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檔案】
蔣明玉,現任教于江蘇省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高級教師,鎮江市數學學科帶頭人,鎮江市優秀教育工作者,鎮江市特級教師后備人才。倡導“數學課要有‘數學味’”的教學主張,初步形成了“嚴謹、開放、扎實”的教學風格。曾獲江蘇省第十屆“藍天杯”小學數學會課一等獎,課題“小學數學思維訓練課的教學研究”獲2013年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在《江蘇教育》《小學數學教師》《教學月刊》等報刊發表教研文章一百五十多篇,其中4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小學數學教與學》全文轉載。
“當一名學者型教師”是我的人生目標。為此,二十年來,我一直堅守在小學數學教育這塊神圣的園地,默默地耕耘著。
勤奮立志,慕學者之氣
我對寫作情有獨鐘。在江蘇省丹陽師范學校(現名為“鎮江高專丹陽師范學院”)三年級實習期間,我就寫了一篇實習心得——《想象與轉化》,后來這篇文章得以在《小學數學教師》雜志上發表。1994年8月,我從丹陽師范學校畢業,分配到丹陽市訪仙中心小學工作。值得慶幸的是,我遇到了兩位善于管理、重視教科研的“學者型”校長——張鎖榮和王文忠,后來他們相繼被評為江蘇省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擅長寫作的王文忠副校長對我的影響很大,我經常看到王校長有文章在各類報刊發表,很是羨慕。于是,一有時間我便纏著王校長,和他交流溝通,分享他的寫作經驗。
剛工作的那幾年,我的“豆腐塊”教研文章經常在《關心下一代周報》《家教周刊》《丹陽日報》等報刊發表。我的解題輔導類文章也多次在《小學生學習周報》《少年之友報》《讀寫算》等學生報刊發表。
在王校長的指導下,我開始關注數學課堂教學的相關問題,我寫的文章也逐漸從解題輔導類轉到了教學研究類。我開始努力地學習、嘗試、反思、提升,不管是工作日的晚上還是休息日,學校閱覽室里經常有我的身影。我自覺開展案例研究,研究水平不斷提高。我和王校長陸續在一些省級報刊上合作發表了三十多篇教科研文章,并逐步養成了多讀、多思、多寫的習慣。2002年4月,我有幸參加了南京曉莊學院主辦的省級骨干教師培訓活動,通過這次培訓,我的教育觀念、課程意識、科研意識得到了明顯的增強。
因工作需要,2002年,我被選聘到丹陽市實驗小學;2004年,我又被選聘到新辦的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2007年,我參加了首屆鎮江市級骨干教師提高班培訓活動,后來被評為第四屆鎮江市小學數學學科帶頭人,成為當時相當年輕的鎮江市學科帶頭人。2012~2014年,我連續參加了三屆由江蘇省教育廳組織、江蘇大學舉辦的“省市合作特級教師后備高級研修班”培訓活動;2014年10月,我又參加了“國培計劃(2014)”小學數學工作坊培訓活動。
愛崗敬業是我多年來形成的價值觀。二十年來,我一直任教兩個畢業班,還帶有一個數學社團,在全市歷屆小學畢業質量調研中,我校六年級的數學教學質量總是名列前茅。二十年如一日,不管在學校的哪個崗位上,我總是努力做到嚴于律己、精于施教,用自己良好的教育行為影響學生、影響教師。因為對教育工作的無限熱愛,我樂此不疲,我的團結協作和奉獻精神得到了大家的贊許。
刻苦勵志,育學者之風
真正的“學者型”教師,往往都離不開教科研的刻苦砥礪。我默默地要求自己,并給自己的發展找到了一個拐棍——在教科研中培育自己的學者之風。隨著教科研成為我的工作常態,我的學者之路越走越寬。我成功申報了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2011年度第九期立項課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三種思維’的策略研究”,2013年6月通過了中期評估并獲得了優秀等第,2014年9月舉行了結題匯報活動。經過幾年的刻苦研究,我發現,在特定的情境中,數學思維中的三種基本思維形式——抽象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它們有時相對獨立,有時又相互交叉,教師應想方設法為學生提供能有效訓練這三種思維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將這三種思維融會貫通,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數學能力。
為此,我開發了比較典型的成功課例:《數形結合找規律》發表于《教學月刊》;《讓學生充分經歷“猜想與驗證”的過程》發表于《小學數學教師》;《lt;旋轉與想象gt;教學實錄》發表于《小學教學》;《開動思維的快車》發表于《小學教學》。
