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教育發展正進入新常態。教育新常態具體表現為:立足現實,理性定位;回歸常識,延續傳統;凝聚共識,鞏固成果;抓住機遇,開拓創新。新常態教育的內涵非常豐富:它是以尊重生命成長規律為前提的教育,是以滿足社會和個人多方面需要為追求的教育,新常態教育是以務實行動來逐步推動且精益求精的教育,新常態教育是以信息技術整合課程與教學的教育,新常態教育是以創新超越為發展引擎的教育,新常態教育是面向世界與未來的開放式教育。
【關鍵詞】教育新常態;新常態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1-0010-05
【作者簡介】李如密,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南京,210097)教授,教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彪S著我國經濟和社會步入新常態,教育發展也正在進入新常態。在這里,所謂“新”是不同于以往;“常態”是相對穩定的正常狀態。“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正常狀態。我們要主動適應新常態,因為“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那么,究竟應該如何認識教育新常態?新常態教育具有怎樣的內涵呢?本文即擬對此表達一些個人的看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教育新常態的特征
教育新常態是指當前我國教育事業開始進入穩定、健康發展的新軌道所具有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它的出現是很自然的,是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相一致的。其主要特征表現為:
(一)立足現實,理性定位
教育新常態是一個關于教育發展事實和趨勢的判斷,比較真實和準確,因為是基于我國當前教育發展的基本事實做出的,體現了理性務實的現實主義教育立場?!俺B”的意思,首指正常狀態,而不是病態或變態。去除那些虛假的繁榮,擠掉有意摻雜的水分,恢復其本來的面目。不再被升學率綁架,不再被惡意競爭鬧心。要致力于做實的教育,不做假的教育;要做智慧的教育,不做愚蠢的教育;要做活的教育,不做死的教育。其次是指相對穩定的狀態。“新常態”就是指由過去的狀態向一種新的相對穩定的常態的轉變,是一個全面、持久、深刻變化的時期,是一個優化、調整、轉型、升級并行的過程。意味著我們的教育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處于基本穩定狀態,即由外延式增長轉變為內涵式發展,將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益、公平和公正放到重要位置。這是一場攻堅戰和持久戰,除了熱情更考驗耐力,我們對此要保持一顆平常之心、清醒之腦,準確把握當前形勢,冷靜理性,不急不躁,順勢而為。
確立教育發展的新的起點。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教育已經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現在即將進入新的階段。其成績是有目共睹的,是不容忽視和抹殺的。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教育為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如果沒有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教育發展,就無法設想新世紀以來經濟和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教育新常態就是要以此為起點確定新的發展目標,“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為教育發展提供了條件保障,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勃興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今天我們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投入,去做過去想做卻很難做到的事情,推動中國教育邁上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這個更大的臺階。
積極應對教育發展的新挑戰。教育新常態也包括了承認現實的教育處于不完善狀態,在許多方面與教育發達國家尚有不小的距離,有些問題甚至還非常嚴重,解決起來非常棘手。中國人口眾多,發展不夠均衡,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文化傳統的慣性和價值觀念的沖突等,均使得教育的進一步發展舉步維艱。研究現實存在的問題,把握發展趨勢,就會發現通往理想教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需要我們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實實,通過加強深化改革使之趨于完善。新常態教育考驗我們的教育發展戰略。我們面對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受教育群體,中國的教育問題解決得好,根本上也是對世界教育的一種貢獻。中國的問題解決要走中國的道路,不能照抄照搬國外的經驗和模式。
(二)回歸常識,延續傳統
