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常態教育應是尊重教育規律,叩問教育本質的教育;應是關注人的尊嚴,滿足人的需要的教育;應是一種對教育理想的腳踏實地的執著和堅守。新常態教育下南菁高中以成就師生生命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為教育追求,堅持教育的價值引領,建設促進學生精神成長的理想課堂,實踐著重構校園生活的學校美育。
【關鍵詞】新常態教育;價值引領;精神成長;校園生活
【中圖分類號】G423.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1-0037-04
【作者簡介】楊培明,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江蘇無錫,214000)校長、黨委書記,江蘇省特級教師。
南菁學校之名來自朱熹《子游祠堂記》中“南方之學,得其菁華”之句,倘以“成就人生命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的教育追求來詮釋“菁華”之意,撥云見日,去偽存真,則對“南菁”的理解便可以上升到回歸教育本質、追求教育終極價值之意。在教育生活中,一切皆為形式或方式,只有“人”才是本質,成就生命的美好和幸福是對教育本質的回歸,亦是對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超越。新常態教育,顧名思義,應是尊重教育規律,叩問教育本質的教育;應是關注人的尊嚴,滿足人的需要的教育;應是一種對教育理想的腳踏實地的執著和堅守。
教育最本質的意義就在于引領人的價值追求、提升人的價值素養和培育人實現價值的能力。今天,在功利化教育的驅使下,應試成了教育的最高追求,學生成了工具性的人。教育場域中的人處于緊張疲憊的狀態,學生面對海量的作業,麻木地應對著教育外在的給予而失去了自我;教師缺少教育的自由,也因應試的壓力而感受不到教書育人的樂趣。顧明遠先生曾發出這樣的質問:“中國教育到底怎么了,中國教育的路在何方?”這樣的問題發人深思,教育確實到了需要追問本質的時候了。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我們走的已經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出發。在忙碌中我們似乎忘記了教育為什么而存在,忽視了教育中人的存在,疏離了人才是教育的終極目的。
我理解的新常態教育應該就是關注人的教育,對人的關注、成就人的發展、滿足人的需要是全部教育生活的價值追求。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這樣描述學校:“母育學校使人想起溫和的春季,充滿形形色色的花香。國語學校代表夏季,那時我們的眼前盡是谷穗和早熟的果實。拉丁語學校相當于秋季,因為這田野和園中的果實都已收獲,藏進了我們的心靈倉庫。最后,大學可以比作冬季,那時我們把收來的果實準備各種用途,使我們日后的生活能夠得到充分的供養。”在夸美紐斯的教育理想中,學校是快樂和幸福的地方,充滿自由浪漫的氣息。這樣的學校令人向往,這樣的教育亦應是每一個教育者的不懈追求。在我看來,新常態教育下學校就應該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學生的德行養成,促進每個成員追求幸福、獲得幸福。因為,教育在本質上應該是一種價值追求的過程,應該不停地追問教育的價值和意義,追求師生的快樂和幸福,永遠走在通向生命充盈和幸福的道路上。
新常態教育最本質的內涵就是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和精神塑造,讓每一個孩子通過在學校的教育成為一個懂得真善美、有價值追求的人。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是:校園生活何以引領學生進行精神世界的豐富和品性的塑造呢?杜威認為,教育是生活的再現,生活不僅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目的。因為生活是有意義的,教育是有意義的,而發展和成長總是在意義的引導下實現的。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無時無刻不傳遞著各種意義,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其根本目的。但教育所引導的“意義”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必須從學生的現實出發,必須為學生共同理解和接受才能生成。學生需要對生活有著深刻理解,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人類的共同命運。這不僅僅是教學的價值方向,亦是全部教育生活的價值追求。我相信,當學生深刻理解了自然、社會和人生,心中充滿了對真理的敬畏和對美的追求,有著高尚的品性和情懷,盡情享受著校園生活的快樂和人生的美好的時候,是教育最接近其本質的時候。
新常態教育下南菁高中以成就師生生命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為教育追求,堅持教育的價值引領,建設促進學生精神成長的理想課堂,實踐著重構校園生活的學校美育。
以書院文化為根基的教育哲學探尋——堅持價值引領
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真正的教育應先獲得自身的本質。教育需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教育不能沒有虔敬之心,否則最多只是一種勸學的態度,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我非常欣賞雅斯貝爾斯的觀點,把辦真正的教育,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受教育的人都享受生命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作為教育追求。
