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課堂”為紐帶統(tǒng)整校本教研與科研,組成專業(yè)的教學團隊,圍繞一個教學課題進行多輪次研磨,促進教師在教材解讀、活動設計及實踐重構等方面的整體發(fā)展,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師專業(yè)研修方式,再造學校教研文化。
【關鍵詞】一課三磨;團隊研究;問題解決;專業(yè)成長;統(tǒng)整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9-0027-04
【作者簡介】薛法根,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228)。
眾所周知,教研與科研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兩個翅膀,雙翼的齊飛共振才能產生非凡的合力,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然而,一旦教研與科研如油水分離,各自奮力,就難免造成“兩張皮”,讓教師陷入忙忙碌碌卻碌碌無為的尷尬困境:奔命于各級各類的聽課、評課活動,卻常常徘徊在低水平重復;趕場于各種各樣的課題研討、專家報告,卻往往止步于紙上談兵。在這樣的時刻,我們不妨用“奧卡姆剃刀”,遵循“簡單有效原理”,“毫不留情地剔除所有的累贅”,實現(xiàn)教研與科研的專業(yè)整合,還教師一個安靜的教學時空。
對一個教師來說,他是在“課堂”中和學生一起成長的。于漪老師說年輕時“一篇課文三次備課”的苦功成就了今天的她。第一次備課:擺自我,不看任何參考書與文獻,全按個人見解準備教案;第二次備課:廣泛涉獵,仔細對照,“看哪些東西我想到了,人家想到了。哪些東西我沒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學習理解后補進自己的教案。哪些東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沒想到,我要到課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這些可能會成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備課:邊教邊改,在設想與上課的不同細節(jié)中,區(qū)別順利與困難之處,課后再次“備課”,修改教案。由此可見,聚焦“課堂”,以“課堂”為紐帶,匯聚教研與科研的專業(yè)力量,就能真正促進教師的教學成長。無論是教研還是科研,都為了讓教師更好地上課、上更好的課。課堂,是教師專業(yè)水平的集中體現(xiàn)。
由此,盛澤實驗小學在于漪老師“一課備三次”的基礎上,提出了更具專業(yè)性的校本研修方式“一課三磨”。所謂“一課三磨”,是指一個學科教學團隊圍繞一個教學課題(課文或問題),經過多次集體研討與實踐研磨,獲得課題實施(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案,實現(xiàn)課堂的有效教學與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一課三磨”,研磨的是“課”,發(fā)展的是“人”,既發(fā)展學生,又成長教師,更鍛煉團隊;“一課三磨”,用科研的方式解決教學的難題,研磨出的是教師的教學智慧,創(chuàng)造出的是教研與科研的統(tǒng)整型實踐。
“一課三磨”應注重三個環(huán)節(jié)
“一課三磨”以學科團隊的集體研究,指向問題解決。在實踐中,應注重三個環(huán)節(jié):團隊構成、課題選擇與磨課過程。
1.團隊的構成。
“一課三磨”團隊一般由10名左右教師組成,且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主持人負責策劃與組織磨課活動。優(yōu)秀的磨課活動主持人,往往能激發(fā)每個教師參與磨課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及時總結提煉磨課過程中生成的教學創(chuàng)意,推進磨課活動的不斷深入。
3~6名主講人,他們是磨課活動的主體,從闡釋課題到活動設計,從課堂教學到方案重構,是磨課活動的主要學習者與研究者。主講教師須對課題作充分的獨立研究,闡述基于自身理解的課題解讀與基于自身經驗的活動設計,提出自己的困惑與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階段,主講教師須經歷一個教學課題在不同班級教三次的磨礪過程,以豐富并提升課堂教學的“現(xiàn)場經驗”,獲得“課感”,即教學的敏銳感與課堂的成長感。
