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積極課堂”就是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指導,從激發人內在的積極因素出發,探究適宜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狀態,以獲得學習、生活的意義和幸福,促成師生發展為最終目的的課堂實踐。無錫市東亭實驗小學嘗試從教師角度出發,立足審視教材、設計課堂、推進課堂、反思教學四個方面來改變教師對課堂、學科、教學的認識,以此來推進“積極課堂”的實踐研究,進而變“教本”為“學本”,變“課堂”為“學堂”,變“教程”為“學程”,變“教學能力”為“學生學力”。
【關鍵詞】積極課堂;教師身份;課堂轉變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5-0059-03
【作者簡介】凌紅,江蘇省無錫市東亭實驗小學(江蘇無錫,214000)校長;許惠芳,無錫市東亭實驗小學教師。
“積極課堂”是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指導,從激發人內在的積極因素出發,探究適宜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狀態,以獲得學習、生活的意義和幸福,促成師生發展為最終目的的課堂實踐。“十二五”以來,無錫市東亭實驗小學致力于“積極課堂”的實踐研究,沿著“理性思考——創新行動——科學反思——行動歸納”的研究思路,不斷深入課堂,先后進行了“透過名師課堂看積極課堂”“踐行新課標打造積極課堂”“從磨課經歷談積極課堂”“修改制定各學科積極課堂教學評價表”“擬定積極課堂學生學習評價表”等主題研討,對積極課堂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首先,在“信仰兒童”的情懷下,相信每個學生都是積極的學習者。這種尊重與信任能使學生更好地獲得課堂適應,在群體的參與、競學、互助中自覺地深入學習。其次,積極的學習狀態應表現出思想的流淌、思維的在場和情感的融合。個性化的思想在課堂中有“出口”,思維的投入能很好地考察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對情感狀態的關注更凸顯人本關懷。第三,積極的教學狀態應表現出這樣的兒童立場:從發現與賞識“優秀”出發,到發揚與遷移“優秀”,最終促成親近與吸納“優秀”的自覺。第四,課堂中應體現出基于心理契約的合作分享式學習形態。“心理契約是一種期望假設與主觀約定,它所體現的正是人的純粹的、真正的主觀愿望、心理需求,以及對相對方應然取向的自我設定。”[1]基于心理契約的合作分享式學習形態是一種自主、自覺的學習狀態,指向學生之間的團隊學習,能更好地推動學生學習力的提升。
基于上述理解,我們倡導從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學生觀、課程觀出發,即改變教師對課堂、學科、教學的認識,以此來推進“積極課堂”的實踐研究。
一、變“教本”為“學本”:審視教材踐行三種身份
1.自覺的學習者
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程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學記》中說:“君子之教,喻也。”“能博喻,然后能為人師。”這里的“喻”指的是舉例、打比方,教師應善“喻”,以求觸類旁通。[2]而“喻”的基礎則是教師廣泛的閱讀。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例子”,我們需要透過這個“例子”讓知識豐富起來、系統起來,有了“深入”的基礎,才能給課堂的“淺出”帶來更多的可能性。“積極課堂”倡導教師是自覺的學習者,我們啟動了“敏求講壇”“一小時讀書會”等交流互動活動,分享教師的閱讀智慧。
2.自悟的教學者
教師需要從教學的視角來審視教材,做好教學前的“取”與“舍”。不同的“取”“舍”會形成不同的課堂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積極課堂”中,教師對教材的“悟”還必須體現“序”和“貫”,即知識的系統性、序列性、連貫性和原則性,以教學者特有的實踐智慧,幫助學生通過自主調整、改造,優化自身知識結構,更好地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為此,我們在“磨課”過程中尤其關注“教”視角下的教材解讀,通過“多元設計的教學解釋”活動,推動教師深化對教材的理解,更好地駕馭教材,提高“用教材”的效果。
