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源
(吉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顯示,截至到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32億,其中所占比例較高的依然是學生群體。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傳遞信息、表達意愿、評論時政的重要渠道。當前,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網絡公共事件頻發,大學生作為網絡輿論陣地的一支重要力量不可忽視,如何規范和引導大學生的網絡公共參與已成為一個熱議話題[1]。
隨著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的提高和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加,互聯網日益成為網民享有自由話語權的平臺。通過這一平臺,他們交流和討論著一些敏感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當公眾的話語有目標地集中在某一特定社會事件時,此時就演變成了網絡公共事件。
所謂網絡公共事件,是指由突發性的社會事件引起,以網絡為載體,不同社會群體利益的網民代表,圍繞特定目標展開議題,形成強大的網絡輿論陣勢,并對當事人或相關負責人及整個社會都產生重大影響的公共事件。由概念可以分析出,一致的核心目標和議題、廣泛的網民參與、強大的網絡輿論以及產生的現實影響是網絡公共事件構成的四大要素[2]。
網絡公共事件作為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產物,折射著現階段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具有其自身的特點。
1.突發性
網絡公共事件的引發具有突然性。在信息傳播的渠道和形式方面,互聯網與傳統媒體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傳統媒體是單向式的傳播,信息是點到面的單向流動,公眾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而在互聯網時代,每一個網絡參與者不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接收器”,同時也成為信息傳播者,這種點到點、雙向式的傳播使信息傳播速度非常迅速,具有極強的放大效應,能夠在短時間內形成強大的網絡輿論。
2.動態性
網絡公共事件從引發、展開、變化到消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起初由某一社會事件引發,并隨著關注此事件的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多,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以網絡媒體為陣地進行輿論交鋒,最終當行為滿足了輿論的期望或被新的網絡公共事件代替時,它才漸漸淡出公眾視野。
3.不確定性
由于網絡參與基本沒有門檻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網民參與主體的多元性、廣泛性,凸顯了網絡空間的自由度,但與此同時也給網絡公共事件的解決帶來消極的影響。網絡公共事件在形成前都有一個相應的潛伏期,沒有走入公共視野前,一般難以確定其發展趨勢及應對策略,即使在它的形成和發展階段,網絡輿論的導向又往往影響著網絡公共事件的走向,有時這種輿論的共鳴會“綁架”事實的真相,誘導大眾輿論向錯誤的方向發展,如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后果。
網絡公共事件作為新興事物在我國存在的時間還是比較短,對其特征、傳播規律、發展態勢和應對策略還缺乏實證研究,網絡輿情的領導機制、隊伍保障機制、預警機制、網絡引導機制等保障網絡公共參與的機制尚未健全,不能為大學生網絡公共參與提供必要的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制度環境,不能保證和疏通大學生網絡公共參與渠道。大學生還未真正踏入社會,其社會化和政治化程度較低,其政治情感,政治素養還有待提高,對社會公共事件還缺乏實質上的參與意識。因此,內外因的共同作用導致大學生的網絡公共事件參與水平低。
大學生群體處于特殊的成長階段,其生理和心理還未完全成熟,他們思想活躍、反應靈敏,樂于關注網絡新鮮事件和敏感話題,但自身缺乏公共參與的經驗,同時也缺乏政府和高校的相應引導,而互聯網的雙向互動性、虛擬性容易引起大學生的“一呼百應”,從而導致大學生某種程度上的非理性參與。調查顯示,將近一半的大學生選擇“新聞跟帖、評論”的途徑參與網絡評論,而且大部分大學生在跟帖之前并未考慮到事件的真實性。社會事件與社會觀念是相互影響的,一些公共事件通過網絡的互動改變著網民的觀念,使網民的觀念不自覺地發生改變,這種不自覺的觀念又進一步影響著事件的動態發展[3]。
大學生相信網絡輿論對公共事件的影響力,但較少進一步關注事件的發展以及采取進一步的行動,這表明了大學生思想與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偏差,行動滯后于思想,也集中體現了大學生網絡公共參與缺乏連續性。大學生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具有好奇心和獵奇心理,但缺乏成熟的網絡公共參與意識,人生觀、價值觀也時常表現出不穩定的狀態,而且網絡公共事件具有突發性,當某一網絡事件過了高潮期或被另一新的突發網絡公共事件取代時,他們或熱情冷卻、或把注意力轉移到新的領域,開始新的探索,這種不穩定、不連續的參與意識在某種程度也是責任感的缺失表現[4]。
人可以能動地改變環境,同時環境也在改變人。大學生對網絡公共事件的認知以及參與同樣受網絡環境的影響。部分大學生認為政府對大學生的網絡公共參與行為管制措施“形式大于內容”,這表明大學生網絡公共參與缺乏和諧的環境和規范的運行機制。網絡的匿名性和虛擬性、網絡法律法規的空白、網絡引導機制的缺失使一些不法分子有機可趁,散布謠言,實行網絡詐騙,嚴重破環了網絡環境的和諧,不利于綠色網絡環境的構建,不能為大學生的公共參與提供良好有序的網絡環境[5]。
1.創造大學生網絡公共參與的經濟環境
只有在經濟保障的基礎上,大學生才可以以更輕松、更自由的心態去獻言獻策,以更好的姿態投身于推動網絡政治民主的事業中。因此,應大力發展經濟,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資金支持,鼓勵自主創業。同時,要加大對落后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落后地區網絡普及率,改善大學生網絡公共參與地區失衡的局面,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整體參與水平。
2.培育大學生網絡公共參與的政治文化環境
