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常態教育是對常態教育的一種堅守與超越,既強調對人的成長規律與教育本質屬性的遵循,又突出新時代、新形勢對教育的新要求。堅守情境教育的特色,用情境教育的思想統領新時期學校發展的各項工作,讓情境教育成為學校新常態教育的發展主題。
【關鍵詞】情境教育;情境文化;情境研修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1-0060-04
【作者簡介】陸紅兵,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江蘇南通,226001)校長、黨總支書記,江蘇省特級教師。
“新常態”作為執政新理念的熱詞,引發各領域的普遍關注與深入思考。“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自然應該成為今后一個時期包括教育在內的改革與發展的基本邏輯。筆者認為,新常態教育是對常態教育的一種堅守與超越,既強調對人的成長規律與教育本質屬性的遵循,又突出新時代、新形勢對教育的新要求。
隨著研究與實踐的不斷深入,對教育新常態的闡釋一定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具體,新常態教育所呈現出的樣式一定是多彩的。而就一所學校而言,遵循新常態教育的基本原則,聚焦于一個鮮明的發展主題顯得尤為重要。這一主題的確立首先必須植根于學校的歷史。因為新常態的“新”絕不是“標新立異”,不是對學校傳統、精神的割裂,相反,應該是對學校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基于學校歷史的主題才可能源源不斷地汲取到多年學校積淀的精神營養。正如只有根扎得深,枝葉才可能蓬勃茂盛一樣。同時,這一主題又能夠與時俱進,緊隨時代的步伐,彰顯時代的精神。
我校建于1906年,由清末狀元、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偕其兄張詧創辦。早年先生提出辦學“不喜隨波逐流”,應“酌準地方情形棄瑕錄瑜”之思想。百余年來,學校始終堅持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自上世紀70年代末,我校李吉林老師潛心致力于情境教育的實驗與研究,其研究被譽為“蘊含東方文化智慧的課程范式,回應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國聲音”。去年教師節,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成果榮獲首屆“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多年來,我校全力支持、參與研究與實踐,全面優化教育情境,切實實施素質教育,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成果。情境教育已經成為學校鮮明的辦學主張與特色。當下,學校的發展也面臨著新的形勢,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推進舉措轟轟烈烈,以名校為領銜學校的教育集團正式成立。我校也不例外,三所學校成為我們新的伙伴,30位教師流出,支援集團其他校區的發展。學校何以成為集團的核心,學校如何繼續發展,如何發揮輻射、引領作用?一系列問題擺在眼前。靜靜思考,答案是明確的,也是唯一的:讓情境教育成為新時期學校發展的鮮明主題。因為我們學校是情境教育的土壤,其思想是李吉林老師在多年的實踐中不斷總結、概括、提煉而形成的;情境教育又讓學校這片土壤更加生機勃勃,每一個二附人在情境教育的理念的指導下學習、實踐,不斷成長,不斷收獲。情境教育既源于過去,立足當下,更是指向未來的。堅持情境教育的發展主題,一定可以讓學校發展的力量更加強大。
一、進一步弘揚情境文化,發展主題彰顯新魅力
情境教育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教育內涵,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以人為本”的思想,在真實的、優化的情境中形成向上的精神文化,不斷催生人自我成長的欲望。因此,我校將此作為辦學的根基,很早就提出“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辦學宗旨。盡管如今聽來已沒有太多的時尚感,但二附人始終沒有改變,反而越加強調這一樸素的提法,并將其落實在每一點行動上。李吉林老師稱自己是一個“長大的兒童”,她始終懷揣著一顆童心,堅守著兒童的立場。集團總校長吳和平時常提醒大家的一句話:“把兒童放在第一位。”哪怕掛一張宣傳板,她都會提醒,你們再看看,這是兒童的高度嗎?學校確立了“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讓學生擁有學習的快樂和童年的幸福;為教師專業成長搭建平臺,讓教師擁有工作的快樂和人生的幸福”這一辦學愿景,發揚“銳意創新,追求卓越”的辦學精神,以審美情境為依托,以情感教育為主導,以活動體驗為途徑,融通課堂教育、課外教育、野外教育,聯結學校、社會和家庭,整體聯動,相互作用,全面整合眾多的教育力量和資源,努力構建和諧的人際情境,美麗的校園情境,生動的教學情境,多彩的活動情境,豐富的野外情境。二附人在學習和實踐“情境教育”思想中形成“情境自覺”,融情于境,以境育情,將教育與實踐、情感和認知、人格培養和素質發展統一起來。隨著情境教育的推進,“情境文化”應運而生。