更令人欣慰的是,我的數學教學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并多次在丹陽市、鎮江市的教研活動中執教各類研討課,得到了各級教研部門、專家的一致好評。2008年5月,我榮獲鎮江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評優課一等獎;2008年10月,在江蘇省“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有效應用”評課活動中獲得二等獎;2014年10月,獲得江蘇省第十屆“藍天杯”小學數學會課一等獎。
聽過我的課后,一些專家認為我突出了數學課的“數學味”。隨著研究的深入,我進一步明晰了“數學課要有‘數學味’”的內涵:“數學課要有‘數學味’”,就是要重視科學思維方法的滲透與訓練,使學生從中受到恰當的思維訓練;就是要充分暴露、展現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就是要鼓勵抽象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三種思維形式并存;就是要重視學生歸納性猜想、類比性猜想、探索性猜想、仿照性猜想的培養;就是要積極實施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2014年11月11日,由江蘇省中小學教研室組織的教學新時空《名師課堂》欄目,網絡直播了我執教的蘇教版六上《認識倒數》,這次活動的研討主題是“本質,數學教學的追求”,網友們紛紛反映我這節課樸實、扎實、實用。
圍繞“數學味”,我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相繼見諸各種教育刊物:《抓住三種思維類型 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發表于《湖北教育》;《重視合情推理,發展學生思維》發表于《湖北教育》;《讓學生成為數學思維的主體》發表于《小學教學研究》;《培養小學生數學猜想能力的思考與實踐》發表于《遼寧教育》;《lt;有趣的搭配gt;教學實錄與評析》發表于《小學數學教師》。
近年來,我在學校成立了“數學小課題研究所”社團。通過開展社團活動,引導學生撰寫數學小試驗、小調查,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作用。近六年來,有六十多篇學生小論文在《小學生數學報》等學生報刊上發表,我也撰寫了這方面的專題體會文章:《開展“數學小課題研究”活動的思考與實踐》發表于《小學數學教師》;《數學社團活動的選題方法》發表于《教育研究與評論》。
篤學明志,集學者之長
從華應龍老師的“融錯教育”中,我學到了教師教學機智的把握;在與特級教師周衛東的多次交流中,我悟到了“數學味的真諦”;從南京大學哲學系鄭毓信教授的報告中,我學到了“數學教師的三項基本功”……從一個個優秀教師、教育專家的成長軌跡中,我悟出了“學者型”教師成長的奧秘——篤學明志,方能有所進步。
長期以來,我努力從學生的視角研讀教材,挖掘知識背后的數學思想、教育元素等,以期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教學之余,我抓緊一切時間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并常常追問:“什么是數學?教怎樣的數學?怎樣教數學?”不斷追求數學教學向數學教育的理性轉變,以使我的教學更符合兒童特性和教育規律。為此,我今年成功申報了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小學教材中數學思想方法的分布及教學策略研究”,并被確定為重點自籌課題。
在辦公室,在學校圖書館,在家里,我時時學習、處處學習,禁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自費訂閱了《江蘇教育》《小學數學教師》《小學教學》《教學月刊》等雜志。家里的書刊資料越來越多,已有的大書房已經不夠用了,如今整個家都是我的“書房”。
慢慢地,我周圍聚集了一個志同道合的“數學圈”,大家積極開展課題研究活動、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經我指導的青年教師中涌現出了大批優秀教育工作者,其中有6名鎮江市學科帶頭人和鎮江市骨干教師,6人獲鎮江市評課一等獎,3人獲江蘇省數學評課一、二等獎。近年來,我主編了小學高年級“趣味數學”校本教材,自己帶頭上嘗試課、研討課,并多次應邀到省內外講學,在本市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我具體負責江蘇省教育規劃辦重點立項課題“九年一貫制學校課程整合與校本化實施”的研究工作,獲得了鎮江市首屆精品課題。在2013年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比中,我的研究課題“小學數學思維訓練課教學研究”獲得了二等獎。在江蘇省“杏壇杯”素質教育征文評比中多次獲一等獎。
二十年來,我都在努力做一個有大愛的教師,一個有思想的教師,一個有精神的教師。地平線在前方,我一直在路上。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