降低消耗、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等方面展開,促進企業良性發展,就要求競賽目標由數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如果單純以強化數量速度、保工期,若出現安全質量事故,再回頭返工整改,那就會欲速則不達。因此,企業要以市場為導向貼緊市場抓勞動競賽,把競賽的內涵和觸角真正延伸到市場經濟中去,克服過去勞動競賽內容單一狹窄,局限于賽速度、賽數量、賽產值,向賽質量、賽管理、賽效益的綜合性競賽轉變,通過競賽增強企業駕馭市場的能力,使企業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是圍繞提高職工素質和科技含量攻關競賽。在高科技、高難度、高風險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中,對員工的智力技能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勞動競賽要跟上時代的發展,既要繼續弘揚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更要倡導善于學習、勇于創造的時代精神,充分體現勞動競賽的時代特點,注重增加科技含量,實現從單純體力拼搏型向體智革新結合型轉變。為此,企業應借鑒先進媒介,諸如開設技術論壇、QQ網絡答疑等,專門對生產的難點問題進行技術交底和科研攻關,不斷激發職工聰明才智,有效提高職工技術素質,攻克制約難關,同時還要及時總結推廣應用先進職工工法,實現工程項目施工順利進行。
三是圍繞深化企業經營管理機制開展綜合競賽。在勞動競賽中既要對急難險重的任務采取突擊式的方法攻堅克難,更要把勞動競賽融入到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目標管理機制中,貫穿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實現常態化。因此,不能把勞動競賽活動看做是臨時的突擊性活動,要積極探索構建重點勞動競賽活動融入企業管理、持續發揮作用的長效機制。要與企業經營目標責任制考核、降耗創效、控虧增盈、創新創效工作緊密聯系起來,形成從生產到管理、從單項到綜合各個環節的競賽格局,實現勞動競賽從階段性突擊型向常態性長效型轉變,使勞動競賽活動形式上成為企業的常態工作,內容上成為企業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
四是圍繞職工需求和價值體現進行激勵競賽。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除了物質需要外,還具有心理、精神的需要。勞動競賽就要依據人的多層次需求原理,從充分發揮人的積極因素入手,強調人在勞動競賽中的主體作用,按照“做企業之需,想員工所想”的原則選好競賽的主攻方向,通過吸引職工廣泛參與經營和管理全過程,使職工體現自身價值和在企業中的作用,使企業逐步形成以人為本的理念。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勞動競賽強大的凝聚力和群體效應,達到預期的效果。
長期的實踐證明,勞動競賽不同于行政管理,不帶有強制性。它以人的積極性為基礎,勞動者的積極性是企業發展動力的源泉。尤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隨著分配體制的改革日趨與效益、貢獻掛鉤,發揮勞動競賽的激勵作用,加大勞動競賽獎金在職工收入中的比重,能夠有效激發員工群眾的積極性。因此,勞動競賽要在以物質獎勵的同時,注重職工個人價值體現,讓在競賽中表現突出的員工獲得職務晉升、評先立功受獎、學習培訓深造、旅游療養休假等機會;使職工真情付出后,獲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隨著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企業面臨的難題越來越多,經營風險隨之越來越大。要增強發展動力和后勁,擴大發展空間,破解發展難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強化競賽效果,發揮出勞動競賽應有的推動和提升作用。
一是大力實施創新賽,促使企業施工能力的快速提升。要堅持以技術、管理、制度、創新為主導,以內涵式的勞動競賽為主要方式,制定出高新技術領域開展勞動競賽的實施辦法,鼓勵自主創新,深入開展合理化建議、技術革新、發明創造等創新實踐活動,推進科技創新,為先進生產力實現鋪路搭橋。通過勞動競賽,最大限度地挖掘職工的聰明才智,激發職工內在潛力,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努力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加快科技成果的運用。應用新技術、新工藝,大力開展技術升級、科技攻關等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促使企業科技創新、產品升級、信譽提高,同時也使得企業的經營戰略和核心競爭力及施工能力得到提升。
二是大力實施攻堅賽,確保重難點工程取得新的突破。要盡量選用適應基層、現場和職工特點,富有競爭性、節奏快、實效強的形式,尤其要尊重和支持職工群眾自己創造出來的競賽形式。圍繞階段性目標,適時組織突擊沖刺,通過倒排工期、任務量化、責任到人、定期考核等行之有效的措施,調動各級的積極性,加快生產經營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問題的解決。面對競賽中的重點和難點,企業勞動競賽要鼓勵各參賽項目部迎難而上,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帶頭攻關,按照競賽組織要求,優選施工隊伍,優化技術方案,優化要素配置,實行網絡計劃管理,倒排工期,卡死節點,強化銜接,調動一切有利因素,促進各個市場項目實現齊頭并進和快速高效運行。
三是大力實施品牌賽,實現企業市場化經營的強勢擴張。在引導廣大職工干好在建工程的同時,更要立足長遠,引導職工為企業樹豐碑、創品牌,以良好的信譽贏得市場。通過開展勞動競賽,實現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提高。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勞動競賽應以市場為主攻方向,把引入市場的諸要素作為勞動競賽的要求,拓展新市場,拓寬新領域,開辟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樣,不僅能夠使企業在市場風雨中得到鍛煉,增強企業應對市場風險的防御能力,還能創出企業品牌,樹立企業良好形象。通過與市場接軌,與國際接軌,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完善、創新和升級,達到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的目的。
四是大力實施人才賽,強化構建企業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隨著企業改革的深入,職工原來手中的“鐵飯碗”早已不存在。每一名勞動者,都要立足崗位,學好本領,在參與競爭中實現個人價值。而勞動競賽正是檢驗員工能力、水平的標尺,鞭策員工不斷學習和進步的動力。把競爭意識引入勞動競賽,才能賽出水平。因此,企業要為職工構建出人才輩出的綠色通道,并使之制度化、規范化。對涌現出的人才實行重獎,提高各方面的待遇。還要積極強化學習觀念。現代社會,知識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只有不斷地加強學習,才能適應時代、企業和社會發展需要。在競賽中,要營造一種只爭朝夕、不進則退的學習氛圍,引導職工學習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提高職工的自身素質和崗位競爭力,以此促進企業職工隊伍整體素質和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