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80%以上的時間是在課堂中度過的,如果課堂不改變,學校的教育就不可能真正改變。北京十一學校堅持課堂教學改革的價值觀,在《學校行動綱要》里明確提出了調整教學關系的要求,其中包括:不要把學生框定在教師的知識領域里,教師的角色更多地應該是啟蒙;需要將教師的診斷功能凸現出來;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不是教師展示自我的舞臺;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等方面。
【關鍵詞】每一位學生;課堂轉型;教師角色;課程資源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7-0019-03
【作者簡介】李希貴,北京十一學校(北京,100039)校長,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一、不要把孩子框定在你的知識領域里,因為他們生于另一個時代
時間長了,我們就特別容易好為人師,甚至是自以為是。我們覺得自己最了解學生,甚至我們周邊的親朋好友對此也深信不疑。其實,許多時候我們錯了,我們根本不了解孩子們。在今天的校園里,我們真的知道學生在學什么嗎?他們應該學什么?特別重要的是,我們知道他們在怎樣地學習嗎?
在一次教學沙龍上,我們學校一位非常資深的教師,特別得意地介紹說,班上的一個學生可會填詞了,我給他出一個題目,他晚上就填了三首詞,水平很高,現在正在全班推廣。我說,網上現在有一個填詞創(chuàng)作軟件,能自動完成格律、音韻采集分析和智能提示,所以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創(chuàng)作大量作品。他說,是嗎?你看,他在全班要推廣,學生都不告訴他。誰是老師、誰是學生?在許多時候,師生的邊界開始變得越來越不清晰,這個不清晰也包括課堂的邊界,如果我們僅僅盯著課堂上的45分鐘,已經沒有辦法去掌握和了解學生全部的學習。
我們學校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學生,她現在在讀高二,這個學生的語文課,教師已經沒有辦法教了,她讀的書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教師。每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的時候,就不敢再看她了。一旦看她,她就要回答,一旦讓她開了頭,那么這堂課剩下的所有時間就都屬于她了,而且她講的全班同學都鼓掌,都愿意聽。對于這樣的學生,應該怎樣給她設計語文學習的路徑呢?在十一學校,她的課堂、她的閱讀、她的寫作都是獨特的,都是屬于她一個人的,還在教室和走廊里給她搞了一個專屬于她的評論專欄,定期更換。有一次,一位媒體的負責人去考察學校的時候,走到這個地方看了這個學生的評論,他問我,我們能不能現在就錄用她作為我們的員工?我說,對不起,你得和她本人商量,她有自己的思想,并且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
同伴的力量也很大,在一次“高一學生主要通過什么方式學習”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排在第一位的是和同學學習,占43.5%。在“課堂活動設計”的調查問卷中,把聽教師講課作為學習方式的人數已經排到了第三位。教英語的王老師把他的課堂分成了三個區(qū)域:自主學習區(qū)、小組合作學習區(qū)和輔導區(qū)。在自主學習區(qū),首席老師是平板電腦,排在第二的老師是同伴,王老師排在第三。在小組合作學習區(qū),排在第一位的老師是同伴,排在第二位的是平板電腦,王老師仍排在第三位。在輔導區(qū),王老師才被排在第一位。
過去在上海的黃埔江畔有一個煙囪,被廢棄了,但是上海人很聰明,他們沒有花重金把它砸掉,而是把它改建成世博園氣象信號塔,做成了一根碩大的溫度計,將氣象功能與景觀功能融為一體,讓周邊的市民不用看手機就知道現在的溫度情況。這個煙囪的功能在改變,當不需要冒煙的時候,它可以顯示一下溫度。這讓我想到了我們的教師,當我們不需要教給學生知識、當大量知識可以在網上學習、可以同伴間互相學習的時候,我們教師的角色、我們教師的新定位在哪里?我們今天為什么會有慕課(MOOC),十一學校為什么要讓學生在網上自主選課?就是孩子們到他們40歲的時候,他們的生活方式已經不一樣了,所以僅僅把我們知道的教給學生是遠遠不夠的,教師的角色更多地應該是啟蒙,我們必須去發(fā)現學生本來有什么,必須把他們藏得很深的潛能挖掘出來,并讓它爆發(fā)。
二、教師的診斷功能凸現出來
