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紅玲
(紅河州第一人民醫院產科 云南 紅河 661100)
盆底肌肉功能主要是維持盆腔器官的正常位置及陰道緊縮度,保證尿道括約肌、直腸括約肌的正常功能。產婦在妊娠時,由于腰部向前突出,腹部向前鼓起并向下突出,就會使重力軸線向前移,從而使腹腔壓力和盆腔臟器的重力指向盆底肌肉,再加上子宮重量的日益增加,就會使產婦的盆底肌肉處在持續受壓中,而逐漸松馳。分娩時,胎兒的先露部對產婦盆底肌肉和韌帶的過度擴張過程中造成的損傷,都會對產后產婦盆底功能造成不良影響。有研究統計發現,我國有45%以上的產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礙[1]。可以說,產后盆底功能障礙已經逐漸危害到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為了提高女性產后生活質量,我們對患者采取產后盆底康復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120例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為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間,在我院住院分娩的產婦。患者的年齡在20 歲-38 歲,平均年齡(26.5 ±1.6)歲,肌力為0-III 級。患者均為順產,不包括剖宮產,胎頭吸引產、產鉗產。排除合并陰道炎、泌尿系統感染及神經肌肉病變者,所有患者根據肌力平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職業、病情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 >0.05),有可比性。
按會陰肌力測試法,將盆底肌力分為6 個級別[2],采用法國盆底功能障礙治療儀(PHENIX USB4)測定盆底肌力,把盆底肌肉治療頭放進患者陰道內,另一端連接于PHENIX USB4 治療儀上,檢測患者陰道肌力的變化。持續0 秒肌力為0 級,持續1 秒肌力為I 級,持續2 秒肌力為II 級,持續3 秒肌力為III 級,持續4 秒肌力為IV 級,持續5 秒或大于5 秒肌力為V 級,正常肌力者可維持5 秒。
對照組進行縮肛鍛煉,就是有規律的往上提收肛門,然后放松,一提一松,每次15 分鐘,一天2 次,持續3 個月。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法國PHENIX USB4 治療儀,以生物反饋聯合電制激治療。治療刺激電流最大強度:以患者有刺激感覺而無疼痛感為準。生物反饋是通過提供的反饋信息,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盆底肌訓練的各種方法。根據不同患者盆底肌力情況及每次訓練情況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及訓練難度,每次15-25 分鐘,不超過30 分鐘,2 次/周,每個療程15 次,肌力差,癥狀重者3個月后可進行第二療程,所有患者均無盆底功能檢查治療的禁忌癥,所有患者治療結束后3 個月到門診隨訪患者肌力改善情況,并追綜觀察6個月。
隨訪顯示,經過康復治療,兩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治療組的盆底肌力恢復明顯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治療組各項盆底功能障礙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盆底肌力療效估計(n=60)

表2 兩組產婦盆底檢查結果比較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FPFD)是一種常見而未被充分認識的疾病,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分娩造成盆底支持結構損傷。女性盆底主要由三層肌肉和筋膜組成,作為重要器官,不僅承托和支持眾多盆腔臟器,而且參與多項生理活動[3]。妊娠和分娩已被認為是引起FPFD 的獨立危險因素,其臨床表現包括了尿失禁、糞失禁、盆腔臟器脫垂、性功能障礙等。我國由于社會關注度低,缺乏知識普及,或者由于患者羞怯等原因,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的就診率十分低,而且絕大部分的醫護人員也缺乏對此類疾病的認識,使得很多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而對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患者來說,有研究表明,產后盆底康復治療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治療方法,由于妊娠與分娩對盆底損傷的影響絕大部分是可逆的,因此治療的關鍵在于恢復盆底肌肉的功能[4]。
本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進行的是縮肛運動結合產后盆底康復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盆底肌力恢復明顯強于對照組,治療組患者的各項盆底功能障礙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以P 均<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說明單純的縮肛鍛煉對產后盆底康復治療效果不理想,采用PHENIX USB4 治療儀治療,具有加速損傷肌肉及神經細胞恢復,改善尿道及肛門括約肌功能,修復并改善神經肌肉反射、放松肌肉的緊張性等作用,對恢復盆底功能,提高盆底肌力,提高產婦產后生活質量,有很好的作用。綜上所述,產婦產后盆底康復治療可以改善產后盆底肌力,恢復盆底功能,提高產婦產后生活質量,是降低婦女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推廣應用。
[1] 孫玉潔,李懷芳.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對患者身體影響的研究進展[J].上海醫學,2013,36(1):76-78.
[2] 蘇日華,劉萍,崔福鸞.陰道正常分娩對盆底組織的影響及產后康復治療措施探討[J].吉林醫學,2011,32(3):446-447.
[3] 賴永輝.產后盆底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J].醫藥前沿,2012,10(1):48-49.
[4] 賴俏紅,黃惠芳.120例產后盆底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1,17(2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