英國學者羅伯·高菲曾說:“建筑物建立起來之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橫梁、鋼筋,但是少了它們,建筑物將會倒塌。文化對于學校教育來說就是這樣。”這個比喻形象而深刻。文化不僅僅影響著學校的精神風貌、獨特魅力,更是全體成員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等內在品質的綜合體現。情境文化已經深深地影響著每一個二附人。
學校新常態教育必須堅持這一文化追求,不斷拓展渠道,通過多種途徑讓情境文化融入每一個二附人的思想深處,成為其重要的基因。具體推行的方法有很多,先說以下兩點。
其一,創造機會,為每一個兒童搭建適合的平臺。著眼兒童,為了兒童,發展兒童始終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與歸宿。學生越來越多地成為校園的主角。課堂上,生動的情境中,學生學得主動、快樂;活動時,豐富的體驗中,學生們感受、創造、表達……給學生多一點空間,學生便會演繹無限的精彩。為此,我們開設“珠媚小達人講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申報選題,講述自己獨特的經歷、實踐的經驗、成長的感悟;我們將科藝樓長廊改為“珠玉軒”學生展廳,供有書畫特長的學生舉辦個人作品展覽;我們還不定期組織學生個人演奏會、演唱會,童年的旋律美妙悠揚;“六一”前夕,校園更是孩子們的舞臺,“珠媚秀場”上,孩子們可盡情展示,或挑戰已有的項目,或申報新的內容……我們相信,今天孩子們在校園里登上小舞臺,將來一定能夠在社會的大舞臺上一展風采。
其二,營造氛圍,讓每一個教師積聚前行的力量。李吉林老師曾親筆題寫“教師宣言”:滿腔熱情地投入每一天工作,將愛和智慧播撒進孩子的心田。點燃教師內心的激情,便點燃了教師無窮的智慧。我們用科學理念引領教師,用高尚師德塑造教師,用人文情懷溫暖教師,用執著精神砥礪教師,用高遠目標激勵教師,用優異師能成就教師……我們以團隊文化的引領為主要策略。每一位教師都有屬于自己的學科組、年級組。每個學期伊始,各團隊在組長的帶領下討論、制定爭優創先的計劃;學期中在組長的帶領下,共同完成教學的研討、學生活動的組織等;學期末,團隊創優成果的分享成為一大盛宴,大家駐足于各團隊的展臺,聆聽各團隊各具風采的交流,為各團隊點贊,評選出自己心目中最優秀的年級組和備課組。新學期開學第一天在簡樸而熱烈的頒獎大會中拉開,表彰先進團隊以及由同事們相互推薦產生的獲得“愛生、敬業、合作、創新”獎項的老師們。熱情洋溢的推薦詞,感情真摯的頒獎詞,激情萬分的獲獎感言成為新學期最鼓舞人心的力量。
二、進一步實踐情境課程,學校發展呈現新意境
課程是學校教育最為重要的載體。某種程度上,課程的品質決定學校教育的品質,課程結構決定學生的素質結構。李吉林老師在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后不久便提出“情境課程”的概念,并于“十五”期間圍繞“情境課程”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與實踐,以“兒童—知識—社會”三個維度整合,系統開發構建情境課程,形成四大領域課程。即核心領域:學科課程,綜合領域:主題性大單元活動課程,源泉領域:野外情境課程,銜接領域:過渡銜接課程。情境課程是情境教育的有力支柱,推進情境教育必須以情境課程為依托和載體。因此我校堅持依據情境教育思想,立足于培養全面發展、人格健全的人,積極促進情境課程的建設和實施。
第一,強化情境課程的思想引領性。
課程指向于兒童的發展,在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從課程主題的確立、內容的選擇、學習的展開、評價的要點等都將育人放在首位。通過課程的實施,加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主題性大單元活動課程是李吉林老師極力倡導的綜合課程,它將教育背景、內容、形式等信息中的“相似塊”整合在一起,以德育為主導,以語言學科為龍頭,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兒童活動為途徑,圍繞同一主題,從各個不同角度集中開展教育活動。