過去傳統(tǒng)的教育是把學生放在一個集體里來教育,今天我們更多地把學生作為一個個體來教育,以前我們的學校似乎只有“手術室”,沒有“B超”和“磁共振”,我們抓過一個學生來就“動手術”、就教育。但是,他這個“病”不是在那個位置。同樣是因材施教,過去我們怎么去因材施教呢?我們基本上是以學科知識掌握的程度,或者學科能力培養(yǎng)的程度來因材施教。教師覺得學生數學的三角函數這部分有點兒問題,他就盯著三角函數。這樣的因材施教是以學科知識為對象,沒有以人為本,沒有把學生當作一個成長的生命體,更沒有看到學生的學習鏈和學習路徑。所以,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特別是互聯網的時代,當學習的通道不再僅僅靠教師,學習的路徑隨之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當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變得不一樣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因材施教就不再是看他知識掌握的程度,而更重要的是要發(fā)現學生不一樣的學習路徑,還有他在哪一個學習鏈條的環(huán)節(jié)上需要我們去特別地關注、特別地做優(yōu)化。
我非常贊同一個觀點:要知道每一個學生真正的情況,最好的策略是暴露,而最核心的是發(fā)現差異。在一次數學老師教學經驗分享會上,教初一的胡老師在最后展示了這樣一張PPT:“我可愛的打印機,感謝你。”什么意思呢?因為學校為每一個學科教室配有一臺打印機,每當遇到學生一些典型的作業(yè)或者錯誤很多的卷子,或者說值得同學們討論的內容的時候,胡老師就馬上現場掃描打印。哪一個學生存在什么問題的時候,也馬上打出一張適合他的作業(yè)。他們年級一共550位學生,在寒假前學生拿到了550份假期作業(yè),每一個學生的作業(yè)內容都不一樣。開家長會,告訴給家長的方案也是一個學生一套方案、一個學生一種分析,這樣就實現了教育的個別化。
我們學校的史老師創(chuàng)辦了一個“門診”,要他接診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學生必須用他開發(fā)的診斷工具先進行自我診斷。因為想找他診斷的學生很多,所以史老師的“門診”必須預約,而且他還限號。他會幫助學生一對一診斷,發(fā)現其某方面的問題與不足,最終給出不同的處方。如果屬于“疑難雜癥”,一個人診斷不了,史老師就會聘請本年級的老師一起會診。其實會診的過程就是他們學科教研活動的過程,因為他是教研部長。有關學生診斷的一些記錄,他會放到每一個學生的檔案里。這樣一個一個學生的經驗進行提取之后,經過分析,能不能建模呢?能不能把一個個學生變成一類類學生呢?我們的另一位青年教師,他在教學活動中就設置了由個到類的環(huán)節(jié),他把一個一個學生的特征進行歸納,然后形成一類一類的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示教,在課后再對一個一個學生的特征進行落實。這樣從個到類,再分類到個,循環(huán)往返,就是歸納、分析、汲取,最后建模的過程。我們希望這樣一種類的總結,實現的是個性化教育的目標,這樣的工作量極其大。
三、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不是教師展示自我的舞臺
在十一學校,“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不是教師展示自我的舞臺”這一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高二年級有一個叫“語文學習自主社”的組織,這些學生就不上語文課了,也不參加平常的語文考試。在語文學習的時間,他們就自己閱讀、自己討論,他們也有協議,而且這個協議還必須要有家長的簽字。開始的時候,教師還是比較擔心,但是一次又一次的考試成績讓他們發(fā)現:這些學生雖然沒有上語文課,沒有跟隨教師學習基礎知識,但是他們的成績也不差,而且他們儲備下來的那些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有一天還會爆發(fā)。我們在中小學開展的“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也是基于這樣一種思考。開始推行的時候比較簡單,就是閱讀。方法特別容易操作:欣賞:找到你最喜歡的文章,問一問你自己,為什么會喜歡這些文章;分享:同伴間介紹自己所喜歡的文章以及你喜歡的理由;誦讀:將自己喜歡的文段反復大聲朗讀,對特別喜歡的部分能夠背誦;比較:盡管每一單元所選的文章屬于同一個主題,但通過比較,可以找出文章之間更多的不同;模仿:如果有興趣,可以模仿其中的文章練筆。所以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課堂上,教師不是一篇篇地去教課文,而是把它放在一個單元的框架下,讓學生讀了大量或相同,或相反類型的不同的文章,讓學生去比較。有些時候教師不需要講,只要把這些文章放在一起給學生,學生看完了就明白了。其實以上這些都是最基本、最簡單的辦法,但越是簡單就越具有普遍意義。當然后來在一線的課堂里,很多優(yōu)秀教師又探討出了大量的更加科學、更加符合語文規(guī)律的方法。