1~2名提問人,負責對主講人的講述或教學提出質疑。優(yōu)秀的提問人,總能引發(fā)主講教師作出深刻的反思,總能拓寬主講教師的思維路徑,總能通過追問抵達問題的本質。比如在文本解讀中作出這樣的提問:你對文本的解讀是否合乎作者的本意?學生能否達到你所解讀的高度?學生對文本理解的關鍵點在哪里?從寫作視角,你還能發(fā)現(xiàn)哪些有價值的教學內容?諸如這些問題,可以促使主講教師進行深度的思考,不再滿足于已有的見識,也有助于形成教師自我反思的意識。
介入專家,負責對研討活動作專業(yè)點評或路徑指引,是主講教師尋求問題解決的專業(yè)支持者。教學專家的適時介入,可以提升磨課的專業(yè)水平。尤其是在遇到難決難解的問題時,專家給予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眼光,可以幫助磨課團隊轉換思路,獲得教學“頓悟”。
2.課題的選擇。
僅僅盯著“一節(jié)課”,在細節(jié)上打磨,固然是一種磨課的功夫;但著眼于“課”前“課”后的連續(xù)性,著力于教學能力的磨煉,則是一種整合的必然選擇。磨課的“課”,是以“課”為核心的系列研究“課題”,包括“課”前的“教材解讀與活動設計”,“課”中的“教與學”,“課”后的“評價與重構”。
選擇什么樣的“課”作為研磨的對象呢?一是“難上課”,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課”,旨在探究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比如語文教材中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師常常不知從何處入手,學生讀了如未讀,這則需要專門研磨,以解決教學難題,提高教學效益;二是“類型課”,教師或學生可以借此把握一類課文或內容的教與學的規(guī)律,比如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中的寫人類文章有4篇,可以選擇其中的一篇作為樣本作研磨,以此探尋這一類文章教與學的規(guī)律,實現(xiàn)舉一反三,由篇及類;三是“種子課”,這些課往往涉及一些學科的基礎性概念或原理,需要教師教得透徹、學生學得充分一些,因而需要作深度的研磨,以夯實學生的基礎。比如語文教學中《北大荒的秋天》,文中的語段結構及段意概括,是三年級閱讀起始階段的基礎內容,值得專題研究。當然,不同的學科,所選擇的課題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基于師生的教與學,選擇那些切合師生發(fā)展需要的課題。
3.三磨的流程。
一磨:教材解讀,實現(xiàn)教材資源到教學內容的轉化。
就語文學科而言,文本解讀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文選型的語文教材,呈現(xiàn)的是一篇篇的文章及附錄的練習題,是語文教學的資源,是具體的學習對象,而教學內容則隱藏其中,需要通過專業(yè)的解讀才能發(fā)現(xiàn)與確定。一磨的著力點在于確定三個點:
一是“起點”,即學生閱讀這個文本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經驗。學生的學習不是從零開始的,而是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起步的。準確地研判學生閱讀文本的經驗起點,尤其是語文經驗的起點界定,需要教師從兒童出發(fā),關注他們的閱讀與表達行為,從行為能力的重要節(jié)點上,判斷其已達到的基本水平,并準確加以描述,如此,才能實現(xiàn)“教在起點上”。
二是“終點”,即學生閱讀這個文本后,其生活經驗和語文經驗可能達到的新高度。終點的設定就是文本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核心是語文經驗的豐富和提升程度,需用準確的語言加以描述。
三是“關鍵點”,即學生閱讀這個文本可能遇到的障礙,比如讀不懂的地方、體會不了的地方、感受不到的地方等。這些是需要教師“教”學生“學”的關鍵之處,教師須想明白的是,學生應該從中讀到些什么?可以用哪些方法去讀?更須想透徹的是,這些關鍵點(語言現(xiàn)象)背后隱藏著哪些語文知識?這些關鍵點之間具有什么樣的邏輯關系?透徹把握語文知識及其相互間的邏輯關系,便發(fā)現(xiàn)了語文知識的智能意義,便把握了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應該遵循的基本法則。起點、關鍵點、終點,形成了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框架,這是一磨的成果呈現(xiàn)。
二磨:活動設計,實現(xiàn)教學內容到教學活動的轉化。
