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形態的演變史總是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史和科技進步的發展史。中國經濟進入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和增強創新驅動的新常態,促使人們反思人類核心活動——生產方式進而擴展至生活方式的轉型,這為教育——人類自身的生產和發展轉型提供了必要和可能。信息化的發展,互聯網+思維,為教育轉型提供了支持和保障。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常態教育應運而生,應勢而立。
新常態教育是深入推進(而不僅僅是面向)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人的全面發展始終是教育的追求,引領著教育的方向。但在今天,我們是如此靠近它,在當下的教育生活中也能觸碰到它。用一句大白話來說,我們既在意分數和升學率,我們更關注讓教育回到人的發展本身,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和多樣化成才,而后者,不僅是政策導向之重心,也是實踐顯示度漸高之所在。“立德樹人”濃縮了諸多的教育理想和價值追求,是中國教育理念最簡潔的宣傳語。
新常態教育是教育發展方式轉型的教育。不同的理念影響不同的發展方式,而不同的發展方式則決定不同的辦學效果。自2013年開始,教育部啟動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國家督導認定,實質是義務教育發展方式的一次深度調適。義務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礎,我國經過了從20世紀80年代的非均衡發展(讓一些地區和學校先發展起來)到21世紀初提出的均衡發展,并正在走向優質均衡發展,這是對義務教育規律和屬性的科學遵循,必將深度影響義務教育乃至整個基礎教育的發展生態,使基礎教育真正做到發展好每一所學校,發展好每一位學生,發展好每一位教師。
新常態教育是人的培養方式轉型的教育。摒棄應試教育模式,走出題海戰術,從教的立場走向學的立場,以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第一資源,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潛能,真正做到以學定教;國家課程校本化,多樣化的課程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多選擇性,更加重視學校文化在師生成長中的影響力,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和多樣化成長,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更加重視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培養創新人才,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出人才。
從教育發展來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外部需求往往更具教育改革動力作用。新常態教育是教育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自覺調適。這一調適,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對教育本身都具有難得的機遇價值。我們的教育需要直面社會各界對教育的建議和期待,不斷完善、提升自己。更重要的是,這也是推進新常態教育的社會合力。同時,越來越多的家長在調整他們的教育觀和成才觀,支持教育向孩子身心發展的回歸。可以說,這是中國教育改革完善的最佳時期!
(作者系江蘇教育報刊總社社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