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小學中年段是一個轉折點,這一階段是學生從“學習如何閱讀”過渡到“通過閱讀去學習”的關鍵階段。基于內隱學習理論,教師可以探索提升兒童課外閱讀質量的新途徑與新策略。通過讓課外閱讀走向“可視化”的方式,保障時間,開放內容,啟發思維,努力建構兒童閱讀新生態。
【關鍵詞】內隱學習;課外閱讀;可視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7-0025-03
【作者簡介】鐘桂芳,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河小學(江蘇常州,213161),高級教師,常州市語文學科帶頭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管是學校、家庭還是社區,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大家都認識到了閱讀對于一個人精神發育的重要意義。閱讀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這與認知心理學中的內隱學習理論不謀而合:閱讀者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某種知識,形成某種能力,而這種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某種測試表現出來,但在意識層面卻無法覺知。
“內隱學習”一詞,最早于1965年提出。它是在不斷地重復中無意識獲得刺激環境中的復雜知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體并沒有意識到影響他們行為的規則是什么,但卻學會了這種規則。
烏申斯基認為:“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要想讓內隱學習在學生課外閱讀中發揮積極作用,必須科學地調整任務變量間不顯著的協變關系,并努力讓課外閱讀走向“可視化”。
一、時間量化,閱讀形態回歸“自組織”
兒童閱讀專家艾登·錢伯斯曾經這樣說:“實際上,要評判一所學校的質量,可以看它是否重視提供閱讀時間,而且還要看它在此問題上是否有決心和力度,確保閱讀時間不被其他的事情所干擾。”
我們很容易將閱讀時間理解為專門用來搞一些閱讀活動活躍校園文化的時間,或者學生自己掌握的課余或課外閱讀時間,這都是嚴重的誤解。作為閱讀環境基本因素的時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這些閱讀時間:
1.閱讀成為常規課程。
在實踐中,一些開展閱讀活動的學校能做到每周有一節閱讀課,這很好,但還不夠好。很好,是因為閱讀能成為一門單獨的課程寫入課表,這意味著閱讀可以“合法”地占用一些教學資源,比如每周一次在圖書館或閱覽室上課。還不夠好,是因為真正有效的閱讀應該是每天都進行的。從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擠出時間來閱讀,這是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的。
2.固定默讀時間。
剛有一點閱讀能力卻還沒有養成閱讀習慣的學生,非常需要固定持續默讀的時間,每天最少10~20分鐘。我校規定,每天早上7:40~8:00,是雷打不動的個人閱讀時間。我們認為持續默讀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習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3.睡前享受書香。
睡前閱讀的時光,在許多人眼中充滿溫情的色彩。一個孩子,當他坐到床邊,就期待打開書本的美好體驗,那么,他的閱讀習慣正在慢慢養成。為了促成這樣終身受益的習慣,我校設計了專門記錄睡前閱讀情況的《七彩橋》記錄本,每天十來個字,閱讀了什么書,多長時間,班級內一周一評。一學期下來,學生個性閱讀的軌跡清晰可見。
4.假期閱讀計劃。
假期是學生酣暢淋漓地進行閱讀的黃金時間。有經驗的教師常常會發現,那些在寒暑假持續閱讀的學生,在開學初常常會顯得與眾不同,仿佛從“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所以,我校開啟了“白天鵝”假期閱讀計劃,通過適當來自于教師或家長的監督,引導學生在假期中多讀書、讀好書,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天長日久,習慣成自然,以至于某一天沒有進行課外閱讀,沒有獲取到新的信息,學生反倒覺得那一天“好像過得不完整”。當然我們也要注意不要讓功利心作怪,不要強迫學生閱讀、守著學生閱讀,不要強迫學生思考書中故事的意義,應讓學生自由地享受閱讀的樂趣。
二、內容開放,閱讀菜單趨向“個性化”
作家郝明義這樣說:“對一個讀者來說,最昂貴的成本是他的時間。所以要小心那些讓你付出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時間的書。”
1.個性書單。
對每一個兒童而言,都有一條獨一無二的閱讀路徑,一張生命成長的閱讀圖譜。在特定的發展階段中,教師需要引領學生走向不同的圖書。在特殊的時期,一定有一本最適合他閱讀的書。每學期初,我們在充分考慮個體成長的特殊性和序列性的基礎之上,用指導制定個性化書單的方式幫助學生構建一個較為理想的閱讀地圖,從而更有效地解決不同水平與興趣的學生讀什么和怎么讀的問題。
2.成長書架。
如今學生家里的藏書越來越豐富。開學初,我們建議每位學生從家里帶3~5本自己看過的好書,放到教室里和同學們共讀。這樣,一個班級就有200多本圖書,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小型成長書架了。為了讓學生接觸到別樣的閱讀體驗,我們學校還開展了“圖書漂流”活動。為每個班級購買共讀書,一個班級讀過了,開展了班級讀書會,就把它們漂流給同年級的其他班級,讓書香飄逸于整個校園。
3.男孩書櫥。
我們一直在強調學生的閱讀量,但很少關注男孩與女孩之間閱讀的差異。那些優美、抒情、童真的作品往往容易獲得教師的青睞,學生閱讀整體的風格呈現一種柔美化的傾向。從閱讀內容的角度審視,我們發現推薦的適合男孩閱讀的作品確實偏少了一些。作家楊鵬認為:“對以科幻、偵探、冒險為代表的比較陽剛的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長期以來一直很弱。”