根據這一思想,“我感動,我行動”“做最美孝心少年”“歌唱你,偉大的祖國”等主題性大單元活動課程已經成為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我感動,我行動”課程為例,每年寒假后,我們都會以“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為契機開發“他們讓我們感動,我們學他們行動”系列課程:組織各年級觀看頒獎典禮,將感動中國人物事跡與學期課本中感動人物故事組成單元一起學習,誦讀頒獎詞,給感動中國人物寫信,開展學習心得交流會。各年級還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將活動進行延伸,一、二年級與學雷鋒活動進行整合,三年級結合“三八”節開展“獻給母親的愛”的活動,四年級走近身邊的普通勞動者,五年級進行“紅領巾志愿者”交接儀式,六年級講述校園里的感動。學生在課程的學習中,心靈得以洗禮。
第二,強調情境課程的內容豐富性。
學校在課程建設中按照生本、多元、整合、創新的原則不斷拓展內容,豐富資源,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開發:
1.與傳統文化相連。《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我們在課程建設中努力讓傳統文化中的真善美溫潤學生的心田。通過“歡歡喜喜鬧元宵”“中秋月兒明”“濃濃敬老情”等結合傳統節日開發的課程,學生們既了解、研究這些節日的傳統文化,又開展相關實踐活動,鍛煉了能力,陶冶了情操。我校還組織學生走進南通博物館群和風景名勝,了解南通“中國近代第一城”的悠久歷史和特色文化,開發了“走進家鄉的山水”“品味家鄉的小吃”“了解家鄉的工藝”等課程。
2.與時代脈搏同步。課程含有的社會功能,決定了它應與時俱進,反映時代的特征,呼應時代的要求。因此,我校常常以時代關注的熱點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題。如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黨的十八大召開等都成為學校課程開發的重要契機。在喜迎十八大之際,我們開發“紅心向黨”主題性大單元活動課程,校園及教室環境宣傳布置都閃耀著黨的光輝形象和偉大業績,全校組織開展了看紅色電影,唱紅色歌曲,講紅色故事,頌紅色詩文,走紅色歷程,悟紅色形象等系列活動。語文學科按不同年級編寫了歌頌黨的詩文作為教材,數學學科將黨的光榮歷史中的有關數據編寫成習題,其他學科也圍繞歌頌黨的主題開展教學活動。
3.與兒童生活相容。兒童是情境課程的中心,兒童的生活自然成為課程建設中重要的內容之一。以年級為單位設計的主題活動課程也越來越多。比如南瓜節、玉米節、金花節、桂花節,當回左撇子,我是小花農,襪娃娃樂園等等。十月份正是螃蟹上市的好時節,師生共同編印讀本,了解螃蟹的特征、詩文、奇聞等,自主隊會上孩子們組織交流。學生帶來螃蟹,于是螃蟹賽跑、吊環、舉重,一場特殊運動會讓孩子們樂此不疲。數學課上,老師讓孩子們測量螃蟹腳的長度,計算螃蟹殼的面積,如何化曲為直,點燃思維的火花。吃完美味的螃蟹,蟹殼成了孩子們美術創作的好材料。孩子們還用一篇篇習作記下了自己在螃蟹節的快樂生活,創作以螃蟹為主人公的童話故事。課程因兒童的生活更加生動,兒童的生活因課程更加多彩。
第三,突出情境課程的結構統整性。
在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中,有一個問題顯得特別突出:教師們動足腦筋,一個個獨具特色、內涵豐富的課程不斷誕生,而原有的課程沒有變化,這種“連加”也帶來學生負擔的日益增加。因此,課程結構的優化是校本課程常態化實踐的關鍵。這種結構的優化是多個維度、多個層面的。
學科內部結構的優化。以語文學科情境課程的實施為例,低年級推行“閱讀、觀察、表達”三線并進,使語文教學內容三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協同發展,形成多向性結構、螺旋式上升的序列。中高年級進行“四結合”大單元統整,即“學文與育人結合”“語言實踐與發展潛能結合”“讀與說寫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溝通教材篇與篇之間的聯系,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的“知識鏈”“知識塊”,有效地改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主題性”跨學科整合。主題性大單元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實現各科教學的滲透。如“愛我濠河,愛我家鄉”的主題課程中,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科學、電腦等都結合學科特點圍繞主題開展學習、實踐,學生不僅更加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多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與發展。