“教育是一種文化過程”。文化是教育存在的標志、教育本質的反映、教育傳統的體現、教育發展的核心。南菁高中堅持“學校發展是文化引領下的價值成長”的教育主張,以文化立校,以文化興校,讓價值引領成為學校發展的不竭動力。南菁高中前身是南菁書院,書院命名取朱熹名言“南方之學,得其菁華”之意。肇始于1882年的南菁書院,在育人的價值追求上以“忠、恕、勤、儉”為校訓,在辦學理念方面注重博學、包容,強調質疑、反思和互動、辯難,不僅探討經史子集,也十分關注社會實際問題。在課程內容上,主張德識并重,涉獵廣泛,具有通識教育的特點。從教學風格看,南菁書院的教育非常自由,學生學習也體現出自主的特點,倡導學術創新。當時出現了黃體芳、王先謙、黃以周等一大批有影響的學者大家。南菁書院創始人黃體芳重視營造寬松和自主的學習氛圍,提倡研討和辯論,從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和科學精神等方面為書院定下了崇尚勤讀,提倡樸學,知行并重,關注社會的獨特文化品格。南菁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別是南菁文化所蘊含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追求是學校發展的精神財富。在對南菁文化的挖掘、傳承和創新中,我們形成這樣的共識:挖掘、傳承和借鑒南菁書院時期的教育文化遺產,將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和辦學理念精華融入現代教育發展之中,積極致力于理想課堂建設,以對美的追求進行課程開發,是南菁事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傳承學校文化,培養學生獨特的南菁氣質,是南菁管理者的使命。我們認為,教育應關注學生的成長,而不僅僅是學生的成功;關注學生的人格,而不僅僅是學生的成績;關注學生的創新,而不僅僅是學生的接受;關注學生的長遠,而不僅僅是學生的現在。人的核心競爭力,有一半以上都來自專業以外的不急之務,譬如多年閱讀累積出的大智慧,譬如長期鍛煉而來的好身體,譬如良好的家庭教養形成的好內涵,譬如出色的人際溝通表達能力,譬如深厚的人脈資源,等等。要讀英國哲學家羅素說的“沒用的書”——讀“沒用的書”,日后方能做“有用的人”。俞敏洪談到他的大學生活時,說:“不管北大給了我什么樣的影響,大學期間讀的500本書,才是真正決定我人生和未來的關鍵。”因此,我們提出新時期南菁學生的氣質要求,將南菁氣質的要素提煉為:有思想會表達,有責任敢擔當,有愛心能寬容。我們要努力營造一種氛圍,讓學生自由地思考、批判和表達;要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培育學生完善的人格,讓學生樹立責任意識,擔負起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民族國家和人類未來的責任;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潤學生的內心世界,讓他們充滿愛心,散發愛的種子,傳遞愛的力量,在人格的自我完善和奉獻社會與他人的行動中詮釋生命的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學大綱、教科書規定了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是沒有規定給予學生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這就是幸福。我們的學校應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這所學校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從這個意義上說,能促進學校的每個成員追求幸福、獲得幸福的就是一所好學校。師生在這樣的學校中過著審美的教育生活,學校有著尊重、包容、理解、激勵的文化氛圍,給人以想象、啟迪,予人以喜悅、同情,令人心曠神怡。審美的教育生活是師生在校園生活中創造、參與和享受的過程,是一種“應當如此的生活”。審美生活是真善與美的統一,總是充分洋溢著人的自由創造精神和創造力,講述著唯美的校園故事。
以學生發展為追求的教學變革——建設理想課堂
南菁高中理想課堂理念的提出,是基于歷史和時代的變遷,對南菁書院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現代課堂教學價值的多維審視,深刻把握教育本質,借鑒國內外課堂研究的最新成果,是現代教育理念和對理想教育憧憬的統一,寄托著南菁教育的夢想和追求,亦是新常態教育下南菁高中對教學育人價值的弘揚和堅守。
重新審視課堂價值,南菁認為,課堂應該是人性化、充滿愛的智慧和終極關懷的,它應該是知識世界和生命世界的邊界相融合。課堂教學貴在點燃學生求知的欲望和生命激情的火焰,為學生創設一個與知識相遇的情境,與知識進行對話,進而不斷創造出新的知識和新的文化。學生在對知識的理解和創造中尋求“自我存在”,尋找人生的真正意義和價值,讓生命品性和精神境界得到發展。
南菁以理想課堂建設為載體,將學習和選擇的權利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擁有真正的學習自由。我們堅信,人只有是自由的,才能成為自主的,生命的力量才能自由舒展,潛能和價值實現的欲望才能被煥發出來。自由學習并不貶低教師存在的價值,相反,教師作用的發揮是學生自由學習得以順利推進的條件。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問題情境的營造、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以及為學生學習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正確的引領,前提是教師的一切行為必須圍繞學生發展而不僅僅是考試,以保障學生自由而有意義的學習為目的。自由學習是學習主體在教師主導下進行自我探索、自我選擇、自我構建、自我創造,學生以自主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師生合作、生生合作,進行富有意義的學習和探索。
