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課程是名師成長的高平臺高境界。教師課程是在課程改革深化階段誕生的,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必然性,不僅體現了教師課改中的主體地位,而且充分體現了教師是課程創造者的核心主張。教師課程有獨特的理念,有著三種形態,它們聯合在一起,對課程體系的完善和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當然,這還只是起步,需要進一步完善,關鍵是賦權、鼓勵和深度實驗,其規范性、科學性是指日可待的。
【關鍵詞】教師課程;合理性;必然性;基本形態;賦權與完善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5-0019-03
【作者簡介】成尚榮,原江蘇省教科所(南京,210000)所長,國家督學。
教師專業發展,尤其是名師成長,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也取得了十分可喜的進展。但靜下心來回顧,不難發現,教師專業發展還未有新的突破,名師成長的難題也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答。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尋找新路徑、新舉措。這樣的尋找,其實是一種創造。
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一直在反思中尋找,在探索中創造。最近,他們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教師課程。這一概念的形成,是基于對教師成長第三條路徑的深入思考。孫雙金校長認為“在上課中成長”“在寫作中成長”是兩條教師成長的切實、有效的路徑。但還不夠,他認為還應有第三條路:“在課程中成長”。當然,這樣的劃分還可以再推敲,因為課堂教學是在課程范疇之內的。不過,“在課程中成長”凸顯了課程意識與視野,把名師成長聚焦在課程上,倒可能是一種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突破性。正是基于“在課程中成長”,“教師課程”應運而生。如果說,北京東路小學教師發展有什么新意,有什么突破的話,就在于“教師課程”。
研究需要概念。概念的提出,意味著從實踐走向了理論,意味著經驗的概括與提煉。概念是人創造的,概念的誕生,也意味著人的創造能力得到了開發與提升。盡管如此,提出一個概念,需要謹慎,要經得起質疑。“教師課程”正是這樣的概念。比如,我們一定會質疑:有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怎么又有教師課程?何為教師課程?教師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究竟是什么關系?教師課程與教師什么關系?教師課程有什么獨特的價值……如此等等。質疑不是壞事,相反可以促使我們更深入地思考,讓思維更縝密,讓概念更成熟。我認為,教師課程這一概念盡管還需要完善,卻是成立的,而且是經得起推敲的,在教師專業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名師成長的高平臺、高境界。
一、教師課程的合理性與必然性
課程有不同的劃分維度和方式。一般從課程開發的主體來劃分,顯然,國家課程是由國家組織開發的,體現了國家意志,國家規定了對課程質量和水平的基本要求;地方課程是由地方,尤其是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開發的,以滿足地方對課程的需求,體現課程的本土特色,增強課程的適應性;校本課程由學校組織開發,為了學校,基于學校,在學校中,是校本課程的基本理念和開發方式。三類課程組成了國家課程框架,建構了一個完整、合理的課程體系。如果我們進一步思考,會有兩個問題需要明晰。一是所有課程到了學校,便獲得了另一個課程概念:學校課程。學校課程由誰來實施?不言而喻,由教師為主實施。這一課程實施過程是深度開發的過程,是個性化的、創造性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學校課程實為教師實施的課程,因此,將其稱為“教師課程”是合適的。教師課程揭示了教師在學校課程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突出了教師的創造價值。二是國家、地方、學校是開發的主體,在國家、地方、校本的背后或深處是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分別是由國家、地方、學校組織“人”來開發的,教師作為“人”,理所當然地成為開發的主體。盡管如此,我們不禁要追問:既如此,為什么不在三類課程后面加上教師課程呢?我認為,國家、地方、學校更多的是以組織機構的名義出現的,與教師開發的課程相比,還是有一定差異的。教師課程更多的是從課程整合角度來界定的,它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起了整合作用。綜上所述,教師課程這一概念是成立的,具有它的合理性。