所謂常識是指被時間和實踐反復證明其正確性的認識成果,在一定意義和程度上反映著事物發展的規律性,是不能被隨意否定和抹殺的。違背常識可能意味著對規律的悖逆,往往會受到規律的懲罰。教育自有其發展規律性,需要給予尊重和遵循,切忌任性“瞎折騰”,甚至動輒玩“顛覆”。在教育領域中回歸常識,就是要堅持按教育自身的規律辦教育。教育的常識是樸素的,卻是有力的,已被證實是常識的就應該理直氣壯地堅持。如教育中知識的價值、教師的作用、學生的興趣等就構成了學校教育的基本常識,是不可輕易動搖的。只要做的沒有違背教育的規律,那就可以“靜待花開”,這就是教育的基本信念。
同社會其他現象相比,教育亦有其獨特的規律。雖然教育與其他社會現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其相對獨立的特質決定了必須“讓教育的回歸教育”,尤其不能簡單地以經濟的規律代替教育的規律。人才問題是百年大計,決定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它的成效顯現可能比經濟活動需要更長的時間周期,任何急功近利的知識教學的短視行為都可能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事實上,我們不僅需要“安靜地做教育”,更需要“本分地做教育”。要相信廣大的校長和教師,他們是懂教育規律的真正專家。既然把教育交給了他們,就要尊重其應有的專業自主權,讓“英雄有用武之地”,不要做太多的行政干預和越界“擊球”。通過按照教育規律“專業地辦教育”,才有可能出現一批優秀的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
教育要回歸育人的傳統。這是教育的“正路”。在這方面,教育史上教育家的智慧不容輕易抹殺。中國人在教育史上所形成的優秀教育文化傳統中有些是應該倍加珍惜的,如對于德才兼備的人才培養標準的堅守,對于知行統一的德行修養的追求,對于立己達人的社會責任的擔當等。在教育上,現代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高明。比如“以身立教”就是做教育的不二法則,舍此別無他路;注重個人修養是自我教育的精髓,“慎獨”是修養所要達至的最高境界。通過大力弘揚作為我們民族的“根”和“魂”的中華文化,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不斷汲取各種教育文明的養分,從而豐富和發展中國教育文化。
(三)凝聚共識,鞏固成果
教育研究需要凝聚共識。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教育研究取得了許多成果,但是,教育研究若不能凝聚共識,重要的理論問題就永遠都是各自表述,處于百家爭鳴的狀態。教育實踐就會陷于選擇的困惑,或立場的搖擺,影響其應有的成效。雖然說學術研究鼓勵堅持真理、個性言說,但并不排除就某些問題通過爭鳴解決分歧,形成共識。因為只有凝聚共識才能鞏固成果,有強有力的研究成果支撐,教育才能增進科學含量、提升品質。
教育改革需要鞏固成果。我國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堅持不懈地進行教育改革,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對此應該進行總結梳理,使之成為繼續前行的基礎。不要妄自菲薄,不要動不動就推倒重來。這猶如建筑,只有根基深厚、層層加高,才會終成巍峨圣殿;若只在那里建了拆、拆了建,到頭來不過原地踏步,難以有大的成就。對于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如學校的簡政放權、課程體系的重構、教師的專業發展、課堂的文化建設、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等,均需妥善對待并予以正確的評價。
理論與實踐的共識若能被及時凝聚,就會看到中國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改革的重要成果是非常豐富的,何況這些成果都是我們自己的研究和實踐的心血凝結而成,是彌足珍貴的。所凝聚的共識只有在應用中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力,才更凸顯其蘊涵的價值。理論共識積累到一定數量和程度,就可以改寫教育學的體系,從而為教育理論增加新質。實踐成果的鞏固達到一定的層次和水平,就會形成教育的優勢和長處,從而為中國特色的教育增加新質。教育理論與實踐有了足可自豪的新質,才可謂真正的新常態。
(四)抓住機遇,開拓創新
世界教育發展潮起潮涌,匯聚成波瀾壯闊的發展大勢。教育的個性化、民主化,教育的均衡發展等均是其中不可逆轉的潮流,為我們思考和解決教育問題提供了許多很好的機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教育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新的教育理論和模式等,也為我們創造了很好的機遇。
在教育發展戰略上要重視頂層設計、統籌兼顧,抓大放小。大處著眼才能整體布局,才不會迷失方向。有頂層設計、統籌兼顧,才能保障平衡和效益。抓大放小,才能有攻關重點和靈活空間。解決教育問題,政府要有所作為。對于阻礙教育改革發展的陋習,不能聽之任之。在新的方向上積極開展全新的改革探索和試點,呈現出總體設計、統籌協調、重點突破、前瞻探路、循序漸進的新常態特點。要有責任,有擔當。習近平說:“膽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敢于擔當,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步子要穩,就是方向一定要準,行駛一定要穩,尤其是不能犯顛覆性錯誤?!泵總€個人都是國家和民族的一分子,每一個教育人都肩負著一份歷史的責任,都應自覺爭取做一個有影響力的教育者。別說一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若是大家人人都盡一份力,就足可帶來一些改變了。目前來看,廣大教師的創造熱情仍需要進一步激發,使之不再于猶豫中觀望,不再于等待中虛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要解放思想、勇于創新。習慣與習慣性思維是阻礙創新的重要因素,這是需要通過解放思想來打破的。魯迅曾借狂人之口說出振聾發聵的話:“從來如此,便對么?”并且告誡我們“世上本來就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教育新常態也應致力于“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激發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創新潛能,煥發教育教學的生命活力,使學校和課堂成為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地方。全面開發并形成促進教育發展的創新支撐,形成新的動力源泉。
