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美人”對美善有敏銳的覺察,對物象有獨特的解讀,對生活有詩意的追求,對生命有由衷的敬畏,他是一個會生活的人。社會現狀讓人生觀、價值觀還未成熟的學生直面心靈“正負數”博弈,學校教育面臨著重大挑戰。所以,培養“審美人”理應成為學校教育的新常態。學校可以通過釋放學科教學審美因子、柔化學校文化審美導向、培育學生的生活審美情趣,引導和幫助學生成長為“審美人”,實現審美人生。
【關鍵詞】審美人;新常態教育;審美人生
【中圖分類號】G40-0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5-0050-04
【作者簡介】陳鐵梅,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國際學校(江蘇海門,226100)副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
作為孩子未來的參與者,學校教育有必要追問:畢業離開校園,孩子將帶著什么出發?他們將成為怎樣的人?
一、心靈敞亮,是“審美人”應有的精神紋理
姐姐安之和弟弟安東雖然已經從學校畢業,但是姐弟倆依然是學校很多孩子羨慕和崇拜的對象,不僅僅因為“玩”貫穿了他倆的所有生活,更在于他倆“玩成了我們學校的‘大咖’”。確實,姐弟倆喜歡美術,安之舉辦了一次又一次個人畫展,安東的“安東漫畫社團”開辦得風生水起,但他們沒有停留在“展示和交流”這一層面上,而是認為“美術一定還能發揮出更大的能量”,于是嘗試將自己的作品拿去參加慈善拍賣會,所得8000元義款全部捐贈給慈善基金會,用于大病患者救助。姐弟倆喜歡旅游,而且常常是主題式的自主深度游歷,“跟著王澍看普里茲克建筑學獎作品”,“跟著魯迅游紹興”……他們滿滿的收獲常常轉化為一種特殊的分享——向老師申請一節“游學課”。于是,融合了地理、歷史、文學、藝術乃至經濟的演講常常引發同學們的思考和辯論,而博覽群書的姐弟倆說:“這是對美的固化,也是一種傳遞。”又一年,他倆青海之旅的收獲“讓小伙伴們都驚呆了”,因為這次的收獲是“愛的流淌”——在看到貧困山區孩子生活艱難后,他們拿出所有的壓歲錢捐贈資助了14名藏族孩子的生活學習……“人只有在美的追求中,才能把自己的靈性呈現出來,使我們的世界籠罩在一個虔誠的,富有柔情的,充滿韻味的光環中。”[1]在這個例子中,我們能強烈感受到安之、安東的心靈正在打開,他們的生命成長不再停留于天性的滿足,而是超越了個體需求,追求審美人格的高貴與豐滿,從自然人逐步走向了人格健全的“審美人”。
“審美人”,在美國哲學家麥金泰爾看來是一個在生活方式、狀態和觀念上能按照審美原則進行取舍的人,在朱光潛看來是一個對生活和世界持一種非功利靜觀態度的人。這樣的人,在面對正直與奸詐、善良與邪惡、勇敢與怯懦、美好與丑陋時,會選擇前者。光明磊落、心靈敞亮、善良悲憫是他特有的精神紋理,生長在他的靈魂上,并繼續沿著審美走向再生長。“審美人”的精神紋理有著多重維度。
首先,對美善有敏銳的覺察。山河大地,日月星光,本是自然的存在,之所以能以美的存在而成為審美對象,是因為人能對它們進行有意味的品讀。一個“審美人”,在與自然美景相遇時,會瞬間被美“擊中”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而陶醉其中,忘乎所以,猶如為山崖美景熱淚盈眶的列維坦,猶如面對凡·高作品《杏樹》激動流淚的陳丹青。因為他面對美的時候,能調用知覺、感受、理解、想象等審美認知系統,激活情感的、審美的、道德的、幽默的等諸多心理能力,敏銳地“嗅出”蘊含其中的那份寧靜、靈動、純粹、和諧、美好,繼而與善良、尊重、關懷等心理品質相容相契,讓心靈自由飛翔,靈魂安寧平和。也就是說,“審美人”擁有為美而感動的能力。
其次,對物象有獨特的解讀。世界博大奇妙,紛繁復雜,“審美人”能在平凡中發現它的美好,從表象中覺察它的獨特,在尋常中解讀出它的精妙。一輪清月皎潔,李清照會發出“淡云來往月疏疏”的審美感悟,蘇軾會有“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的審美理解,而俄羅斯畫家克拉姆斯柯依則有《月夜》、法國德彪西則有《月光》的審美創造。而這,超越了器物功用,也超越了功利欲念。