教師課程的提出不只具有合理性,還具有必然性。改革總會有路線的確定與調整,隨著改革的深入,路線也會發生一些變化,作出一定的調整。課程改革同樣如此。課改既有自上而下路線,又有自下而上路線,自上而下路線表現為頂層設計后的基層執行;自下而上路線則側重在基層探索后影響上層的決策。二者都有推動的作用,但作用力的方向是不同的。不難看出,自下而上的路線,更關注基層,更重視草根的力量。兩種路線的結合才會真正推動改革的全面與深入。值得注意的是,課程改革深化階段,尤為重視自下而上的推動,即在頂層設計后,更鼓勵基層創造性地生動活潑地探索。教師課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完全可以認為,教師課程閃爍著改革的光芒,讓教師永遠在田野里,煥發出草根無比強大的力量,成為課程的研究者、創造者。這是必然的。
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的課改智慧又一次閃現在教師課程中。
二、教師課程的基本規范性和基本形態
教師課程,首先是課程。課程,自有其基本的規定性,比如,教師課程的核心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形態,等等。不具備課程規定性的,不能稱其為課程,即使使用,也不會持久,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北京東路小學已有了這方面的意識和行動,當然只是初步,還需要進一步努力去探索和建構。
1.教師課程的核心理念。
和所有課程一樣,教師課程應當堅守一些核心理念。其一,課程是教師贈送給孩子的一份幸福的禮物。課程有課業的目標、要求,有規定的必要的負擔,但是,它不能只是一種課業負擔,更重要的是它應引導學生以愉快的心情學習。禮物,幸福的禮物,讓孩子愛上課程,愛上學習。孫雙金的“12歲以前的語文”,是教師課程的典范,它之所以受歡迎,正是因為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它是幸福的禮物。其二,課程是學生隨時準備彈離的一塊跳板。蘇霍姆林斯基曾引用列寧父親的話來說明這一重要理念:當你看到教師捧著一本書在教室里認真教的時候,可以肯定他不一定是個好教師,因為他并不知道,教科書只不過是隨時準備讓學生彈離的一塊跳板而已。教科書如此,課程當然也是如此。豐富多彩的教師課程,更貼近學生,更貼近生活,更有魅力。但它們不是目的,只是工具,其宗旨是讓學生憑依這塊跳板起跳,跳得更高更遠。其三,課程是學生發展的機會。開發一門課程,便在學生面前新打開一扇窗戶,開辟一條通向生活、通向世界的道路,一門門課程就是一個個發展的好機會。教師課程與孩子的心靈緊相連,想孩子所想,愛孩子所愛,急孩子所急,走進孩子的心靈,在他們面前鋪展讓可能性得以實現的機會之橋。
不僅如此,教師課程還應有自己獨特的理念,那就是學生是教師課程的直接參與者,用學術些的話來說,學生會被自然地“卷入”到課程中來,參與規劃、參與設計、參與實施、參與評價。這樣,教師課程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為學生設計,而是讓學生參與設計,學生亦應是課程的創造者。可以說,教師課程離學生最近,離學生需要最近,離學生心靈最近;學生最喜歡參與到教師課程中去,也最有可能參與課程的研發與實施,在參與中又提升了能力。
2.教師課程的基本形態。
教師課程是一種課程形態,是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教師課程本身也有一些基本形態。課程形態是課程的基本規定性之一,厘清基本形態,才能形成合理的課程結構,也才讓教師們有序有效地操作。
依我看,教師課程具備三種形態。一是基本形態,即基于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創造性實施的形態。之所以稱為基本形態,是因為所有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都有自己的視角,都會從實際出發,也都會從自己的個性出發,對課程進行二次開發,進行創造性教學。而且,這種基本形態的教師課程,具有普遍性,可操作性。二是優化形態,即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尤其是對國家課程加以適當改造,或是適當增刪,或是適當擴展,或是適當深化……這一過程,實質上課程已被教師所改造、優化,真正為教師所用。