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合作分享可以凸顯兒童理解的世界,呵護兒童看到的世界,延伸兒童思考的世界。當前,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合作分享學習仍停留在膚淺狀態:缺乏實質性合作,學生的參與不均衡,合作成效有待提高。教師應致力于在合作分享突破、提升階段,創建良好的學習共同體或數學課堂文化。
【關鍵詞】合作分享;實踐;追求;同頻共振;深刻感悟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7-0038-02
【作者簡介】易敏,江蘇省常州市解放路小學教育集團(江蘇常州,213003),高級教師,常州市數學學科帶頭人。
目前,相當一部分小學生為獨生子女的后代,他們有著不同于以往孩子的特質,比如:自我中心意識、交往能力較強,獨立性、責任感、持久性較弱等。針對“獨二代”兒童的心理特點,我們提出構建合作分享課堂,并致力于這種良好品性養成的課堂實踐。但是,通過觀察與訪談,筆者發現這種學習方式的效果并不是很樂觀,班與班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從整體上提升合作分享學習的成效成了我們的追求之一。
一、合作分享學習停留在膚淺狀態
1.缺乏實質性合作。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提法:“不管理解不理解,都應先模仿著去做(首先做到形似),再通過實踐慢慢加深理解(再努力做到神似)。”由于小組活動缺乏組織和訓練、學習方法缺乏指導等原因,小組合作往往僅停留于表面。如一教師教學蘇教版二下《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分析》,組織學生統計小組成員蛀牙的顆數,為了讓每個學生體驗統計的過程,教師鼓勵大家人人用紙筆記錄,個個去詢問,從而導致他們不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討論比較混亂,同一小組的統計結果也不一樣。這樣的合作教學便流于形式,有名無實,有形無神。
2.學生的參與不均衡。
“聽我的,我來講,你們照著這樣做。”善于表現的學生領導、包攬著一切,這是合作分享學習過程中常見的情景。
3.合作成效有待提高。
學生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經常為誰當組長、誰上來匯報、誰負責記錄等產生小摩擦,有時通過“剪刀、石頭、布”來決定誰先發言或動手,這使得合作分享學習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合作分享學習的必要性
1.合作分享凸顯兒童理解的世界。
合作分享鼓勵學生共同討論,小組中的每個人都是知識的可能來源,每個成員都被看作有見識的人,只是每個人的想法會在同一件事上表現出不同。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理解也各具特色,在傾聽與分享中產生共鳴,能達到“1+1>2”的效果。
2.合作分享呵護兒童看到的世界。
合作分享注重學習過程,通過觀察、小組討論和交流,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發現知識的特點與規律。能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優勢,擴充知識的多元性,使學習處于“知識單向傳遞—知識多項傳遞—知識建構”的連續體上。
3.合作分享延伸兒童思考的世界。
只要大家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真誠地與同伴分享,所有學生都可以達成課堂教學目標。學生能在收集、理解資料的過程中理解知識,而且各自的理解在整個小組的共同討論中變成大家公認的知識,這能充分體現出“知識是群體協商、討論所達成的共識”這一建構觀。
三、合作分享學習的實踐
(一)合作分享突破:借“深度互動”到“同頻共振”
1.在平等互動中形成立體信息網。
合作分享學習應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形成各方面信息的互動,其信息流通量遠遠大于傳統課堂教學活動中信息的流通量,從而形成一個全方位的立體信息網,供每個學生參考、選擇和學習。其間,我們應當特別強調各個主體自覺反思的重要性,因為如果沒有各個主體的自覺反思,不僅各個成員間的互動不可能真正得到落實,相應的規范也不可能成為各個主體的自覺行為。
2.在參與互助中形成立體人脈網。
合作分享學習既要保證每個學生都提得出問題,也要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回答到問題,應要求每個學生都加入學習活動中來,不得游離于學習活動之外。教師和學生都有可能產生疑問,都有可能需要幫助,都有責任和義務幫助他人解決疑問、消除困惑。不同成員之間要明確分工,各個成員應具有共同的目標或“使命感”,并能真正做到信息與內容的共享。同時,在教學中,我們應當給予后進學生和弱勢群體更多的關注,以保證他們在合作分享學習這一環境中得到很好的成長,乃至逐步實現由“合法的邊緣參與者”到“共同體核心成員”的重要轉變。
(二)合作分享提升:讓“動態資源”成“深刻感悟”
教師可以利用頭腦風暴式合作分享學習來提升學生合作分享學習的效率。頭腦風暴式合作分享學習往往按照這樣的程序進行:首先,各小組輪流匯報自己小組的合作學習情況——我們小組理解的內容是什么,還有哪些困惑需要得到大家的幫助或者存在哪些分歧;然后由教師組織大家對各個小組的學習情況進行簡單的點評,并對各個小組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刪除相同或相似的問題,對存在關聯的問題加以梳理,按照學生提出問題的先后次序逐個展開討論;最后,引導學生回顧、總結,對學習的材料形成一個整體印象。
如特級教師張齊華執教蘇教版五上《認識負數》:
師(開門見山):大家在生活中見到過負數嗎?
生:在電梯上能找到-1。
生:在天氣預報上聽到過零下9度。
…………
師:你找過負數,會寫嗎?
(學生寫數字,教師寫單位:-9℃,-1層、-2000米、-100元。)
師:去掉單位名稱,分別是——
(學生讀:-9、-1、-2000、-100。)
師:負數大概表示什么意思?四人小組說一說。
師:同學們在“指手畫腳”,希望通過更加直觀的形式來表達,現在把你認識的負數畫出來吧。
…………
師:這四幅圖,你覺得哪幅最簡單?
生:第二幅最簡單,-1層就是地下停車場,-2層也是地下停車場,1層應該是商場。
師:他提到一個關鍵詞——“地下”,什么是“地下”?
生:地平面以下。
師:地上和地下非得加一條橫線,語文上一條橫線以上叫地面,數學上用什么來表示?(0)給你一支紅筆,把這條線描紅,寫上“0”。
…………
教師及時捕捉學生的動態生成資源,在評價與相互補充中,使學生得到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實際上,合作分享學習是一種極其復雜的活動,是一種富有思想的品質培養活動。如果教師追求從形到神,除了認知,還應該幫助學生學會尊重別人、欣賞別人。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數學教育哲學的理論與實踐[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8.
[2][美]L·A·巴洛赫.合作課堂:讓學習充滿活力[M].曾守錘,吳華清,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