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科研、教學研究在中小學似乎是并行的研究活動,其實兩者有區別也有聯系,可以有機融合。科研與教研要在“貼近”二字上下工夫,通過跨學科研究、問題引導研究、嵌入滲透式等,使科研和教研成為一體,從而解決教學中的實踐問題,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科研;教研;融合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9-0031-03
【作者簡介】沈正元,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教育局(江蘇蘇州,215200)。
在中小學,教學研究作為常規的工作,越來越扎實;教育科研則因其在興師興校上的獨特作用而越來越深入人心。但是,科研與教研“我行我素”,“兩張皮”現象十分突出,以致人們把教育科研視為“偽研究”,把教研視為“土得掉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就要轉型科研和教研,使科研“接地氣”,教研“有云氣”。接地氣,是說科研要深入教學領域,對學生的學、教師的教、教材的編以及教學過程中的問題經過研究,提出的解決辦法,有明晰的解決思路和可操作性;有云氣,則是說教研要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把具體的教學問題放在先進的理念下去研究,去解決。一言以蔽之,就是科研與教研要在“貼近”二字上下工夫,實現有機融合。
一、科研與教研融合是一種必然
1.從科研與教研的關系看,融合是一種必然
科研與教研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從研究的過程來看,科研是有目的的、連續的、系統的活動過程,它有明確的研究課題、研究任務和研究目的,嚴密的計劃和組織;而傳統的教研不要求具有這樣嚴格的連續過程,一般時間較短,往往缺乏系統嚴密的安排。從研究的范圍來看,科研的范圍廣,包括一切教育現象、教育過程及與教育現象有聯系的其他現象,其中也包括教學活動及其相關現象;而教研的范圍較小,一般局限于教學過程及與教學過程聯系緊密的相關因素,多表現在教材研究、教法研究等。區別中有聯系,教研和科研其實是分不開的,互為依存。首先,兩者有許多相同之處。一是研究的對象相同,都是研究教育教學的問題;二是研究的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探索中小學教育的規律,為實踐服務,促進學生發展、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同時,兩者互為關聯。日常教學為教研提供教學小現象、現實真問題;教研過程是科研成果得以推廣運用和檢驗的根本途徑,科研則可以提升研究的品位。因此,中小學教師的研究,本來就沒必要或不可能區分什么教研和科研,離開了教研,科研就成了一種空洞的游戲;離開了科研,教研就難以持續和深入,只能在經驗交流的層面徘徊。因此,完全可以把科研和教研統稱為校本研究,由此可見,兩者的融合是必然和可能的。
2.從科研與教研分合變化來看,融合是一種必然
我國教研組織是新中國成立后全面學習前蘇聯的教育經驗相繼成立的,教務部門、學科教研組則成為中小學最基層的教研組織,而中小學科研組織的建立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多在九十年代。因為當時,比具體教學工作更為宏觀、更為理論性的問題出現了,科研應運而生。各地成立教科所、教科院,中小學則成立教科室。從此之后,科研和教研開始各自劃分領域,在不同的范圍和層次,并行地開展研究。科研由于一開始就在回避教研的領地,只研究教學之外的宏觀或者中觀的問題,很少涉及具體的教學工作,科研和教研的分離明顯,距離越拉越大。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傳統的教研已不再適應新時期的要求,教研在實踐操作層面問題研究的同時,開始看重理論和研究的價值,觸角逐漸伸向科研領域,教研課題便應運而生。科研則做出自己的反思,也逐漸向研究教學的問題轉變,如行動研究、實證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被廣泛采用,科研也越來越看重成果在學校教師身上和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實際體現。教研和科研相互的滲透、融合已自然成為教育教學發展的趨勢。
3.從教師這一研究主體看,融合是一種必然
教師是一個需要一路前行的職業,研究應當成為教師的教育生活。研究能使教師對教育教學活動具有持久的探究興趣,并為解決探究過程中的問題而不斷地學習與思考。無論是科研抑或是教研,中小學教師都是主體。對于中小學教師是教研的主體,應該是沒有什么可質疑的,其實在科研中,中小學教師也是主體,因為,中小學教師有著獨特的優勢。一是實踐優勢:科研需要有很多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條件是教育實踐。廣大教師是教育實踐的主體,他們最了解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知道需要研究什么,可以為科研提供豐富的第一手材料。二是機會優勢:教師還擁有最佳的研究場所和機會。從實驗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檢驗教育理論最理想的實驗室,這使教師擁有研究機會。其實,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都是在教育實踐中產生的,他們原來都是普通的教師,由于重視教育研究,才逐步成長為教育家的。同時,我們都知道,教學工作是中小學的中心工作,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學工作也是教師的主要工作內容,由此可見,盡管教育科研的范圍比較廣,但教學的研究和改進應該是主要領域和范疇,因此,教育科研與教學研究的融合是一種必然。
二、科研與教研融合的策略