四、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
教師怎樣讓學生知道我們是什么,這是課程資源最重要的一部分。2013年美國評出的全國年度教師杰夫·夏邦諾,他的一句話可以給我們啟發(fā)。他說:“教學,不僅在于我們做了什么,還在于我們是什么。”當我們的教師不在辦公室里,而是天天待在學科教室里、天天跟學生在一起的時候,教師的言傳身教就不是一句空洞的話了。學生天天在模仿你,甚至對你的穿衣打扮都品頭論足。所以,以身示范,教師的全人教育,就是我們重要的責任。
在初一一個學段結束之后,初中學部進行了一個診斷,診斷學生最喜歡的學科教室是哪一間?在初一常規(guī)區(qū)的學生,他們排在前三位的教室讓數學老師很驚訝,不是數學、不是語文、不是外語,而是生物教室、地理教室、歷史教室。后來他們又針對初中高中直升區(qū)的學生,對初一的同樣一間教室進行調查,老師們非常緊張,但結果出來之后很欣慰,排在前三位的是數學、語文、英語,數學老師在欣慰之余又進行了一個跟蹤調查,問學生為什么喜歡這間教室。調查結果是:數學重要、喜歡數學老師、數學作業(yè)少、數學老師不“強迫”我們。于是,老師們有了一些體會,他們說讓學生喜歡自己的學科教室,絕不是把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就夠了,關鍵是師生關系。后來,老師們自己總結了這樣幾條:常與學生溝通交流、留出時間跟學生討論提問、耐心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等等。
還有一種策略叫作對話式。現在沒有辦法不對話了,為什么?當十一學校沒有了行政班之后,就沒有了行政力量。過去我們找學生談話,如果這個學生有問題,一般來說,我們15分鐘就搞定了,他馬上就會承認錯誤。但今天不行了,今天作為教師必須說出道理來,必須從內心要給他解決,如果不是這樣,就沒有辦法說服他。因為你不能夠用行政力量去壓迫他,你需要教育的智慧、需要教育的情懷、需要教育的藝術。在這樣一種條件下,我們如果不去溝通、不去對話,就想馬上說服他,讓他們接受我們早就在內心定制好的那個道理,今天已經行不通了。
我們的一位教師做了二十多年的班主任,改革之后,他成了教育顧問,在一個年級里負責關注問題學生。有一次,常規(guī)管理項目組的老師跟一個學生鬧翻了,這個學生在自修教室里連續(xù)三次說話影響別人,都被這個負責常規(guī)管理的老師發(fā)現了,老師當著所有學生的面訓斥了這個違反紀律的學生,學生嫌這個老師不給他留面子,二人起了沖突。沖突之后,常規(guī)管理項目組的老師就把這個學生交給了教育顧問。教育顧問把這個學生請到談話室,一開始想讓這個學生向老師道歉,結果整整談了兩個半小時沒有談通。他正好碰到我,我問他過去當班主任時有沒有發(fā)生過類似的事。他說,沒有一個學生超過15分鐘,全搞定。我說,你認為這是真的嗎?他說,現在看來那是不真實的,人家給我們面子了,認為我們是班主任,佯裝服氣了。其實,他犯的錯誤,第二天還在犯,第三天還在犯。最終這位教育顧問跟常規(guī)管理老師和年級的負責老師溝通之后,確定了另一種策略。在第二次學生約見的時候,他首先向這個學生道歉,他說,我不該在第一次沒有完全弄清事情原委的時候,說服你向老師道歉。結果,他向學生道歉的時候,這個學生也不好意思了,也向他道歉。但是問題沒有解決,這一次又過去了兩個多小時。后來我知道這件事一直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才解決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教師也改變了,幾位教師形成合力,最后這個學生才徹底改變了。走班選課所產生的這樣一種對話的方式,事實上帶來的教育效益是很高的,但是在管理上需要教師傾入更多的智慧。當我們面對不同學生不同的成長經歷時,教師的責任更多的是去發(fā)現和啟蒙,當我們這樣來看教育的時候,其實我們教師更多的是多一份包容,我們更多的是提供一種空間,我們更多的是給學生提供一種幫助。而且,我們一定要有一種心態(tài),就是千萬不要一味去杜絕什么東西,一定要允許學生、孩子留一點他自己犯錯誤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