第三,對生活有詩意的追求。即使生活日復一日,“審美人”也能跳出現實和邏輯的羈絆,在精神愉悅中尋找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豐滿。他懂得聆聽大自然的天籟之音,懂得欣賞藝術的趣味和靈動,懂得珍惜千年文明精髓,懂得著衣打扮、居室格調與人的角色素養的和諧,像挽救中國古建筑的林徽因那般“攜一顆從容淡泊的心,走過山重水復的流年,笑看風塵起落的人間”[2],豁達,睿智,讓日子有意義,讓生活有詩意。
第四,對生命有由衷的敬畏。“審美人”知道生命的嚴肅,身份、金錢、利益、權力,這一切在生命面前都微不足道。他知道生命是宇宙間最偉大、最奇妙的造化,所以他會認真地活著。同時,他會珍惜與另一個生命的相遇,這個生命也許是一朵花,也許是一只鳥,也許是一棵樹,也許是一個人,也許僅僅就是空氣中的一株蒲公英。但是他知道,他要做的就是尊重這個生命的獨特存在,并用生命靜靜聆聽另一個生命。他知道,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為有生命的相互依偎、相互取暖。悲憫,是他的信仰。
生命獨特,“審美人”彰顯的長度或者厚度一定不相同,但是都會回歸到一點,那就是成為一個會生活的人。
二、培養“審美人”,是新常態教育的理性應答
1.孩子心靈“正負數”不斷博弈,是學校教育的重大挑戰
會生活的“審美人”是有魅力的人,所以教師、家長以及社會都渴望將其精神紋理烙刻得深一些,更深一些,然后作為最好的禮物安放進孩子們前行的背囊。
但是,我們心痛地看到各種人性的丑陋:以美的名義在北京故宮拍攝低劣惡俗的鏡頭,以欣賞的名義在世界文化遺跡上刻下“到此一游”的反欣賞行為,以收藏的名義販賣、盜竊毀壞文物,以追求美的名義殺戮大象,以愛的名義毀滅另一個生命。那是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沖擊中,人們的道德方向感變弱甚至“迷路”,靈魂無處安放。
生活中,“正數”與“負數”之間就這樣不斷沖突著,拉鋸著。對于價值觀、人生觀正在形成過程中的孩子們來說,“審美人”的精神紋理還沒有發育成熟,心靈常常處于迷茫之中,學校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2.從“藝術家”到“審美人”,是學校教育的必然走向
一說到審美,就會聯想到藝術。藝術,是人類偉大靈魂的偉大創造,是美的探索者精神世界的濃縮與展示。所以對“審美人”的渴望就自然而然地寄托在藝術教育上。通過藝術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形成螺旋上升的經驗結構,使孩子形成足夠豐富的感受、感知、溝通以及審美能力。“有了審美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并且最后接受與美的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3]家長、教師深諳此理,因此我們欣喜地看到藝術教育日漸被重視,就連社會上的藝術培訓班也受到家長的熱捧。
但是,“審美人”并不等同于“藝術家”,并非所有會畫畫、會唱歌、會樂器、會舞蹈的人都能成為“審美人”。因為“審美人”的精神紋理的形成,除了要有藝術滋養之外,還必須有體育游戲的加盟、人文素養的養育、科學知識的吸納。唯有如此才能達成“靈魂的轉向”(柏拉圖),“轉向愛、轉向善、轉向智慧”(李克強)。這一過程絕不會一蹴而就、輕易實現,而是需要時間的錘煉,慢慢走,慢慢來。
而學校教育能為“轉向”提供足夠豐沛的資源——完備的課程、專業化的師資、健全的管理等等——能從各個層面幫助孩子在面對社會各種現象而產生心靈“正負數”博弈時,不僅正確評價和判斷,更能從真假、善惡的層次上升到美丑的層次,繼而在日常生活中,按照美的樣式來改進自己的生活。培養“審美人”,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新常態。
三、審美人生,是“審美人”培育的必然朝向
新常態下的學校教育正在以自身的優勢幫助孩子提高審美素養,豐滿人格;遠離浮躁、焦慮,成為“審美人”,實現審美人生。
1.釋放學科教學的審美因子
