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仙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區思茅鎮衛生院 云南 普洱 665000)
在臨床上,婦科炎癥屬于婦科常見性、慢性疾病。隨著人們生活壓力逐漸增加,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婦科炎癥病發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臨床治療婦科炎癥方式眾多,主要采取西藥治療,然而西藥選擇性差,極易引起不良反應[1]。筆者選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126例婦科炎癥患者,其中60例患者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現總結如下。
選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126例婦科炎癥患者,隨機將其分為研究組(63例)和對照組(63例)。全部患者按照婦科炎癥診斷標準,屬于盆腔炎。研究組年齡25~51 歲,平均年齡(34.8 ±5.2)歲,病程1~5a(a 表示年),平均病程為2.1a,7例未婚、56例已婚,病情分期:慢性盆腔炎31例和急性盆腔炎32例,5例盆腔包塊、10例白帶增多、21例腰骶疼痛和27例腹痛。對照組年齡26~50 歲,平均年齡(35.2 ±5.0)歲,病程1~4.8a,平均病程2.0a。8例未婚、55例已婚,病情分期:慢性盆腔炎30例和急性盆腔炎33例,4例盆腔包塊、11例白帶增多、20例腰骶疼痛和28例腹痛。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 >0.05)。
對照組:實施西醫治療,選擇左氧氟沙星溶于5%葡萄糖,進行靜脈滴注,一次0.3g,1~2 次/日。選擇100ml、500mg 的甲硝唑注射液,實施靜脈滴注。
研究組: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實施中藥治療,按中醫辨證理論,采取中藥口服方法,處方為:15g 黃柏、14g 蒲公英、9g 梔子、14g 赤芍、11g 川牛膝、14g 炒延胡索、15g 澤瀉、13g 牡丹皮、15g 敗醬草、15g 半枝蓮、9g 川楝子、15g 紫花地丁、2g 生甘草。一劑/日,水煮服用。
治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
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緩解。
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
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2]。
本次觀察患者的臨床資料與數據全部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治療前后采用X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明顯性,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經過治療后,治療效果比對照組明顯要好,研究組臨床療效高達95.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2%,兩組臨床療效對比存在明顯差異(P <0.05)。具體如表1 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不良反應比較:研究組平均住院時間(12.7 ±5.2)d,對照組住院時間(26.3 ±10.2)d,研究組2例復發,復發率為3.2%,對照組10例復發,復發率為15.9%,研究組住院時間、復發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 <0.05)。
在本組實驗中,所有患者屬于婦科盆腔炎癥狀,由于盆腔炎病發機制復雜,具有反復發作特點,且遷延不愈。炎癥較輕者,腹痛癥狀明顯,患者難以耐受。炎癥嚴重者,極易引起不孕不育。按照中醫辨證理論,在人體結構中,盆腔在小腹部位置,子宮、子宮附件也在小腹位置,任脈、沖脈處于子宮內部。所以,子宮發育、生長及孕育和月經功能,均需依靠沖脈活動。根據經絡循行原則,盆腔緊密聯系著肝脾腎。按照中醫理論,婦女出現盆腔炎,主要是因為盆腔寒濕瘀帶與氣滯血瘀,進而引起腹痛和炎癥。對于盆腔炎治療,采取中藥治療,合理調整血流變化,改善血液粘稠和凝聚效果,對血栓具有良好抑制作用。另外,中藥治療具有鎮痛效果,對中樞性和外周性疼痛,具有良好抑制效果。而且中醫抗炎效果良好,可明顯緩解慢性炎癥,預防急性炎癥。對平滑肌進行雙向調節,有效促進內分泌協調,對雌性激素具有弱抗作用[3]。
按照西醫理論,盆腔炎是由于炎性病變,進而引起盆腔炎癥,通常選擇西藥治療,然而西藥選擇性較差,進而引起不良反應,需花較長時間、大量藥物進行治療,對于長時間治療,患者難受性較差,難以獲得良好治療效果。
本組126例盆腔炎患者中,有63例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按照中醫理論與患者個體情況,合理調整中藥種類、方劑,選擇西藥提高臨床效果,增加炎性吸收率。對照組復發率為15.9%,研究組復發率僅為3.2%。同時,研究組63例患者給予中西醫結合之后,臨床療效高達95.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2%,這說明,針對婦科炎癥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提升臨床治療效果,降低婦科炎癥體征,提高婦科炎癥康復率,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馬麗穎.中西藥物治療慢性婦科炎癥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美容醫學,2011,20(z6):389.
[2] 張春英.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婦科炎癥78例臨床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2):292-293.
[3] 張成學.30例慢性婦科炎癥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4,24(3):1349-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