南菁理想課堂的提出,經歷一個不斷實踐反思的過程,走過了從模式建構到文化自覺的過程。文化自覺的理想課堂,“從重視課前預設,轉向兼顧課堂上的不斷生成;從重視教師講授,講得精彩,轉向重學生的積極參與、自主學習、高效學習,學得快樂,學得精彩;從強調學生個體競爭,轉向倡導學生合作學習”。理想課堂本質上是文化自覺的課堂,師生在理想的課堂中具有更高的價值追求,學習知識、探求規律、享受探求的樂趣,品味成功的快樂,理解合作的意義,感受生命與生命的對話,師生沉浸在課堂的愉悅和快樂中,課堂成為學生喜歡的地方,課堂中承載學生生命成長的一切價值訴求。理想課堂是師生之間生命的交融和文化的對話,是激昂生命、激發智慧、走向崇高的美妙旅程。
如何讓理想課堂成為老師們可以把握和實踐的課堂操作范式,需要進行教育理論和實踐操作的話語轉換。南菁理想課堂的基本要求是:以學定教、限時講授、合作學習、充分展示。今天,理想課堂的理念已經逐漸為廣大教師所理解,南菁的課堂生態正發生著靜悄悄的革命。
以美的追求重構現代校園生活——美育課程整合
“課程”這個術語源自古羅馬戰車競賽的“跑道”一詞,拉丁語“currere”這一“跑”的含義就是它的起源。對此進一步理解,課程應該是學生成長的“履歷”或實現教育目標的“途徑”。我們如果將人的完整性或人的幸福作為教育目標,那么課程應該是服務于這一目標的手段或方式。基于這樣的判斷,南菁在建設理想課堂的同時,提出整合資源,構建基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大美育課程體系,以美的追求重構現代校園生活。
2011年8月,南菁成為江蘇省唯一的美育教育課程基地。經過不斷地探索實踐,南菁在形成了包括文化藝術、自然科學、人文素養、潛能開發等多個領域的綜合課程體系之后,依托獨特的藝術館資源,進一步將德育活動上升到課程層面,開發完善有南菁特色的,具有實踐性、自主性、綜合性和開放性特點的德育課程體系。南菁的美育課程以提高學生欣賞美、體驗美、創造美的能力為目標,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關注學生協調發展。美育(中國傳統藝術與審美)課程把學生的體驗和實踐作為主要教育途徑,既重視學生心靈的熏陶,也重視在這個過程中進行科學技能的培養。它不僅給學生提供一種知識或經驗,更重要的是從精神層面改變學生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情趣,促進潛能發揮、協調發展,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南菁的美育理念和教育主張有著深厚歷史淵源。1880年,南菁創始人,晚清著名“清流”健將黃體芳與同道中人一并紛紛外放學政,他由福建轉山東,來到江蘇。兩年后(1882年),他在江蘇學政所在地——江陰城內建“經古書院”,次一年,書院落成,更名為“南菁書院”。今天的江蘇南菁高級中學正是“南菁書院”的蘭香后續。之所以說是“蘭香”,不僅是南菁校園中有蘭苑斗室,以供師生雅賞美育之需;更重要的是,南菁創始人黃體芳先生,字為“漱蘭”。至今,南菁高中校園的“書院碑廊”中間,仍有一汪池水,名為“漱蘭池”,以念先賢。子曰:“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這種以美喻德、花比君子的傳統,就是將人的道德修養、思想境界統一于“美”的“大美育”觀念,這也正是南菁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
課程整合與學科滲透是南菁美育課程體系建構的主要方式。圍繞學科結構進行設計的學校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以及分科教學支離和遮蔽了教育的本質,破壞了教育的完整性,不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造的欲望得不到應有的激發,逐漸喪失了生命的活力和求知的動力。南菁高中美育的長效機制是將美育與普通高中各學科進行整合,變革整個課程體系,創立綜合性課程文化,以提高學校的育人品質。首先,在美育實施途徑上,確保開齊開足藝術課程,并突出藝術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的有機融合,擴大學校藝術教育活動的受益面,面向全體學生。其次,課程整合強調超越課堂教學邁向更加全面的綜合教育課程改革的新模式,更加強調全人發展的課程價值取向、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課程文化觀。再次,要充分挖掘學科中蘊含的美的元素,在學科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學科中包含著豐富的美學因素,如數學學科從簡單性、對稱性、相似性、和諧性(或統一性)與奇異性等五個方面,展現數學美的魅力;政史地語文等學科在傳授藝術特性與文道的同時,將人文指向愛的頂點,讓學生明確文化里揭示的道理,明了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
新常態教育的常態應該是對教育本質的堅守,是去功利化的教育。《道德經》云:“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真正的教育應該有天一樣包容萬物自由生長的胸懷,每個學生都能像禾苗沐浴在陽光雨露中一樣,按照生命的規律自由生長。教育尊重每個學生的存在,讓學生獲得人性的張揚,學生的進步不是外在的強迫,而是源于其內在力量的充分生長,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各有各的精彩。因為,教育魅力和價值的倫理起點在于人存在的未確定性、不完善性,以及因此而衍生出的人的“成長性”“可能性”和“超越性”,教育應努力向著揚棄自然生命、個體生命,朝向實現文化生命、價值生命塑造的方向前進,而教育的偉大就在于她賦予生命無限的可能性,在心靈與心靈的對話中完成靈魂的再生,成就生命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