傳遞真善美,是學校學科課程的應有之義。
孩子們學習科學課程《擺》,嘗試將小鐵球掛在長短不一的線上做擺,目標是探究擺的速度與擺的長度的關系。他們做一個撥動一個,嘻嘻哈哈笑著將腦袋跟著擺一起左右、左右地晃上好一會兒,老師也笑著由他們玩耍。是的,玩耍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學校教育有責任幫助孩子學會玩耍。慢慢地,孩子們安靜了下來,因為15個長短有序的小鐵球制成的擺,在做“集體操”的過程中發生了神奇的變化:同時擺動幾秒后,小鐵球的運動軌跡就開始呈現X形、S形、螺旋形等奇妙的狀態,猶如一名舞者在曉風與殘月下長袖翩然。再看孩子們,一個個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緊緊盯著,唯恐遺漏了哪個微妙的但又激動人心的細節。有趣的是,擺似乎要挑逗一下孩子們,看似漸漸要停止的時候,卻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曼舞,原本漸漸釋放了緊張狀態的孩子們不禁高呼:“快,快,又開始了!”“哇,太美了!”“這是為什么?”一趟求真之旅,叩開孩子心扉的,首先是美。
學科課程作為學校育人的基本載體,美的內容、形式、結構、特征、內涵,必定隱映在知識和規律之中,有的一目了然,例如文學、藝術;有的“藏”在知識的背后,例如物理、化學。但是無論“藏”得多深,只要有“發現美的眼睛”,都能尋得見,找得著。品讀季羨林《幽徑悲劇》,領悟的是悲劇之美;玩味剪紙藝術,領悟的是鄉情的淳樸之美;操練廣播操,領悟的是運動的節奏之美和身體的和諧之美;解析立體幾何,領悟的是空間之美;背誦化學元素周期表,領悟的是化學結構之美……學科教學,只有盡可能釋放審美因子,才能觸動孩子心中最柔軟的那個地方,幫助孩子們朝向“明亮的那方”。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給兒童通過周圍世界的美、人的關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誠摯,并在此基礎上在自己身上確立美的品質。”[4]學科教學在學生面前,架起一座通往真、善、美的橋梁,幫助學生喚醒心靈深處那沉睡著的價值——博愛、誠實、善良、忠勇、公平、正義、寬容等等;幫助孩子獲得一代代人對周遭世界美的褒揚和對惡的評判的經驗,然后逐漸內化至自己的靈魂深處,從而形成對事物更為完善的看法,剔除人性中的丑陋,促進內在自我審美意識的形成,甚至自覺糅合成一種審美標準,在將來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按照這一審美標準去安身立命。這樣,學科教學就無限靠近了它的使命——超越知識的審美情感升華。
2.柔化學校文化的審美導向
學校文化以至真至善至美為理想追求,喚醒著師生的生命成長。它無論是性質上,還是價值上,都不是個體的,而是集體的;不是個性的,而是共性的;不是外求的,而是內生的。唯有此,才具有巨大的規范、激勵、引領作用。在“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的信念支撐下,校訓、校徽、校歌、樓名等學校文化載體,都被剝除剛硬外表,以一種潤物無聲的方式引導孩子理解自己,理解世界。
“從弱小漸漸成長為強大,一步一步蛻變中,我們終將成為各行各業的雄獅。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所以雄獅高傲的頭顱永遠朝著東方,那是希望和光明。我們需要獅子捕獵時的猛、狠、快,去抓住人生的目標。現在的我們,也許并不優秀,也許還算不錯,但還可以更好。我們需要不斷向上,磨礪自己的爪牙,在一次次的失敗中超越。未來,福布斯榜上的第一位可能就是我;未來,站在奧卡斯金像獎領獎臺上的可能就是你;未來,我們都可能是獅王,每個人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我們,是可以預見的未來!”校徽設計征集一等獎獲得者媛媛這樣陳述她對美好事物的理解。這,不僅關乎審美感悟,更關乎對靈魂的喚醒。
教育在于喚醒。美感,需要浪漫喚醒。