國家課程是國家對課程標準的基本規定,是學生拓展的基本保證,也是考試評價的基本依據,但絕不意味著不可以適當改造。三是獨立形態,即教師根據需要獨立開發的,有專屬的課程名稱、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結構等。當然,這類形態的課程可以是國家課程的拓展,也可以與國家課程沒有什么直接關系。其實,三類課程沒有非常明確的邊界,常常是相互融合在一起。三種形態,沒有高下之分,也沒有主次之別,各有各的功能定位,它們聯合起來,共同為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服務。不過,當下的狀態是,大家把重點放在獨立開發的教師課程上,這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長期以來,這類課程幾乎是空白;同時,這類課程最能彰顯教師個性和課程特色。但是,基本形態和優化形態的教師課程,其空間也很大,我們開發還未到位,我們不應忽略,不應把興奮點只放到獨立開發的課程上去,這樣會形成新的“追風潮”。
3.教師課程的規范性。
課程本義是跑道,道者,規定也,有目標,有邊界,有計劃;跑者,經歷也,過程也,有探索,有體驗。跑道,課程的規范也。如今,課程有各種定義,但我堅定地認為,跑道是課程的基本定義,不可忘卻。為此,不管哪種形態的教師課程,要堅守跑道的基本理念,追求規范性,在開發前,要認真研制課程綱要或方案,對課程名稱、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資源、課程評價、課時安排等作出明確規定,防止隨意性、盲目性。假若實施前還未具備條件研制綱要或方案,那么在實施一段時間后,應回過頭來,在實踐的基礎上,研制綱要或方案。北京東路小學所介紹的教師課程,基本上達到了這些要求,不過,還略顯簡單,應逐步完善起來。
三、教師課程幫助教師走上了發展的高平臺
先讓我們對北京東路小學幾位教師所開發的教師課程,做一個簡單的描述。彭老師的童謠課程。童謠已在國家的語文課程中,但彭老師不滿足,孩子們也不滿足。他認為,童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形式。童謠課程的開發來自對傳統文化弘揚的一種責任,來自他和孩子共同生活中對童謠的喜愛;童謠課程,讓孩子,也讓教師自己一起回到童年時代。王老師的水墨課程。同樣,水墨,中華文化的表達方式,其間有多少家國情懷,有多少世間感悟啊。王老師說,水墨課程讓民族文化血脈在孩子們脈管里流淌。其實,水墨課程是在教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吳老師的數學繪本課程。吳老師竟然從繪本中發現了數學,繪本成了數學的載體和資源。她告訴孩子,數學就在生活中,它張著笑臉,在生活中,在繪本里等著我們。數學變得那么親和,那么溫暖。數學繪本巧妙地把數學與繪本聯結起來,讓數學換了一張面孔,有了可愛的表情,其實,改變的是師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唐老師的牙刷課程,不只是科學課程、生活課程,而且是設計課程。設計,關乎人們的生活,關乎人類的創新,充溢著深深的情感和無限的想象。支老師的蒙學課程。蒙學課程讓大家有震撼感。啟蒙,蒙學的啟蒙,文化的啟蒙,思想的啟蒙,意義深邃。
鮮活的事例,告訴我們,教師課程就這么現實地、實實在在地、生動活潑地存活在我們的教室里、校園里,教師課程就在教師的手上,就在教師的創造中,不必懷疑,更不必不置可否,若此,實際上就是以曖昧的態度來否定它。我們應當堅信教師們的創造力。
我們不能不相信,教師課程為教師專業成長搭建了一個很高的平臺,為名師成長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讓教師去追尋自己的教育理想。這就是生長,就是發展。北京東路小學找尋到了“第三條路徑”——教師創造課程的機會與自主發展的突破性。
教師課程研究還只是起步,尚在試驗、探索階段。初步的實踐啟發我們,教師課程的誕生與發展,關鍵是領導賦權,即根據課程改革綱要,把必要的權限賦予教師,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調整權和開發權。賦權,不只是課程改革政策所規定,更重要的是教育民主、以師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所要求的。賦權,也意味著給教師足夠的空間,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支撐;在給教師鼓勵的同時,要給以充分的專業指導和支持,進行深度研究和實驗。教師課程讓教師在專業化的過程中得以發展,名師獲得成長的機會、平臺,走向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