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尊重兒童”的數學教學必須從尊重兒童的活動經驗開始,以尊重兒童的認知規律為重點,以尊重兒童的學習差異為核心?!白鹬貎和钡臄祵W教學就是要走近兒童、讀懂兒童,在兒童經歷數學“再創造”的過程中,推動兒童的思維進程,建立兒童個人生活經歷與數學理解的整合,實現數學教育的生命對話。
【關鍵詞】尊重兒童;數學教學;活動經驗;認知規律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7-0040-03
【作者簡介】端木鈺,南京市小西湖小學(南京,210000)副校長,高級教師,南京市數學學科帶頭人。
長期以來,數學教學中經常存在這樣的困惑,一方面我們希望兒童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越多越好。因為兒童自主參與學習活動,我們就能正確地把握兒童現在在哪里,并且將走向哪里。另一方面,兒童的數學理解有時候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精確,甚至有時候是不科學的,這樣的“兒童理解”多了以后,就有可能影響課堂教學效率。
正因如此,“尊重兒童”的數學教學就遭遇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該如何化解呢?
一、尊重兒童的數學活動經驗
“尊重兒童”的數學教學要尊重兒童數學學習的天性?!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關注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作為重要目標提出,要求教師尊重兒童的數學活動經驗,關注兒童的數學學習和發展過程,從而最終在數學學習中實現“個人生活經歷與數學理解的整合”。
首先,應該尊重兒童的生活經驗。每個兒童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在展開數學學習之前不是一張白紙,兒童的生活經驗是成人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對于兒童已有的數學學習經驗,都要給予尊重,這也是倡導“要走向兒童”的意義所在。
以蘇教版二下《確定位置》知識為背景,我校自主開發的《身邊的數學》校本課程中有一課例“我們的班級”,就是一次較好的嘗試。此課例的設計以告訴別人你的班級在哪兒,你的座位在哪兒為線索,進一步體會到生活中“從下往上、從左往右、從右往左、從東往西”等“確定位置”的現實約定與生活價值。無論是教室的班牌號,還是住宅的樓房編號、電影院中的座位編號,雖然方法各異,但是都是用二維編碼方法確定位置,將生活中的事理與數學中的算理合理建立關聯,使學生在經歷數學化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生活、學會應用,從而實現“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從這個層面上說,“尊重兒童”的數學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對數學問題感到不陌生,使自主數學探索活動有了可能。
其次,應該尊重兒童的學習經驗。兒童有自己的學習世界,每一次的學習與思考,也是兒童學習經驗的積累。對于新知的學習,他們總是在不斷的思考與磨合過程中,他們更愿意相信自己所做的、所看的、所想的、所思的內容。從這個層面上說,尊重兒童的學習經驗就是要處理好數學教學中具象與抽象的關系,建立舊知與新知的關聯,引導兒童自覺自愿地走過來。
以蘇教版五上《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為例,“三個木偶配兩頂帽子,可以有多少種不同的選配方法?”筆者在教學中采用三步教學:第一步,動手體驗,先請每個學生試著擺一擺(課前每生準備一套教具),然后全班匯報,達成共識;第二步,觀察思考,如何擺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呢?按照“先選再配”的方法有序地擺一擺,在體驗中思考“3個2”和“2個3”的異同;第三步,引導提升,如果是“四個木偶兩頂帽子”、“三個木偶四頂帽子”呢?先想一想,再擺一擺。這樣的教學正是基于對學生學習經驗的尊重而設計的,這個過程是對學習經驗進行數學化的解釋與提升。這里有三次“擺一擺”,意義卻各不相同。第一次擺是完全隨性的,是一種純經驗式的操作,學生之間是可以依據各自經驗的不同,擺的方法不一,甚至可能不科學,這恰恰說明學生學習的起點是不一樣的。第二次擺是數學化思考的開始,從“先選再配”的視角理解不重復不遺漏中的“3個2”與“2個3”的意義,將生活經驗中的擺上升到數學思考中的擺。第三次擺是進一步去背景化的數學學習。仍然用“先選再配”的方法理解“4個2”或“2個4”、“3個4”或“4個3”,從而理解乘法與規律之間的關聯。
三次擺,從只擺到先擺后思,再到先思后擺,是從驗之以事到驗之以理的往返,這才是“找規律”中“找”的真義,而“找”的起點是以教師尊重學生的學習經驗為前提展開的。
二、尊重兒童的數學認知規律
荷蘭數學家弗蘭登塔爾曾明確提出:兒童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實行“再創造”。他倡導由兒童自己去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這樣的數學學習對于兒童而言,就是“再創造”的過程。在這其中,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兒童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讓數學發展的歷程在個人身上重現,讓成人眼中的數學轉化為兒童理解的數學,這才是對兒童數學認知規律最大的尊重。