二、“新常態教育”的內涵
新常態教育是指處于發展新階段的、相對穩定狀態的教育。新常態教育明確了當前教育發展的方向,體現了一種基于傳統和已有成績的發展教育的自信,以及探索中國特色的教育發展新路的自覺。新常態教育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具體可解析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新常態教育是以尊重生命成長規律為前提的教育
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學即是人學,教育學的精髓體現在對于生命成長規律的尊重。新常態教育即是以此為前提的。學生作為一個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他能成長為什么,我們就幫助他成長為什么;他的成長需要什么,我們就給他提供什么幫助。我們培養的是人,是有生命力和精氣神的人,相應地就要注意保護好學生的身體,守護好學生的靈魂,使生命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生長。
新常態教育是有生命尊嚴的教育。教育要以人道的方式培養人,以道德的方法影響人。而教育一旦淪為“訓練”,即是對人的教育的異化。學生成為考試的工具和分數的奴隸,學生學得就沒了生命的尊嚴;教師只做知識的搬運工和技能的訓練者,教師教得也就沒了生命的尊嚴。所謂“讓學生抬起頭來走路”,教師“不跪著教書”,即是生命尊嚴的具體體現,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精神。尤其應該強調的是,學生才是學校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選擇,注意傾聽他們的內心聲音,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滿足他們的探究需要,做學生生命的守護人和成長的見證者。
(二)新常態教育是以滿足社會和個人多方面需要為追求的教育
教育歷來承載著太多的、沉重的來自社會和個人的需求與期望。很顯然,新常態教育也不能和社會現實脫節,而獨自走向純粹理想主義。教育理想若是走得太急太遠,社會大眾便只能望空嘆息了。所以新常態教育要“更接地氣”,正視并貼近社會發展的實際及其需要,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力度。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教育要去盡力培養。學生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才,教育要去盡力成就。社會發展靠人才來推動,沒有足夠的人才儲備,社會發展就沒有后勁。社會需要多種多樣、層次不同的人才,所以教育要有多類型、多層次的人才觀。新常態教育要善于兼顧、平衡社會和個人對于教育的各種需求。社會的需求是一種外力,學生的需求是一種內力,只有做到內外結合方可成就人才。社會上對教育的期待是真誠的,我們要待之以誠。大眾需要公平,我們要讓他們感到公平;大眾需要公正,我們要讓他們看到公正;大眾需要公開,我們要讓他們看到公開。廣大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是高的、對學校的要求是嚴的、對教師的希望是好的。我們對此要尊重、理解,并加以引導,有效地化解群眾對教育的成見和怨言,化解學生對學校和教師的誤解和對立。
在新常態教育看來,學生的成人比成才更為重要。長期應試教育下知識教育的弊端日益顯露,促使我們去反思什么樣的教育才更有價值;反思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到底怎樣的教育才算成功。
(三)新常態教育是以務實行動來逐步推動且精益求精的教育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教育不能只是務虛,而要實干;不能只會批判,不會建設。新常態教育強調認準了就干,干就把事干好。不要停留在規劃、倡導,不要空喊口號,大而化之,而應重在落到實處,付諸行動,下一番調整、改進和完善的功夫。不要一味地觀望、抱怨、哀嘆、激憤,因為這樣無助于問題的解決。要去“做”,解決一點是一點,進步一點是一點。每天都在改變、都在進步。每天都能夠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我們就會堅定繼續做下去的信心。
新常態教育要積極進取,有所作為。具體說來,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具體一些”。不能停留于理念、綱領、規劃,應該具體到實施策略?!霸偕钊胍恍薄2荒芡A粲诰褪抡撌拢^疼醫頭腳疼醫腳,應該深入到文化層面,找到問題的根源和癥結?!霸倬乱恍?。不能只有粗線條勾勒的輪廓,粗糙的胚胎,需要精細打磨,注重細節,因為細節決定品質?!霸偻晟埔恍?。雖不能求全責備,但應盡可能臻于完善。切實提高學校校長和教師的專業素質,“將教育做得更專業一些”。由粗放式管理轉變為精細化經營。把平凡的事情干得不平凡,把普通的事情做得不普通,這就是一種做事的境界。平實而不平庸,樸素而不低俗。把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當作藝術來看待,以審美的眼光提升其品質和水平。把課堂教學和學生的發展看作我們的作品,這就是新常態教育的美學追求。
