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貴
(大同市第五人民醫(yī)院 山西 大同 037000)
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也催生出許多先進的醫(yī)療器械和手術方法,從而更好的輔助治療患者的各種疾病。在超低位直腸癌的治療過程中,采用前會陰直腸癌切除術能夠保證治療效果的基礎上保留患者的肛門的括約肌功能,本文就對經前會陰直腸癌切除保肛手術在治療超低位直腸癌的應用中進行研究,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我院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間收治的直腸癌患者54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即對照組患者27例采用經腹會陰聯(lián)合切除術治療,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9例,年齡分布在50-72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7.6 ±1.4)歲,腫瘤直徑在1.8-4.4cm之間,平均直徑為(2.5 ±0.8)cm,與齒狀線的距離范圍在1.0-2.3cm 之間,平均距離為(1.4 ±0.1)cm,術前進行診斷,低分化癌者7例,中分化癌者9例,高分化癌者10例;觀察組患者27例采用經前會陰入路直腸癌切除術治療,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分布在52-74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9.6 ±1.2)歲,腫瘤直徑在1.7-4.1cm 之間,平均直徑為(2.2 ±0.3)cm,與齒狀線的距離范圍在0.8-2.4cm 之間,平均距離為(1.6 ±0.2)cm,術前進行診斷,低分化癌者8例,中分化癌者7例,高分化癌者12例,兩組患者行腸腔內B 超檢查顯示腫瘤沒有擴散到肛門括約肌內。
1.2 手術方法:觀察組患者:(1)患者行全身麻醉,然后再下腹部進行切口,采用腹腔鏡直達直腸癌病灶,將腸系膜下動脈進行結扎處理,將脾曲達游離至結腸中部;(2)采用TME 的方法將直腸進行分離至低位,分離的過程中保持系膜的完整性;(3)在直腸陰道、直腸前列腺的空隙中央部位處切開弧形切口;(4)沿著肛管外圍的會陰肌和括約肌之間進行分離,在腹腔鏡的監(jiān)視下直腸兩側壁分離直到直腸結合肛管的交界部位,使用醫(yī)用鉗將直腸夾拉,最終將直腸遠端和側壁組織充分暴露出來;(5)游離完成之后將腫瘤從下端1-2cm 的地方向上將癌組織連同部分直腸全部切除,切除完畢之后在腹腔鏡的監(jiān)視下采用環(huán)形吻合器將肛管和結腸各自吻合,手術完畢。
對照組患者:(1)患者性全身麻醉,在左下腹部旁切2-4cm 的切口,明確腫瘤的范圍和位置,然后使用紗布將腫瘤近端的腸管進行結扎,提拉乙狀結腸向右牽拉,然后將結腸系膜分離之腹動脈分叉部位;(2)采用同樣的方式將系膜右側根部切開,在分離的過程中認清輸尿管的走向;(3)使用止血鉗將腸系膜下端的動脈血管夾閉結扎,在結扎時應該避免損傷輸尿管。(4)在監(jiān)視的情況下友愛直腸至盆底并超越尾骨塵,謹慎不可損傷骶前靜脈叢。將直腸和膀胱等完全分離。(5)沿著肌纖維的方向將腹內斜肌和腹橫肌分離,切開腹膜最后將止血鉗入腹腔內,從兩端將腫瘤和直腸全部切除,最后使用吻合器將其吻合,手術完畢[1]。
1.3 觀察指標:手術之后隨訪1年,觀察患者的控制排便的能力;生活質量的評分狀況,以及腫瘤的復發(fā)情況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量資料標準差采用±s,計數(shù)資料采用x2表示,P <0.0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通過不同手術治療之后,隨訪1年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在手術后的3月、6月、12月間排便情況均明顯好于對照組,詳見表1;手術之后,隨訪1年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QLQ-30 評分)情況,癥狀評分、功能評分、總體評分情況,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數(shù)據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在手術之后隨訪1年內,排便情況對比

表2 表示兩組患者的生活評分對比
本次研究過程中觀察組患者出現(xiàn)1例吻合口陰瘺癥狀,對照組患者出現(xiàn)2例并發(fā)癥,隨后經及時處理癥狀緩解。
直腸癌是位于乙狀結賬、齒狀線、直腸交界部位的癌變直腸癌的發(fā)病率非常高,該病在早期一般沒有明顯的異常癥狀,特有的便血也會被誤認為是痔瘡而被忽視,所以很難引起患者和醫(yī)生的注意[2,3]。到晚期之后腫瘤會擴散到肛門和肛管位置,造成患者的肛門疼痛,并感覺有異物突出的情況,很多患者出現(xiàn)排便不盡便血的情況。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在腫瘤未擴散到肛管括約肌,所以治療的時候多考慮保留肛門治療[4]。目前在醫(yī)學研究中,超低位直腸癌保留肛門的治療手段技術要求非常高,目前經前會陰入路直腸癌切除術(簡稱)治療能完全滿足這些要求,該種手術由于在腹腔鏡等監(jiān)視下,手術視野相對開闊,能夠將直腸下端游離科大3cm 左右,而傳統(tǒng)保肛手術無法將覆蓋在盆底肌下的直腸進行分離;手術能夠使用吻合器將肛管和直腸進行吻合,因而能夠保證患者在手術治療之后能夠更好的進行排便控制。
本次研究過程中,觀察組患者在手術后的隨訪1年的時間內,排便的控制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好轉,而對照組患者在隨訪1年后排便控制評分達到優(yōu)良的患者僅為13例,而觀察組患者為24例,其中優(yōu)的患者為14例;同時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數(shù)據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雖然 手術的治療效果非常好,但是在行使手術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比如癌癥病灶沒有擴散到括約肌部位,該手術的常見并發(fā)癥為吻合口陰瘺,因此在手術結束后應該適當?shù)难娱L引流時間,抑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幾率。
綜上所述,手術在治療超低位直腸癌時能夠徹底清除腫瘤細胞組織,并盡可能保留患者括約肌,幫助患者在術后提高生活質量,因此非常值得臨床上推廣。
[1] 王道榮.腹腔鏡低位和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根治術中改良襻式回腸末端造瘺的應用價值[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3
[2] 鄧新生.應用PPH 器械完成超低位直腸癌保肛術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
[3] 鄭照正.末端回腸造瘺在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應用體會[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13
[4] 樊競生.腹腔鏡輔助括約肌間切除(ISR)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