以蘇教版五下《圓的認識》為例,筆者教學中以“做一個簡單的陀螺”為主題事件引發學生對于圓各部分概念與性質的認識,最后有位學生提問:“那個小棒是不是只有插在圓的圓心上才能旋轉呢?其他的圖形也可以做成陀螺嗎?”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疑問當時作為課后作業留給了同學們。第二天的數學課可是異常的熱鬧。
生1:陀螺如果是圓形的,那小棒肯定只能插在圓心上,因為那是圓的中心點,它到圓周上的任意一點距離相等。
生2:看,我做了一個小棒沒插在圓心上的陀螺,它就轉不起來了,因為這一點到圓周上每點間的距離會不相等。
生3:我做了一個等邊三角形,小棒插在等邊三角形的中心點上,也可以做成陀螺旋轉。
生4:我做了一個正方形,小棒插在對角線的相交點上,也可以旋轉。
生5:我做了個正五邊形,小棒插在對稱軸的交點上,也可以旋轉。
生6:我做了好幾個不同形狀的陀螺,都能轉起來,但是小棒只能插在中心點上才可以,但是在同樣用力的情況下,圓形陀螺動的時間長一些。
…………
教學是需要給學生時間與空間的,時空的自由度可以使學生進行再發現與再創造。如果兒童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不進行自己的“再創造”,不積極改變自己的現實數學世界,那么他在自己的數學世界融進更多的只是“別人的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習和理解數學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建立自己的數學世界的過程。
三、尊重兒童的數學學習差異
周國平先生曾經說過:“一個人如何對待持有不同觀點的人,比他自己持有何種觀點更能反映他的文明程度。”將這句話引用到數學教學中,可以理解為教師如何對待持有不同觀點的學生,比他自己持有何種觀點更能反映他的教育素養。
“尊重兒童”不僅尊重他的學習經歷與學習結果,更應該尊重他在經歷與結果中的差異性,尊重兒童的數學學習需求,滿足兒童的數學學習情感,促進兒童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對人的主體性的回歸與尊重,更是正視兒童間的差異,尊重個性,探索兒童自主發展的積極表現。兒童的學習差異在課堂中又如何尊重?筆者以為可以采取“解釋”和“助學”兩種方法。
以蘇教版五下《分數的意義》教學為例,筆者在課堂上呈現了某位同學設計了作品,請同學們猜合適的分數。(深色星星表示黑星,淡色星星表示紅星。)
有學生猜是,有學生猜是,還有學生猜是。第三個答案是筆者沒有想到的,這說明經過半節課的學習,學生之間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是存在差異的。教師不僅要看到這種差異,更應該將此視為數學課堂學習的生長點。筆者立即采取了以下的三個教學步驟。
第一步:請三位同學分別說一說自己猜的分數表示的是什么意義?
生1:表示把10顆星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2份,每份的5顆星就是其中的,紅星和黑星都是這些星的。
生2:表示把10顆星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顆星,紅星有5顆,所以紅星是總數的。
生3:表示把紅星的5顆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5份,每份就是1顆星,黑星也有5顆,那就相當于5份的紅星,所以黑星是紅星的。
教師分別請三位同學將他們的理解畫成圖,三位同學的圖示如下:
第二步:對于,你發現他們有什么相同點與不同點?
生1:他們都是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幾份的數。
生2:他們的單位“1”可能不一樣,有的是把10顆星看作單位“1”,有的是把5顆星看作單位“1”。
生3:他們平均分的份數和取得的份數也可能不一樣,所以他們的分子和分母會不同。
第三步:剛才同學們在說分數時有很多的“1”,如單位“1”中的“1”、中的“1”,中也有“1”,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生1:單位“1”中的“1”可以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也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這里的和,都是把10顆星看作單位“1”,而是把5顆星看作單位“1”。
生2:中的“1”表示取其中的一份。
生3:=1表示紅星和黑星的個數一樣多,紅星是黑星的1倍。
尊重兒童就是要還學生解釋的權利,在第一步中,兒童解釋之后我們會欣喜地發現,他們的思維并不只是我們所設想的那樣,原來他們的學習世界是如此的豐富與精彩。但是“尊重兒童”不能僅停留在兒童解釋的層面,因為兒童的數學思維還需要進一步發展,那就需要走進“尊重兒童”的更深意義——教師的助學。由此才有了課堂上的第二步和第三步設計,這樣的思考直抵數學思維的本質,教師的專業智慧也正在于此。
總之,“尊重兒童”的數學教學,需要將“兒童”植根于教育者的心中,用一雙發現的慧眼去思考數學課堂中的點點滴滴,最終實現師生生命的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