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大學生受西方消費主義、享樂主義、非理性主義等思潮的影響,呈現出多元的價值觀,易產生錯誤的價值傾向。因此,應大力完善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導的網絡政治文化,努力使政府成為網絡輿論領袖,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導的政治文化,傳遞正能量,為大學生網絡參與提供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圍[6]。
3.提供大學生網絡公共參與的制度環境
要加大對網絡公共事件特征以及傳播規律的實證研究,建立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網絡引導機制、公眾利益表達機制,從而暢通網絡參與渠道。為保證良好的網絡秩序,可以先以網絡實名制進行部分地區的試點,如收到良好效果,再進行推廣普及,保證大學生的理性參與,為大學生網絡公共參與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4.保證大學生網絡公共參與有序進行的法律環境
互聯網作為網絡公共事件的載體,只有凈化網絡環境,才能保證大學生參與網絡公共事件的渠道暢通。因此,必須加大網絡整治力度,加強法制建設,完善網絡方面的法律法規。同時,要不斷加大法律監督力度,嚴懲網絡違法行為,加大對網絡不法分子的打擊力度,做到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1.加強校園網絡建設
大學生參與網絡公共事件需要高校的規范和引導:一是及時、準確地把握大學生在網絡公共參與中的思想動態,對于大學生在網絡參與中的不良行為進行及時地糾正;二是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對網絡健康教育知識的宣傳,及時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培養健康的參與品質,增強大學生網絡參與的道德感和責任感[7];三是高校要培養并善待學生群體中的意見領袖,發揮他們在網絡參與中傳遞正能量的作用,以意見領袖為核心,帶動周圍大學生的積極參與。
2.完善網絡公共參與機制,保證大學生參與渠道
為保障大學生表達渠道,高校要完善大學生網絡公共參與的機制:一是保證高校領導機制的高效性和民主性,成立高校網絡輿情工作領導機構,對網絡輿情進行科學決策,并制定相應切實可行的網絡公共參與預案;二是建立健全布局合理、配合密切的隊伍保障機制,既要有負責高校日常網絡輿情的工作隊伍,也要組建一支專門負責網絡輿情的研究隊伍,以提高工作的科學性;三是建立健全反應迅速、全面可靠的輿情預警機制,針對高校突發的網絡公共事件及時應對處理[8]。
3.開展以網絡公共事件為主題的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參與水平
親身去體驗、親身去感受的東西往往比理論上的引導更具說服力。高校只有實施具體層面的措施,才能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網絡公共參與程序并付諸于行動。因此,高校需要:一是開展以公共事件為主題的網上討論、網上交流,增強高校網絡媒體的吸引力;二是開展“大學生文明網絡公共參與”的主題活動,增強大學生的網絡公共參與意識,豐富大學生網絡公共參與經驗,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理性參與、健康參與;三是開設相關公共選修課程,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四是規范并治理校園網絡環境,引導大學生文明參與。
1.增強網絡參與的主體意識
大學生自身要提高網絡參與素質,積極主動參與:一是努力學習網絡公共參與方面的理論知識,了解網絡公共事件的發生、發展、高潮、退卻的過程,掌握信息傳播的規律以及網絡輿情的預警機制等方面的知識,提高對網絡公共事件的整體認知水平;二是關注時事,培養政治敏感度,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發展聯系起來,培養政治敏感度,提高政治參與意識;三是積極參與學校開展的以“網絡公共事件”為主題的實踐活動,豐富自身的網絡參與經歷,有利于自身形成成熟的參與觀[9]。
2.培養成熟的網絡參與觀
大學生要以理性的態度積極參與網絡公共事件:一是要從國家、社會、個人三者的高度深刻認識網絡公共參與的重要性,端正參與目的,打破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并不排斥大學生多元的價值趨向,但堅持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方向是不可動搖的。要以此為方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10];二是分清虛擬與現實。大學生群體往往會因虛擬共識而忽視對事件真實性的考慮,盲目跟風,失去理性。因此,網絡公共參與必須要以事件的真實性為核心;三是增強網絡安全意識,樹立網絡安全觀,進行網絡參與互動時要保護好個人信息,防止個人信息被竊取,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11]。
3.恪守網絡法律和道德
大學生自身要積極參與綠色網絡環境的構建:一是大學生在充分享有話語權的同時也要加強自身道德素質建設,恪守網絡道德,堅守道德底線,不瀏覽網絡上不健康的信息,不以網絡為工具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二是了解并遵守網絡法律法規,提高網絡參與自律能力,同時向周圍人群積極宣傳健康上網的知識,堅決與網絡不法分子作斗爭[12]。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34次中國互聯網發展情況統計報告[R].2014.12.
[2]郝繼明,劉桂蘭.網絡公共事件:特征、分類及基本性質[J].中共南京市黨校學報,2011,(2):64-68.
[3]鮑海波,朱葉,張隆.網絡互動對大學生看待公共事件角度影響的實證研究[J].新聞知識,2009,(10):42-44.
[4]童璐,趙東升.網絡傳播中大學生對公共事件態度的調查與研究[J].東南傳播,2011,(2):71-73.
[5]王四新.網絡空間的表達自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6]祝華新,劉鵬飛,單學剛.網絡輿論場的“意見領袖”[J].熱點,2013,(3):50-51.
[7][9]劉宏達.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群體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8]陳少平.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研究及處置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3,(3):18-21.
[10]丁義浩,王鑠.當前高校網絡輿情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東北大學學報,2013,15(4):424-428.
[11]祝華新.微博國家隊:改善網絡輿論[J].新聞戰線,2013,(8):83-85.
[12]邢建華.我國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現狀分析與對策思考[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