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春,劉淑煥,丁曉燕
(黑龍江省技工教師進修學院,哈爾濱 150001)
面對中國制造2025中職教育的思考
周曉春,劉淑煥,丁曉燕
(黑龍江省技工教師進修學院,哈爾濱 150001)
中國的未來是制造業,它將成為信息產業的一部分。縱觀歷史,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科技的重大突破。誕生于1969年的互聯網成為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成為催生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動力。今天,它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刻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和生活生產方式,讓不同的國家、民族、地域的人們零距離溝通。
中國制造;2025;中職教育
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來臨,工業4.0簡言之就是工廠智能化,其內容有1.客戶關系(CRM);2.生產數據(POM);3.產業鏈管理(SCM);4.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5.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等系統以及數據處理,將分散的各種信息匯總分析,為新一代制造工藝帶來決定上的影響。我們需要更有能力判斷出中職教育與中國制造未來的發展方向。世界各工業強國都制定了發展規劃,美國的工業4.0是以信息產業為主的工業互聯網;德國的工業4.0是以制造業為基礎加互聯網;英國的工業4.0為制造2050規劃;日本的工業4.0是智能化機器人計劃;那么中國版的工業4.0是中國制造2025是以互聯網加制造業的規劃。有人說工業4.0是最后一次工業革命,誰占領了工業4.0的發展制高點,誰將會獲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領導權。筆者就工業4.0時代中職教育在人才培養上如何做出選擇加以淺述。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的出現,改變了手工作坊的生產方式,推動了社會進步,提高了勞動效率,人類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次浪潮是英國紡織工業為標志的技術變革,造就了日不落帝國的神話。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19世紀后半期,電力及電動機的出現和普及,使產品生產規模化,不僅提高了勞動效率,也改變了能源結構,制造業進入了電氣化和自動化時代,使得美國成為和歐洲并駕齊驅的世界制造業的領導者。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20世紀70年代以電子計算機為標志的第三次浪潮,被稱之為信息技術革命。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對信息革命進行了細分,大致分為五個階段:大型電腦、小型電腦、臺式電腦、互聯網個人電腦、移動互聯網。制造業的霸主地位被美國占據了近百年。
第四次工業革命。即工業4.0是實體物理世界與虛擬網絡世界融合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浪潮。由世界制造業強國—德國提出的一個高科技戰略計劃。為此,中國、美國、英國及日本等國也制定了不同特點的戰略規劃。
在我國1865年江南制造局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制造業的開始。追溯至今有整整150年的歷史了。但是,自共和國成立以后,我國的制造業才有了長足的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在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幫助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期間,在不同行業的援建項目有763個,科研中心97個;實驗基地11個;培養科學家1000人;設計師和技工8萬人;留學生12萬人。在制造業援建項目就有206個。它支撐了共和國制造業的骨架,同時也成就了大批量的制造業技術人才。

表一四次浪潮推動四次工業革命進程
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為了戰備需要國家又在西南西北兩地投入2052.68億元人民幣,新建了制造業企業1100個,投入知識分子、工人、農民和解放軍400萬人。這時門類比較齊全的制造業體系建立起來,我國制造業進入工業2.0時代。
十年文革拉大了我國制造業與發達國家制造業的距離。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又大批量地引進國外成套設備和裝置,部分制造業又進入了工業3.0時代。提升了我國制造業的整體水平,同時沿海地區又搞了大批量的“三來一補”企業,安排了大量就業,才有了打工妹和打工仔等新名詞,促進了人才結構的明顯改善。中職院校如雨后春筍涌現,全國建立了13666所中職院校,職業教育集團927個。其中為制造業提供人才的職教集團約占職教集團總數的40%,極大地促進了制造業的提檔升級和技術進步,為經濟社會做了較有成效的貢獻。
今天,我國正邁向工業4.0時代,特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規劃,計劃用35年的時間,把中國制造導向中國創造。大體上分為三步走:到2025年,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業強國行列;到2035年,制造業整體上達到世界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到2049年,也就是共和國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前列。
規劃確定中國制造2025的20字方針: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為我國實現工業化進程中,確立了目標,指明了方向。
我國制造業的層次和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很不平衡,最大的特點是量大面廣,要客觀地分析,找準切入點,把現有的制造業進行科學地分類,可大致分為五種類型:追趕型制造業,如汽車、高端制造業,新材料等;領先型制造業,白色家電、高速鐵路、大型船舶等;戰略型制造業,大飛機、航天、超級計算機等;彎道超越型制造業,新興制造業、人力資源為主的制造業;退出型制造業,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產能富余型制造業等。
這些類型的劃分把制造業進行了客觀的分析,為中職教育在人才培養的方向上確定了方位,中職院校要面對制造業發展新形勢,要突出特色,理性選擇,準確把握專業設置,避免一哄而上的現象產生。
滯后的職業教育不能為制造業輸送高級技能人才是其主要成因之一。縱觀國內外,我國的高級技工占工人總數的5%;發達國家高達40%之多,這就是差距。現階段中國制造業的技術工人的構成比作一個金字塔,塔尖部分為第一級是高技術制造業;中間部分為第二級是裝備制造業;塔基部分為第三級是輕化工制造業。這是一座基座極大而高度很低的金字塔,很不適應工業4.0的發展要求,應徹底改變為倒金字塔結構,把第三極制造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到現代服務業中去。這樣才能提高制造業的技術水平。這都是發達國家多年實驗驗證過的了,并且說明了,中職教育的發展水平與所在國家制造業的發展水平以及青年就業率等有正相關關系。
建設成制造強國,需要培養大批技能全面且技能精湛的人才。即使在機器普遍代替人類的現代社會,作為機器的制造者,人永遠是機器的主人,操縱好、管理好、維護好現代復雜的機器裝置,同樣需要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這樣不同角色的人才是互補的,科學、技術、技能三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共生的,互促的整體,在共同的目標下扮演著勞動分工不同的角色。強化技能,培養職業技能正是職業教育獨到的價值所在。

要培養文化、智能、技術融為一體的專業性人才。
一是在技能人才方面應具備:意義構建;社會智力;新思維與適應性思維;計算思維;跨文化競爭力;新媒體的讀寫能力;跨學科能力;設計理念;認知負荷管理;虛擬協作能力。
二是在人才培養方面從三個維度來考察:縱向:研究型工程師,工程師及中級人才排列;橫向:機械、電子、通訊、控制多學科集成;個性向:個性化人才的層級分布。
三個維度說明了,縱向是知識掌握程度的排列等級,橫向是學科掌握的數量;個性向是縱向與橫向的節點位移,表明了層級分布的高低。
中等職業教育把培養具有時代技術的新一代技術工人應對新一輪全球的競爭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G71
A
1005-913X(2015)08-0264-01
2015-05-20
周曉春(1962-),男,哈爾濱人,副院長,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經濟學;劉淑煥(1972-),女,哈爾濱人,教師,博士,研究方向:經濟學;丁曉燕(1957-),男,哈爾濱人,研究員級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經濟學。
文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