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開發的前提條件是課程資源的挖掘、利用和優化配置,同時這也是關系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層次、質量和效果等的根本性問題。根據學生發展需要,無錫市藕塘中心小學挖掘了區域智力資源、文化資源、政府資源等,并對其進行了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以此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成全學生成長。
【關鍵詞】課程開發;智力資源;文化資源;政府資源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7-0015-02
【作者簡介】謝明亞,江蘇省無錫市藕塘中心小學(江蘇無錫,214153),一級教師。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對課程資源的挖掘、選擇、利用和優化整合是關鍵,它決定著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層次、質量和效果。2007年,我校基于“讓學生享受更優質的課程”理念,立項開發了“少年書畫院”課程,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我們對區域智力資源、文化資源、政府資源等進行了有效的開發和整合,提高了課程品質,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一、整合智力資源,制定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的確定是校本課程開發中的首要環節,它關系到校本課程的定位、規范和評價。然而,在我校“少年書畫院”課程開發的起步階段,教師的課程意識淡薄,對校本課程的含義一知半解,對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也不到位,課程開發能力更是欠缺,所以,最初課程目標是模糊的,這導致了課程實施還是沿用類似興趣小組的方式,這種換湯不換藥的做法僅僅是為了特色而特色,沒有真正地去考慮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課程開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盲目性和隨意性的現象。為確保“少年書畫院”課程建設的方向正確,確保課程目標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并與學校辦學目標、學生培養目標相匹配,在制訂“少年書畫院”校本課程目標時,我們注重三類智力資源的開發整合。一是文本智力,即認真研讀《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領會其基本理念、價值指向和實際要義,并通過“替代、拆解、組合”等方法,形成校本課程目標;二是師資智力,即通過校本研修、專題研討、科研沙龍等機制,凝聚教師的集體智慧,使每個教師成為課程目標制定的參與者和智慧的貢獻者;三是專家智力,我校相繼聘請了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趙中建教授、胡惠閔教授等來校做長期的課程指導,幫助教師盡快增強課程意識,提升課程能力。三大智力資源特別是專家們的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讓“少年書畫院”課程形成了“以生為本,使學生成為具有審美情趣、敏捷思維和能夠自如交往的人;使‘少年書畫院’成為學生個性化持續發展的樂園、教師完善自我的家園,促進全體師生共同成長”為基本宗旨的校本課程目標,為課程內容的選擇、實施、評價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操作方向。
二、整合文化資源,構建課程內容
地域文化是校本課程開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在校本課程內容的建構中如何有效地整合地域文化資源,發揮地區文化資源的優勢和特點,對于增進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知尤其重要。“少年書畫院”課程開發的最初想法源于無錫畫家徐悲鴻先生,他杰出的藝術成就和愛國精神值得我們每個無錫人敬佩,而對中國傳統書畫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經調查,我們發現學生對中國書畫有著極大的興趣,家長也大力支持孩子學習中國書畫,因此,學校決定將“少年書畫院”課程的內容定位為水墨花鳥、人物和中國書法藝術,并以此引導學生進行課程探究活動。然而,漸漸地,我們發現這些課程內容與形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了,課程資源的單一性使學生逐漸失去了興趣。為挖掘更多的課程資源,進一步豐富課程內容,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我們發動全體師生深入民間搜集素材,將無錫及周邊城市的民間藝術形式納入課程,如:無錫的泥人藝術、剪紙藝術、宜興的陶藝文化、江南水鄉的古建筑藝術、民間的草編藝術等。我們還邀請民間藝術家走進學校和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同時,我們還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去感受無錫豐富的地方文化的魅力,如參觀中國泥人博物館,感受我們無錫的特色——泥人文化,探訪泥塑老藝人,學習泥人制作手藝,加強學生對無錫民間傳統藝術的了解和熱愛;組織學生到宜興實地參觀紫砂壺的制作技巧,親身體驗紫砂壺的制作,真切體會紫砂壺“獨一無二”的美感;參觀民間剪紙大師的工作室,聽大師講剪紙里的民間故事和美好寓意;積極參加無錫碑刻陳列館的志愿者活動,感受不同風格的書法鐫刻藝術;不定期前往無錫博物館參加各種書畫展示活動;組織學生走進惠山古鎮,用速寫和攝影的方式收集美術創作的素材,充分感受由亭臺樓閣和小橋流水構建而成的獨特的江南水鄉的建筑風格。地域文化資源的不斷挖掘和引進,讓我們的校本課程變得更加豐富,讓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這不僅體現了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生成性與靈活性,而且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審美需求,也為學生的美術創作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保證了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可持續發展。
三、借力政府資源,推進課程實施
課程開發與實施是一個長期的、耗時耗力的過程。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不只是學校的單邊行為,而應是一個由多方參與的系統工程。“少年書畫院”課程開發實施過程中所涉及的時間、場所和資金等問題,都需要得到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社區的支持。爭取和獲得他們的支持,校本課程開發才能順利進行,才能進一步推進課程的實施。
課程開發之初,學校涌現了大量需要進一步提升能力的學生,此時學校面臨的困難是沒有足夠的場地來滿足他們在學習上的需求和愿望,教育經費的不足直接制約著校本課程的深入開發,于是申請政府教育經費的支持便成了我們唯一的選擇。最后,我們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政府為學校專項撥款,建立了藝術樓用于學生校本課程的探究與體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消耗的書畫用材,政府也給予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持,保障了校本課程能夠深入推進與實施。
為了展示我校“少年書畫院”課程的成效,同時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書畫的興趣,學校鼓勵學生帶著作品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借用社區資源去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為此學校策劃了多個活動,如每年一次的“少年書畫院”迎新作品展、學生作品拍賣會等活動,學校希望學生能在這樣的平臺中得到鍛煉、得到提高、得到全社會的支持。
此外,與各兄弟學校加強交流、共同提高也是“少年書畫院”課程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學校積極申請舉辦無錫市“徐悲鴻杯”少兒書畫大賽,申請與水墨畫特色學校組成聯盟會,并相互介紹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經驗,此舉得到了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也有效促進了全市書畫課程的多元發展,增進了學校之間的凝聚力。
總之,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完善的過程,探索和發掘長期的、開放式的校本課程資源必將成為“少年書畫院”課程今后努力的方向,相信我們將會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道路上越走越扎實,越走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