年段序列的構建。為了提高課程設計的針對性,實施的有效性,我們進行整體構建。如年級主題情境活動課程,我們對近年開發的課程進行了優選,根據主題及內容進行年級的調整及分配,每個年級每個學期為兩項,形成了序列。同時進行學生閱讀文本、實踐活動方案等課程文本的建設。
三、進一步著力情境研修,教師成長展現新姿態
教師是新常態教育的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曾特別強調:“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我們有責任將“好老師”的培養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從而最終實現“教師發展學校,教師成就學生”之目標。
情境研修就是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教師在崗位中鍛煉,在崗位中研討,在崗位中成長。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我校就成立全省第一所以學校為基地的“青年教師培訓中心”,李吉林老師擔任導師,組織開展了豐富的培訓活動,青年教師成長迅速。學校先后有6位教師獲評“江蘇省特級教師”,50多人先后榮獲區、市級優秀人才稱號,60多人次獲得市級以上教學競賽一等獎,其中,數學學科連續10年代表南通市參加省小學數學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獲一等獎。新常態教育需要我們繼續著力于教師的情境研修,使教師成長不斷展現出新的姿態。
1.以“讀書學習”為突破,催生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學校一向重視書香校園的建設,首先倡導教師親近閱讀。每年學校向每位教師贈送教育專著不少于兩本;自費征訂教育報刊的老師可同時選另一份教育刊物,學校贈送。學校結合年級與學科組成立讀書俱樂部,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成立校級讀書小組,每周開展一次讀書沙龍。學校每周三的集中業務學習時間首先都要安排一到兩位老師介紹自己最近讀的一本書,交流讀書的感悟,這種方式有效地強化了全校教師讀書的意識,讀書氛圍越來越濃。學校還邀請成尚榮、張俊平、嚴清、馮衛東等教育專家、學者指導教師讀書,推薦閱讀書目;請施建平、許衛兵等特級教師結合閱讀,談個人的成長經歷。讀書成為越來越多的教師生活的一部分,也讓越來越多的教師形成專業成長的自覺追求。
2.以“崗位研修”為重點,提供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撐。學校依托教師崗位,結合教育教學的實踐,不斷創新研修的方式,提供多樣的指導。有專題式培訓,邀請專家圍繞師德、科研、課堂等開設專題講座;有師徒式培訓,以學年為期限,同學科、同年段進行師徒結對;有團隊式培訓,名師組建工作室,帶動一批青年教師發展;有分享式培訓,組織外出參觀學習活動的老師交流,暢談感想;有家常式培訓,學校各備課組每周兩到三次集體備課,每次有主題,有中心發言人;有參與式培訓,一位教師磨課參賽,多名老師一并參與,共同提高;有微格式培訓,就教學某一環節如朗讀指導進行局部研討,一點突破;有承接式培訓,讓每一次承接的參觀、培訓等成為教師自我提升的機會……總之,將培訓融入教師的日常工作,在崗位中不斷自我發展。
3.以“課題研究”為依托,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品味。以研究的姿態進行工作,可以讓日常的每一天充滿挑戰,變得有滋有味。我們積極引導教師抓住身邊的問題,以課題研究的方式去思考、探討,尋求解決的辦法。“十一五”期間,學校圍繞李吉林老師主持的國家級重點課題“情境教育與兒童學習”的總課題,申報“子課題”,進而結合實踐產生“微型課題”,形成了一個課題研究的網絡。“十二五”期間,積極鼓勵學校骨干教師自主申報課題,現有省市課題25個,一個課題組織一個團隊,人人參與研究。每周一個半天,各課題組輪流進行研究現狀的交流,研究成果的展示。課題的研究不僅解決了很多教育教學中面臨的困惑,還讓更多教師收獲著專業成長的快樂。
學校的發展主題就是一面旗幟,就是一盞明燈。我們堅信,情境教育這一主題的堅守與深化,必將為學校的持續發展帶來永久的動力與活力,讓我校的新常態教育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