(四)新常態教育是以信息技術整合課程與教學的教育
科學技術的進步為新常態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支撐。課程與教學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實現了有效的整合,必將深刻地影響著教育發展形成新常態。這是這個時代所給予我們的。信息技術帶來了教育教學的便利、帶來了觀念的變化、帶來了更高的質量和效率,更加受到學生的歡迎。當然,對教師教學的要求也更高了。正是信息技術與課程和教學的整合,體現出了時代的進步所賦予的教育新特征。雖然不宜將之視為衡量新常態教育的唯一指標,但也不能令其成為拒絕使用新技術的理由。信息技術進入教育教學領域所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所產生的影響其實不過剛剛開始。正像互聯網、手機、高鐵等技術手段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一樣,信息技術也必將引發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它的潛在力量不能低估,是教育升級換代的重要標志之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延伸我們的身體感官及功能。我們只有很好地駕馭了信息技術,才能隨心所欲、左右逢源地使用信息技術為教育教學服務,才能收到如虎添翼、錦上添花的效果。在這方面,學生永遠走在時代潮流的前面,教師稍有不慎就會被學生落在后面。而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教師就會陷入被動的窘境,甚至由此失去做“先生”的資格。信息技術領域發展迅速,教師應該加強學習,不斷更新相關知識與技術,才能更好地去整合課程與教學,與學生在新的平臺上合作創造新時代的教學藝術。
(五)新常態教育是以創新超越為發展引擎的教育
教育實踐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現有的教育理論提供給教師的教育途徑和方法手段,與實際需要總有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教師勇于做“開辟新疆域”(陶行知語)的探索者,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正如我國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所說:“從研究的角度看教育,??闯P?、常干常新。我總想,同一課書,能有上百種甚至上千種講法。我們應該研究更科學的講法,即使今天的這種講法比昨天科學,那也僅僅是向后看得出的結論。向前看呢?一定還有更科學的方法等著我們去探索和研究?!庇羞@樣的創新精神,教育教學才能不斷實現超越和進步。
創新是新常態教育的發展引擎。教育新問題層出不窮,新的挑戰隨時來臨,所以要有新辦法才能解決新問題。這就有必要解放教師的教育教學創造力,激發出全部的潛能與活力,既要“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又要“打破規矩,另立方圓”,使得教育教學能夠更多一些可能的選擇,而不是只限于“一條道走到底”。學校教育改革要善于汲取“民間智慧”,因為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主人。從歷史上來看,所謂教育家就是那些能夠在理論上或實踐上闡明了或解決了教育難題的人。他們想了前人沒有想過的問題,做了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為教育發展開辟出一條新路。這樣的成就,沒有開拓進取的精神是做不到的,沒有躬身實踐的努力是達不到的。有了創新超越作為發展的引擎,新常態教育一定可以動力十足。
(六)新常態教育是面向世界與未來的開放式教育
新常態教育是中國夢的一部分,而且是舉足輕重的那一部分。對于我國教育的發展,我們不能只和過去比,滿足于縱向所取得的巨大成績。新常態教育要具有更加廣闊的國際視野,立足于現實,著眼于未來,使我們的教育所培養的人才能夠參與國際競爭,能夠走向未來,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將中國的教育發展放到世界中來看,將一個學校的教育發展放到全國來看,或許就少了盲目和局限,就有了準確的定位和明確的方向。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教育也是世界教育的一部分。新常態教育一定是面向世界與未來的教育。
新常態教育要采取開放的姿態。不要自我封閉,不要害怕與別人比較,不要掩飾在比較中暴露出的弱點,不要排拒世界范圍內的先進教育經驗。新常態教育要有一種氣度和胸懷,更要有一種自信,包括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其實,我們的教育也并非一無是處,所以不要在教育改革中自卑自責、“潑水連嬰”。那種把凡是中國教育都說成一團漆黑,而凡是外國教育都完美無缺的做法,事實上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的結果。當然我們也不諱言中國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但是我們主張通過深化改革來積極地加以解決。中國這么大,學校這么多,學生很聰明,老師也勤奮,應該允許有教育的多樣化試驗,“在多樣化中探尋有效的方法”,使中國教育既匯入世界潮流,又樹立自己的形象。
愿教育新常態帶來教育的新氣象,新常態教育走出中國教育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