我校讀書節,每年都有一個經典活動——男孩好書推薦大賽。遵循“全員參與”的傳統,要求每一個男子漢參加。各班先進行海選,一個個登上班級講臺,向同學推薦自己心目中的好書。在班級海選的基礎上,各班推出“種子”選手參加全校比賽。在每一次的活動中,野外生存系列、汽車系列、武器系列、神奇校車系列、百科知識系列等圖書最受男孩青睞。這樣的活動,掀起了男孩閱讀的熱潮,提升了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勇氣度和團隊力。
4.種子書房。
臺灣作家管家琪這樣說:“我們現在推廣閱讀,不能像拼業績一樣的只追求‘量’,更要注意‘質’。好書是值得一看再看的,每重新看一次往往都會有新的體會和收獲,可是如果看了一卡車并不值得看的書,那其實也不會有什么幫助。”小學階段是基礎教育階段,這一時期的閱讀也是一種“種子”閱讀。歷史的種子、地理的種子、生物的種子、小古文的種子、科學的種子……這些種子會通過閱讀,在兒童的心里慢慢發芽和長大,只要學生知道有這些種子的存在,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自然會再去接觸和閱讀相應的文本,走進更加廣闊的閱讀世界。
三、啟動效應,閱讀思維呈現“可視化”
“啟動效應”是指在內隱記憶中,由于近期與某一刺激的接觸而使對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從而使相關記憶便于喚醒、再認與延伸,達到外顯的狀態。
1.制作閱讀地圖。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進入了這樣一個時代:單一的文字容易讓人厭倦,需要圖片不斷刺激我們的眼球,觸動我們的神經。根據這一特點,我在教室張貼了一張世界地圖,結合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將書名貼到其對應的國家上。比如,《了不起的狐貍爸爸》貼在了英國,《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貼在了德國,《小王子》貼在了法國,《長襪子皮皮》貼在了瑞典,《假話國歷險記》貼在了意大利。這樣,學生在談及該作品時,自然就想到它身后的國家,容易進行相互的聯系與比較。一學年下來,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一次以“兒童文學”為主題的世界旅行。
2.設計作家地鐵圖。
兒童對圖畫具有天生的親切感和認知力。根據心理學家的剖析,不同年齡的兒童,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從圖畫中吸收知識的心理。圖表的形象性、層次性、關聯性和可擴展性,能將大腦思維過程具體化和直觀化。它能輔助學生發揮想象力,讓隱性的思維過程可視化。我們教室墻壁上畫了一條時間坐標線,將作家按生卒年代張貼在相應的時間線上。如下圖這一坐標線的上面是近現代中國兒童作家,下面是日本作家。這樣,不僅對每一位作家的生活時代有所了解,而且加強了國內外作家的橫向與縱向的比較,使學生對作家的認識更加立體。
3.繪制思維導圖。
每個學生的閱讀速度或快或慢,閱讀體驗或深或淺,領悟到的境界或寬或窄,均由思維整體內在運動機制的不同造成,是人的思維能力、思維習慣等存在差異的具體表現。不同學生對文本會有多元的、不同層次的解讀,個體閱讀理解必定存在差異。閱讀完整本書后,通過指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教師不僅可以觀照、呵護并尊重這種差異,而且也能從中發現兒童對于這本書感興趣的多元話題。
4.形成討論檔案。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
班級讀書會成為兒童閱讀的有效推廣方式,便是人類群體中的“共生效應”。通過“聊書”的方式互相交流,使閱讀成為鍛煉彼此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過程,從而實現從“感性閱讀”向“知性閱讀”、“個人閱讀”向“群體閱讀”的跨越。比如,在讀完《綠野仙蹤》這本書后,學生針對整本書,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形成了討論檔案,有的問題很有研究的價值:
(1)奧芝沒有給稻草人真正的腦子,為什么稻草人卻變得聰明起來?(姜淵文)
(2)奧芝沒有給獅子真正的膽量,那他后來是怎么打敗怪物,讓百獸們稱他為獸國之王呢?(黃雨寒)
(3)獅子說自己膽小,可他為什么表現得不膽小?(徐川石)
(4)多蘿西從哪里得到膽量,敢用水潑西方女巫?(蔣至成)為什么像多蘿西那樣的普通女孩會那么勇敢呢?(吳鏑)
(5)為什么這本書的名字叫《綠野仙蹤》?而不叫《多蘿西奇遇記》呢?(左靜好)
(6)奧芝的騙局之前為什么沒有被揭穿?(是禹岑)
(7)這本書不太符合邏輯,獅子是百獸之王,怎么會膽小呢?(沈秋言)
讀書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整本書由于篇幅較長,因此無論是復雜的人物關系,還是網狀的故事情節,都容易讓初涉長篇的學生產生囫圇吞棗的感覺。而針對這些話題形成的討論檔案,則讓學生在碰撞中感悟到經典作品構思的巧妙、語言的特色、人物的典型性等許多特點,用安全的距離來探索一些“巨大”的話題,獲得成長的力量。
自然生活中,閱讀是普遍而重要的現象。它是一項個體化極強的活動,其效果取決于閱讀者內化的程度。可以說,閱讀是內隱學習在自然生活中最理想的研究對象。如何在兒童閱讀的“內隱”和“外顯”之間找到一個平衡,如何讓“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進行“互補”,如何讓閱讀行為“可視化”的效應發揮到最大,這將是我們今后研究和實踐的重點!
【參考文獻】
[1]郝明義,越讀者[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2]李茵,教師眼中的教育專長:內隱理論取向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3]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M].郝明義,朱衣,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王金濤,從“樣本閱讀”到“全息閱讀”——“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范式的變革思考[J].江蘇教育,2015(1):29-31.
[5]周益民.繆斯的歌聲為何喑啞——追問小學生閱讀缺什么[N].中國教育報,2011-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