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課堂資料;呈現;互文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3-0067-02
法國學者蒂費納薩·莫瓦約提出了“互文性”理論,他認為:任何一個單獨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它的意義在與其他文本交互參照、交互指涉的過程中產生。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自然也需要與其他文本發生互文作用,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體會情感。于是,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補充進了大量的資料。課堂上到底呈現什么資料合適,怎樣讓資料與文本發生互文作用,幫助學生透徹理解文本呢?筆者進行了如下幾點嘗試:
1.作者、寫作背景資料的有效呈現。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名篇名作,很多文本都有作者自己的影子。要想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走近作者,就必須熟悉作者以及當時的寫作背景。而小學生閱歷淺,缺乏對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提供這樣的資料,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
如:蘇教版六下《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詩,詩人于謙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可是,學生與詩人相隔年代久遠,無法僅憑詩句走進詩人的內心。教學古詩《石灰吟》,在學生知道了詩句的意思后,教師就可以選擇呈現《明史·于謙傳》中一段關于于謙的介紹,讓學生把于謙的一生與石灰聯系起來,再讀詩句,談發現,談感受,于謙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也高大了起來。當然,這些關于作者和寫作背景的資料也很多,教師要甄別選用。
2.文本空白處資料的適時呈現。
教材中許多空白之處令人遐想,教師應抓住文本空白適時呈現拓展資料,有機進行語言訓練。
如:蘇教版二下《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是一首兒童詩,展現了孩子們在夏天的美麗遐想,洋溢著濃濃的童真童趣,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這篇文章非常有趣,有畫面,有音樂,文本的空白處也很多。如“我想變一只蟈蟈,歌唱我們的生活”一句,蟈蟈會唱些什么呢?他們會怎樣贊美我們的生活?這樣的空白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很難啟開想象的。這個時候,教師補充呈現作家王宜振的另一首小詩《豆葉上,一只蟈蟈在叫》:小小的豆葉兒/形狀像桃/一只小小的蟈蟈/在豆葉上叫/叫醒一只小甲蟲/打個呵欠,伸伸懶腰/叫來一只小蜻蜓/扇扇翅膀,跳個舞蹈/叫高了香茅草/叫甜了紫葡萄/叫出一地小蘑菇/和小小的雨點嬉鬧/叫聲送來喜悅/叫聲送走煩惱/叫聲落在孩子的掌心/每一粒都是珍寶/小小的舞臺/蟈蟈叫得真好/它送給金色的秋天/一片鮮亮的感覺。這首小詩的補充呈現,豐富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3.感悟意境的資料隨情境呈現。
教材中有些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與學生情感脫節,學生沒有類似的生活經歷,無法體會。而沒有感情的語文學習不能打動學生的內心,不能算是真正的語文學習。課堂中要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有時就需要材料信息的補充。
如:蘇教版四下《黃河的主人》一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讀懂揭示課文中心的重點句,即“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大多數學生沒有見過黃河,更沒有親身體驗到黃河的磅礴氣勢與極端兇險。于是,教師在揭示課題之后,選擇用課件播放黃河視頻資料,那奔騰咆哮的黃河深深地震撼了學生。教師在學生觀看后適時提問:你想到了哪些詞語?黃河給你的印象是什么?有視頻資料的補充呈現,學生很快想到了“驚濤駭浪”“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等詞語,深切感受到黃河的磅礴氣勢,為下文感受艄公的品質創設了情境。
總之,教師應在文本深度解讀的基礎上,精選課堂補充資料,進行發散性的拓展和開發,從而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