3.自然的“學生我”
“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3]“積極課堂”有一條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每一個教師應該具備“學生我”的身份,即多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教學。如在審視教材時,教師要進入學生角色;在集體備課中,教師要融于學生的學習情景;單獨備課時,要從“如果我是學生我會怎么回答”思考問題。在課堂教學實施中,各學科教師要與學生“同位”,如語文教師寫下水文,數學教師做思維訓練題,英語教師之間展開情境對話,體育教師進行體育技能競技等。我們運用一系列的方法讓教師認識學生的知識水平,熟悉學生的思維方式。我們所制定的《積極課堂給教師的建議》、各學科《積極課堂教學評價表》中都有對學生已有認知、經驗的體察和認識的相關條款,努力讓我們的課堂更貼近學生。
二、變“課堂”為“學堂”:設計課堂思辨三種關系
1.內需與外驅
“積極課堂”倡導教學過程要在理解兒童本性的基礎上展開,尊重兒童學習的天性和規律,從兒童學習的需要、特點出發設計教學,并將教學要求轉化為兒童的學習需要。學生對知識有好奇心、探究欲,課堂學習中有表現自己的愿望、參與的熱情、受到關注與認可的渴望。不同的學科,學生還有不同的需要:體育課堂上,他們需要在運動競技中獲得放松;音樂課堂上,他們需要在音樂欣賞中獲取快樂;語文課堂上,他們需要在閱讀思考中提升語言能力;數學課堂上,他們需要在習題挑戰中磨礪思維等。但這些內在需要往往也會隨著對外界的不適應,如他人的影響、環境的干擾、課堂不恰當的節奏、教師教學方法的不當等,慢慢消磨散盡。學生學習內需的強化往往需要外力驅動。我們發現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個手勢等很多課堂教學的細節都對觸發、強化學生學習的內需有積極作用,但是過多使用鼓勵、獎賞等也會影響學生學習適應性、自控力的提升,由外驅到內需的轉化中“度”的把握也相當重要。
2.回歸與發展
尊重、順應兒童,用兒童喜歡的方式展開教學,教在兒童學的“起點”上,這些都是“積極課堂”對兒童學習本性回歸的考量。我們發現,回歸兒童學習本性展開教學,能使兒童以親近的姿態快速地投入學習,感受學習的自由、快樂。我們也發現,在實踐研究的過程中,很多教師為了“回歸”而降低了教學的難度,放松了對學生的要求,課堂上出現了許多小手林立、熱熱鬧鬧的場景,使用的課件豐富多樣,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但透過這些現象,我們也在反思“回歸是為了什么”。回歸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得到更好的、和諧的發展。“發展”才是“回歸”真正的目的,“回歸”只是為了達到“發展”而使用的方法、手段、策略。
3.立足與延伸
“積極課堂”的“積極”不僅體現在課堂上學生積極的學習狀態、教師積極的教學情態、師生間積極的教學互動上,更要體現在學生能以課堂為生發點,將這種積極的狀態延伸向課外,將學習的熱情擴大,將學習的方法遷移,將學習的內容拓展,讓學習成為“生活的自覺”。我們以語文課堂為試點,展開立足課堂、拓展延伸的研究,可以是短文閱讀的補充、課外讀物的推薦、習作訓練的拓展等,形式不拘。在研究中,我們發現課外延伸不能是簡單的作業布置,不是加任務讓學生無謂地耗時;課外延伸必須基于課堂吸引,只有落實在課堂興趣點上的課外延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成功的課外延伸主要表現為,學生自覺地與教師分享閱讀成果,欣然地動筆做相應記錄,甚至還有學生推薦其他的課外讀物,并列舉出他們的相似性來求得老師、同學的認同。
三、變“教程”為“學程”:推進課堂擺準三種姿態
1.平等中的“首席”引領