將教學內容轉換為便教利學的教學活動,幾乎是一個“世界性的大難題”,是教師專業(yè)性的根本體現(xiàn),一課三磨的功夫正在于此。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實現(xiàn)三個轉向:
一是由“從教”轉向“從學”。教師往往從“教”的視角出發(fā),一廂情愿地設計完整而豐富的“教的活動”,無暇顧及“學的活動”。我們不妨轉換思路與視角,“教得完整不如學得充分”,基于“學的活動”設計課堂教學,注重“學的活動”的豐富性與完整性;
二是由“線性”轉向“塊狀”。慣常的學習活動以“環(huán)節(jié)”的形式串聯(lián)成線性結構,教學活動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綿密精細,造成學習時間的切割和思維空間的逼仄。知識學習可以從多個維度、多個側面切入,且可以反復多次切入同一知識的學習,以獲得更為豐富而深刻的體驗。因此,我們可以將零散的學習活動圍繞核心知識或核心能力加以整合,統(tǒng)整為結構化的塊狀活動,實現(xiàn)一項活動達成多方面教學目標的功效。
三是由“平移”轉向“階梯”。塊與塊之間的活動避免同一水平的簡單重復,而應呈現(xiàn)階梯式的臺階。一個板塊活動推進另一個板塊活動向更高的目標邁進,讓學生獲得一種“登山”的感覺。一節(jié)課可以安排兩到三個階梯式的板塊活動,鋪設學習臺階,而每一個臺階都確定若干個學習的落點,即文本關鍵點的教與學。
一個卓有成效的語文板塊活動,須有三個評判標準:一是語文知識的介入程度。沒有適切的語文知識內容,就變成了泛語文或非語文;二是學生個體的參與程度。只有群體的同步活動而無個體的獨立學習,就會造成教學活動的“空心化”,掩蓋了教學的真實狀態(tài);三是語文經驗的改變程度。語文活動指向學生語文經驗的豐富與提升,否則便是低水平的簡單重復,學與不學一個樣。檢測改變程度的最好活動是基于問題解決的實踐運用。
三磨:課堂實踐,實現(xiàn)教學活動到學生素養(yǎng)的轉化。
教學活動設計是“紙上談兵”,而課堂教學則是“實戰(zhàn)驗證”,設計的“是非好壞”在課堂上便見分曉。關鍵在于如何“觀課”、“議課”。
一是課堂觀察。借助錄播系統(tǒng),組織磨課團隊進行課堂觀察,介入專家適時提示觀察要點并現(xiàn)場點評教學行為。課堂觀察對各板塊活動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關注三個“度”的變化:一是情感體驗的深度。觀察學生在該板塊教學活動中的情緒變化,從學生表情、舉手頻率、朗讀感情等,判斷其學習情感的積極程度與對文本情感的體會深度。二是有效思維的長度。對教師提問的問題進行歸類統(tǒng)計,分析問題的有效度;對學生回答每個問題的答案進行分級判別,并做有效度的統(tǒng)計分析;對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個體練習等活動時間的統(tǒng)計分析,判斷學生有效思維的時間長度;對學生的作業(yè)效果進行分級評判,統(tǒng)計分析有效學習的情況。三是能力提升的幅度。觀察學生的語文活動方式與時間,統(tǒng)計分析學生語文實踐的作業(yè)水平,并通過問卷談話或問題解決,推斷學生在語文能力上的改變程度,特別是語文經驗的提升幅度。
二是深度會談。由主講人提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磨課團隊結合課堂觀察統(tǒng)計分析,進行深度會談,尋找問題原因及改進對策。一是掃描“盲區(qū)”。就主講教師忽略的教學現(xiàn)象或教學問題,借助錄像或觀察者的實時記錄,揭示教學關注的“盲區(qū)”,并深入剖析根源,形成共識;二是透視“細節(jié)”。就主講教師的行為細節(jié)進行深層剖析,并采取“思維風暴”方式,設想行為改進的多種可能性,豐富預案;三是發(fā)現(xiàn)“優(yōu)勢”。就主講教師的教學長處進行歸納提煉,尋找適合其自身的教學方式,提振主講教師的教學自信,并逐漸形成教學特點或教學風格。
三是現(xiàn)場重構。每個主講者基于自身的課堂教學實踐經驗,重新評估教學活動設計的操作性及實效性,并重新審視文本解讀的節(jié)點定位及適切性,重新調整教學活動與教學手段,現(xiàn)場重構具有自身特點的教學活動設計。通過比照前后多份教學設計,教師可以獲得專業(yè)發(fā)展的進步感,增強教學研究的主動性與自覺性,讓一課三磨成為一種專業(yè)發(fā)展的自覺行為。
為提高一課三磨的專業(yè)性,需要實現(xiàn)“三個介入”:
一是專業(yè)閱讀的介入。只有團隊研討,而無個體持續(xù)的專業(yè)閱讀,磨課難免會停留在經驗層面,問題依然成為問題。唯有教師在磨課中根據需要進行必要的專業(yè)閱讀,才能從閱讀中獲取真知灼見,才能真正有所改變。比如,在教材解讀時,要研究文本的朗讀問題,就必須專門閱讀《朗讀學》《朗讀指導藝術》等,把握了朗讀學及朗讀指導的專業(yè)知識,才能深入淺出地設計朗讀教學活動,對學生的種種“讀書腔”有切實的對策,教學才能得心應手,指導才會“藥到病除”。