首先,需要正確定位中小學科研與教研融合的價值追求,這是兩者可持續融合的內隱機理。筆者認為中小學科研與教研融合的價值追求主要應該定位兩個方面。一是實踐第一。科研與教研融合的目的不在于形成多少理論,構建多少模式,而是教師為了改進自己的教學,在于改進、解決教學生活的實際問題,提升教學工作的實際效率,其研究的問題來自教育之內而不是來自教育之外,研究發生在學校里的問題而不是研究別人的問題,是研究現實的問題而不是研究某種理論假設,因此,這種融合是“為了教學”“從教學中來”“在教學中進行”。二是成長為要。要目中有人,關注師生的共同發展。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生命體,有極大的潛能,是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個體,如何開發學生的潛能,如何引導學生健康發展,如何使學生年輕的生命價值在老師的手中實現……這些理性的或現實性課題都應該成為研究方向。同時,如何引導教師與新課程共生共長,促進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這也應該是科研與教研融合的價值追求。基于此,中小學科研和教研可以探索有效的融合策略。
1.打破學科式融合
課程改革“綜合性”“開放性”的特征要求實施跨學科的研究,這種打破學科的跨界研究是融合科研與教研,使中小學研究既有云氣更接地氣的有效策略。跨學科研究意味著學校要突破學科界限,打破原有的單科范疇,建立更加靈活、開放、動態的研究機制。這種機制的關鍵是“關聯”“團隊”“共享”。關聯,就是利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分科研究組之間建立關聯,為不同學科的教師創造溝通的機會。關聯的方式有三種:相近關聯,將性質相近的學科研究組關聯在一起;對比與互補關聯,在性質差異較大的學科研究組之間建立教研關系;研究專題關聯,學校在研究工作計劃中統籌安排研究專題,為各科研究組擬定相同的選題。團隊,就是跨學科研究組可以以年級為單位,也可以以班級為單位組成。但是必須有共同的意愿和共同的志趣。共享,就是通過研究實現教師拓寬學科視野、更新教學知識、豐富教學手段,解決教師在教學中的現實困境,促進教師專業水平提升。
2.虛實相生式融合
一般而言,科研需要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需要加強文獻研究、理論學習等,在“虛”上下工夫;教研則要求深入教學實踐,更多的活動指向于鉆研教材、研究教法、分析學情、編寫教案(學案或教學設計)、反思教學等,在“實”上做文章。如果科研與教研,都互相借鑒,做到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那就是虛實相生的境界了。頭腦風暴就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形式,指的是中小學老師自主地組織開展聚焦問題式的研讀討論活動,他們追求知性閱讀而非膚淺,彼此分享閱讀的經驗和實踐體會,在欣賞和幫助他人成長的同時成長自己。組織形式分為科研沙龍、閱讀匯、教師讀書節等形式。這種形式使科研理論與實踐對接成為了可能,更形成了一種自下而上的科研理論或者觀點產生機制。
3.問題導向式融合
課題是科研與教研融合的重要載體,或者說路徑。這里,我們要從科研與教研融合的角度去理解“課題”的含義和特點。課題,是教師研究和討論的共同話題。如果沒有課題,教師之間交流就會失去共同的興趣,話不投機;課題,是教師思考時所集中指向的對象。如果思考點不集中、不明確、泛而不深,不能一以貫之,思考就會空泛、不得要領。課題,也是研究中探究的主攻方向。研究活動中如果不能抓住探究的主要問題,不注意圍繞思考的實質進行問題聚焦,就會使課題活動“跑題”。總之,課題就是研究中表達的主要話題、思考的興奮中心、探究的主攻方向、科學的研究項目。由此可見,科研與教研融合中的課題,要自下而上,由困惑凝聚成問題,由問題升華為課題——問題即課題。
要讓課題成為科研和教研融和的載體,作為課題的問題要有層次。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課題要有個性,就是要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學科、不同崗位向教師提出不一樣的要求,讓教師“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絕對不能一刀切。作為課題的問題還要“短、平、快”。就是說課題研究的角度宜小,研究的周期宜短,研究的內容宜實(切合實際)。其實課堂教學的每一個方面,即使是某一個很小的環節都可以成為我們研究的課題,比如“教學中突發問題的處理”“問題解決教學中學生思維的導引”“學生主體意識的引導與激發”等等,都是很有研究價值的課題。
4.嵌入滲透式融合
科研與教研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其活動各有規律和特點。如果在組織相關活動時采用嵌入式,就可以有機融合二者。這種嵌入本質上要突出“主題”“過程”“方法”等要素。首先要有主題,科研活動本身強調主題研究,如果在教研活動中也強調主題,以主題來凝聚教研的興奮點,提高教研的生長點,那么科研就嵌入了教研。其次是注重過程,教研活動“前延后拓”,讓每個參與教研活動的人活動前“有備而來”、活動中“全心投入”、活動后“再三反思”,教研活動的目的也就達到了,質量也會得到充分保證。通過“明確主題——學習研究——現場研討——行為跟進與反思”的過程架構來開展教研活動,那么科研的要素也融進了教研。方法上,課堂觀察、課例研究,既可以視為科研的方法,其實也是教研的方法,因為都要求有主題、有過程,同時更要深入課堂,在課堂教學的情境中研究,是科研和教研互相滲透與融合的路徑。
5.下里巴人式融合
以“實踐第一”為價值取向的科研與教研的融合,在研究的內容上,既要一些“高大上”的內容,為中小學教育的改革發展導向和探路,更要著眼“下里巴人”的內容,只有這樣,科研才能接地氣。因此,筆者覺得,中小學老師的研究應該回歸自己的教育教學生活,與教師每天的工作、生活結合起來。一要把學生的成長作為長久不衰課題。每一位老師必須研究學生,研究他們的興趣,研究他們的特長,研究他們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二要把教材解讀作為研究的重要內容。對教材的解讀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前奏,是師生教與學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一著。中小學教師要把提高自己的教材解讀能力作為教育科研的重要內容,要從研究的視角去分析教材,把握教材。三要把傳統的備課轉變為教學設計。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確定教學方法,選擇教學媒體等。四要把課堂作為師生共同成長的實驗室。要善于從社會學、信息學等視角去分析研究課堂中的具體細節,解決具體的問題。
總之,實現科研與教研的融合,就要在中小學營造這樣的研究境界:教育教學的問題即課題,學生的健康發展即對象,師生互動的課堂即實驗室,教育教學的行動即研究,師生的共同成長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