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茹
(齊魯師范學院 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3)
傳統的中國文化內涵豐富,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豐富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發展傳承至今,歷久彌新,在種種危機、挑戰中,仍然熠熠生輝。它是我們民族民族氣質的載體,反映著中華民族的審美取向、價值態度,是所有炎黃子孫歸屬、認同的“精神基因”。瑞典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漢內斯·阿爾文博士在其等離子物理學研究領域的輝煌生涯將近結束時曾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思想。”當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文化多元共融,各種思想多樣性發展,這既是時代的特點,亦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面臨的挑戰。我們在當今社會重提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保持民族性統一、發揚傳統美德、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題中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3月7日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所謂“傳統”,從文化學角度詮釋,是指世代傳承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社會歷史因素,如逐代延續的思想道德、風俗習慣、文學藝術、制度規范等。[1]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構成了華夏群體的文化認同、行為方式、評價標準,在當今社會仍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加強大學生群體的傳統文化教育,高校必須高屋建瓴地站在繼承、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的角度上,創造性地做好這項工作。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既包含儒家、道家、法家、佛教的哲思和學說,又容納天文、地理、農學、書法、服飾、醫學等古籍書籍,內容龐大,包羅萬象。其中,傳統文化精華是凝結著本民族智慧的寶貴財富,它不能只是課本里的名言警句或是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應發揮其當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促進作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形勢下我黨關于思想精神領域建設的目標,內容包含國家價值目標、社會價值取向、公民價值準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中國傳統文化寶庫的確存在許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成要素。
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當代大學生思想上空前自由,自主意識極強,其正在形成中的價值觀念極易受到不良影響,而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則有利于大學生優秀品質的形成。
《論語·泰伯》中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說的是寬廣、堅忍的品質,強調的是精神力量。借鑒儒家“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見利思義”的道德觀念,對于扭轉當前見利忘義、重利輕德的不良社會風氣大有裨益。
高校作為幫助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承擔的不僅僅是對大學生智力發展的責任,更肩負著引導其成為道德健全、立場堅定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歷史使命。當前要引入傳統文化教育,強化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其形成健全且富有中華民族“文化密碼”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文化是相對統一的整體,它的發展具有繼承性和延續性。[2]這就注定了承擔著文化傳承任務的教育工作必須根植于傳統文化,傳統可以創新、轉換,但不能隨便割斷、拋棄。[3]高校教育要順應時代發展,發揮其在教書育人方面的“精神權威”,以保持、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明的歷史責任感,克服社會和現實環境中的種種不利因素,有計劃、有步驟地發揮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生德育中的巨大作用。
鑒于當代大學生熱衷新事物的特點,高校應嘗試利用新興媒體讓傳統文化走進網絡時代,用文字、圖片、視頻等載體,以征文活動、思想匯報、創意展示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向社會、學生群體宣講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的魅力,闡明教學構想、步驟,并利用網絡的反饋機制,實現傳統文化與現實社會的貼近性交流以及高校與社會、學生的無障礙溝通。學校應通過官方網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信息傳播媒介,定期向網絡受眾介紹學校傳統文化,逐漸形成共識,以常態化影響受眾心理,漸進地形成高校網絡文化接受慣性。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是原生民族性的體現,是民族認同的名片。高校作為大學生德育的主陣地,應深深的植根于傳統文化土壤中,并擔負起歷史賦予的使命——將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精神、文化氣質、豐厚文化貫穿于日常教學過程當中,用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熏陶大學生的心靈,幫助其實現理想人格的塑造,培養具有本民族文化標識的共和國“接班人”。在以德育人的前提下,培養對文化進行發展式自由創造的中國人,完成大學生生命個體的總體生成,使高校學生在歷史悠久的古老文明的熏陶中詩意地棲居。[4]高校思想教育可通過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兩種模式展開,“多元并舉”地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講述傳統文化的精髓;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體悟傳統文化的魅力;建立激勵制度,選樹傳統文化踐行標兵;引入日常評價機制,使學生的品德參評成為核定其大學教育的項目;組織學生觀摩體現傳統審美觀念的繪畫作品,品評傳統樂曲,鑒賞詩詞歌賦……力爭在明暗雙線的引導下,使德育內容得到大學生的情感認同,進而使傳統文化的優秀內涵內化成為行為方式、思考方式、品格要求。
教育是人類文化發生發展的一種生命機制,沒有文化傳統就不會有教育,因為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無法拒絕的歷史傳承,這就注定了教育必須以傳統為前提、為基礎,去繼承傳統,承認歷史和傳統對人類的作用,從而根據民族傳統采取特定的教育行動向下一代提供有關人類歷史發展的范型和參照系[5]。對當代高校學生的價值觀念建設,必須站在歷史維度思考和探索。傳統文化形式眾多,或存在于文字的哲學意義中,或流露于詩歌辭賦的文字里,或潛藏于字畫樂舞的意境里。因此,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在形式上應該是多變的、靈活的,不能被傳統的教學模式所束縛,應不斷探究。對于傳統文化的發揚是長期的教育任務,是對所有教育從業者的要求和考驗。我們應在“中國夢”的藍圖下,做好這項關乎民族文化傳承、保持民族特色的工作,創新教學,努力實現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論在多元化文化環境中,文化趨同如何加劇,中國高校思想建設都不能脫離傳統文化的土壤。只有這樣,才能在浩繁的世界文化中展現出中國特色;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在精神上實現民族認同,才能實現“中國夢”,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趙洪恩,李寶席.中國傳統文化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3]阮小蕾.傳統文化在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J].教書育人,2005,(11):40.
[4]徐小丹.試論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和功能[J].中國科技信息,2007,(6):263.
[5]張國宏.試論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J].皖西學院學報,2001,(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