二是專家指導的介入。專業(yè)閱讀為教師提供專業(yè)理論知識,但要轉化為實踐方法與能力,需要大量的實踐經驗為中介,而名特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精湛的教學藝術,對教學的實際問題具有過人的洞察力,并有解決問題的應變策略和技巧。有了專家的及時介入,教師等于戴了一副特殊的“眼鏡”,可以“看到”平時自己看不到的東西。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在這樣的熏陶下,就會逐漸具備像專家一樣的問題思考方式。
三是專業(yè)技術的介入。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不難,而解決問題卻往往缺少策略、方法與技術。一課三磨借助錄播系統(tǒng)和課堂觀察技術,改進了觀課議課,讓課堂可以再現(xiàn)、定點,甚至可以分門別類地統(tǒng)計分析。在統(tǒng)計分析與重構設計等方面,我們還借助思維導圖、支架設計等技術,讓教師擁有磨課的多種技術。
“一課三磨”改造教學文化
“一課三磨”是教研與科研的校本化整合的升級版,經過五年的實踐深化,已經成為盛澤實驗小學教師常態(tài)化的專業(yè)研修方式。“一課三磨”靜悄悄地改善了教師的日常教學,也潛移默化地改造著學校的教學文化。
問題解決意識:“一課三磨”所選擇的課題正是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難題,通過反復的研究磨礪,最終獲得問題的根本解決。經歷這一問題解決的艱難復雜的過程,教師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與能力,更是一種頂真的教研品質與求真的科研精神,體現(xiàn)出對教學問題解決的強烈責任感與自覺性。人有精神才能屹立,人有品格才能恒久。“一課三磨”成就的不僅僅是教師的課堂,還有教師的教學自信與職業(yè)尊嚴,而更為重要的,或許正是教師的教學品格與心性。
活動整合理念:教師的日常工作瑣碎而又繁雜,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輔導學生、組織活動、填寫表冊、應付檢查等等,銷蝕了教師的工作激情與夢想。“一課三磨”猶如一根紐帶,將教師的教學以及有意義的教研、科研活動整合起來。研磨之中,有專業(yè)閱讀與專家指導,鮮活的思想與實際的問題碰撞,催生了教學的智慧。“一課三磨”讓科研落地,使教研升華,把教師從忙碌的泥潭中解放出來。統(tǒng)整,讓學校變得簡單而又純凈。
團隊合作研究:“一課三磨”與“一課備三次”的不同之處,在于借助教師的集體研究,匯聚每個教師的教學智慧,共同解決問題,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形成了一個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磨課”是一種憑借和過程,“成人”才是最終的目的和價值所在。“一課三磨”也有別于集體備課,更不同于分工備課,于傳統(tǒng)的觀課議課也不盡相同。有時研磨的是一課一人,得益的卻是團隊中的每一個人。抱團成長,滾雪球似的發(fā)展,是“一課三磨”團隊的力量使然。
專業(yè)成長追求:“一課三磨”是一個有點痛苦的磨礪過程,經歷過的人才能深切地體味其中的甘苦。這過程恰如“化蛹成蝶”,蛹使出渾身解數鉆過狹窄的通道,哪怕傷痕累累、體無完膚,唯有如此,才能把全身的能量通過擠壓轉化到“兩個翅膀”上,才能化作美麗的蝴蝶。“一課三磨”是每一個教師獲得專業(yè)自由必須經歷的“陣痛期”,誰能“熬”得過,誰就能“化蛹成蝶”,邁向專業(yè)發(fā)展的廣闊天地。缺乏追求與毅力,就難以跨越這道“坎”。
“一課三磨”,讓教師專業(yè)能力發(fā)展目標“落地”,把國家的教師專業(yè)標準轉化為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從而構建教師專業(yè)研修課程模塊,促使教師可持續(xù)發(fā)展。
文化基因變革:“一課三磨”是一件值得很多人一起做一輩子的事,因而具有持久的凝聚力。“一課三磨”就如一個“文化基因”,凡是在盛澤實驗小學“一課三磨”中成長起來的教師,便烙下深深的印記:那種積極的態(tài)度、自信的表情以及研究的品格與教學的心性,都會讓他與眾不同。一位青年教師經歷“一課三磨”后,深有感觸地說:“進什么樣的廟就成什么樣的和尚!”的確,“一課三磨”所形成的研究氛圍與教學文化,已經浸染學校的每一個角落。生活在其中的教師,自然就進入一種研究性的工作狀態(tài),成為一種習慣。而習慣的力量足以改變一個人,乃至一所學校。“一課三磨”,正讓盛澤實驗小學發(fā)生靜悄悄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