美國課程學家多爾提出教師要做“平等中的首席”,這一新型的師生關系也是“積極課堂”所倡導的。一方面,平等而不“缺位”。“積極課堂”實施教學時不拒絕“老師告訴你”“你說錯了,這里應該是……”“再仔細聽聽老師的問題”這樣的表達。學生理解不到位時,需要教師以身示范;學生思維遲滯時,需要教師引導疏通;學生求而不得時,需要教師幫助尋找原因。另一方面,平等而不“越位”。“積極課堂”中的學習要關注到每一位學生,體現學生個性化的差異,給學生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學會自主建構新的知識,教師不能越位、代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有讓學生自主體驗學習的過程,才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2.相長中的“伙伴”認同
“教學相長”不應該只是一種意識和結果,更應是一個過程。“積極課堂”要求教師不僅要站在學生“前面”做好引領,站在學生“后面”做好推動,更要站在學生“旁邊”,以伙伴的角色去認同、鼓勵、欣賞,甚至是發問、請教、研討。成為學生團隊中的一員能幫助教師更好地認識學生,看清教學設計的缺失所在。伙伴的角色也更能引起學生的類同思考、移情體驗、情感共鳴,更利于學生模仿、吸納。
3.旁觀中的“助力”關懷
“積極課堂”的研究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給學生一點空間,他能還你一片精彩”。所以,我們一再強調留給學生讀書的時間、思考的時間、討論的時間、作業的時間,讓學生思維的觸角在寬松的氛圍、自由的空間中張揚、伸展。同時,教師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觀察學生的學,更能審度出學生需要哪方面的幫助,可能是知識的提供、方法的指導,也可能是精神的鼓勵、合作中關系的調解等。不應該想當然地把自己認為學生欠缺的部分強加給他們,“積極課堂”中教師的“助力”關懷要體現適時、適度、適合。
四、變“教學能力”為“學生學力”:反思教學倚借三種目光
1.情感狀態的回顧:是否做到理趣相生?
“積極課堂”呈現的積極狀態最突出表現在學生積極的學習狀態上,教師在課堂上投入激情、創設情境、互動對話、組織體驗、精選操作、合理拓展等一切方法手段的運用、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是為了促成學生積極的學。所以,我們要求教師在組織完課堂教學之后追問自己:我的課堂上學生愿意學嗎?課堂在體現學科特點、知識結構、思維邏輯的同時,有沒有注意到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特點、內在需要?理趣相生是“積極課堂”必須呈現的狀態。
2.知識技能的反觀:是否實現學用通達?
我們設計的《積極課堂教學評價表》更強調學生“學到了什么”“會不會運用相關知識”的考察,目的是要讓“課堂”真正成為“學堂”,學生有所學、有所得的課堂才是真正積極的課堂。我們還強調要將所學、所得泛化到每一位學生的身上,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知識技能的提升。為了達到課堂的學用通達,我們還深入學習了李吉林“情境教學法”、洋思中學“先學后教”模式等,努力尋求“積極課堂”的科學求實之路。
3.學生發展的審視:能否促成情智生長?
“積極課堂”旨在促進學生在學科素養、整體素質等方面更好的發展。我們研究發現,對學生在課堂上“發展了什么”的反思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使教學成為教師自覺的實踐,對課堂的深入推進、教學經驗的理論化總結都有幫助。為了讓教師對學生發展的審視更深入,我們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經常打破年級組、年級段甚至是學科組的限制,讓老師們臨時組成評課研討團隊,更合理地審視課堂。
在“積極課堂”的探索過程中,教師從認識到認同,繼而形成行為習慣,成為一種師者情智。這種思想和行為的轉型更進一步推動了“積極課堂”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深入實踐,在“反觀——踐行——再思索——再行動”的過程中,“積極課堂”的各學科核心行為也愈發彰顯積極特質,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也更加融合。
【參考文獻】
[1]吳小鷗.論教育中的心理契約.中國教育學刊[J].2006(12):8-11.
[2]李新宇.語文教育學新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周國平.周國平論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