“開學儀式”“期末慶典”“畢業儀式”,每年的各類頒獎典禮,都是美好事物的創造者的舞臺,是師生展示生命的舞臺,它也許不精致,也許不絢麗,但它擯棄了“浮躁”與“唯智”,喚醒了孩子們對生活的熱情和體驗,消除機械、刻板、麻木,牽引著孩子們不斷求真、向上、向善、尚美,心胸豁達,志存高遠,真正成為一個有生氣和活力的人。
3.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美就是生活。”其實,反之亦然。學校教育要努力幫助孩子學會生活,學會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
常鼓勵孩子們走出教室,去看自然,去看風景,去看一草一木,唯有此,孩子們才會感受到煙雨蒙蒙、萬物復蘇的曼妙,才會體會到“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中蘊含的色彩對比、動靜對比、節奏對比的美,才會體悟“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禪境,才會為美得驚心動魄的一地白玉蘭花瓣而不忍踩下。“不忍是善的最高境界。”就這樣,“人心一點靈明”(王陽明),他的美感復蘇了。
當孩子們感覺到美的時候,便滿足了一種生理“需要”,那就是快樂。“一個人是否幸福快樂,不完全取決于客觀的外在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內在的感受,取決于個體對問題的看法。”所以,由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再而轉化為感性審美愉悅及審美回味,形成一種關乎未來的觀念系統,補充進作為審美主體的學生的審美力量與審美能力之中,豐富和增強學生的審美潛能,完成從“入乎其內”到“出乎其外”的完美歷程。這就是審美理解的遠期效應——完成了審美情趣的提升。
從不建議學生在熱門時間去擠旅游景點,而是收拾心情走進鄉間田野,去感知日常世界的如詩如畫——遠山黛色,遍野的油菜花叢中,祖母微笑走來,這不就是一幅動靜有序、色調和諧的油畫作品嗎?煙雨朦朧,粉墻黛瓦間一抹綠色從馬頭墻上斜依下來,這不就是吳冠中筆下墨色潤澤、水天一色的水墨畫嗎?奔向大海,踩著文蛤,聽著濤聲和回港漁船上漁民嘹亮的號子,這不就是“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農民畫嗎?光影之美、色彩之美,驚心動魄的美、細膩溫婉的美,大山大水可以給予,身邊的平凡小景更貼心意——我們就生活在一件件美術作品里,只要自己的心愿意。
心有多美,世界就有多美。一次次審美活動,就是在提高孩子們的審美眼光,豐厚著孩子們的文化底蘊,影響著孩子們的審美情趣,幫助孩子們練就一雙隨時發現美的眼睛,練就一顆通達善良的心靈,練就一股以美為依托的內心力量,以此阻擋生活的艱辛和困頓,不再麻木、恣睢地活著,而是明亮地、歡快地、樂觀地生活。于是,他的人生就成了詩意的人生,這樣的人生就充滿了意義和價值。
朱光潛先生說:“人類最高級別的享受是心靈的享受。學問、藝術、道德,無一不是心靈的活動,人如果在這三方面達到最高的境界,同時也就達到至高幸福的境界。”[5]學校教育,正在努力幫助學生獲得這種至高的幸福,解除人生精神上的饑渴——真和美的需要的饑渴,獲得人的最重要的能力——辨別美與丑的能力,發現世界的美好,發現人生的樂趣,發現生活的完美,慢慢揭開心理“黑箱”,認識自己,成為一個“審美人”,開始他的詩意生命,他的審美人生。他的心靈綠地,陽光普照,春暖花開。
【參考文獻】
[1]張應杭等.人生的美學意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18.
[2]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137.
[3]盧梭.愛彌爾[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557.
[4]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39.
[5]朱光潛.談人生價值[J].讀者,20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