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小學英語教學呈現著偏向傳統和偏向現代的傾向,二者都存在著各自的優缺點,作為一門外語,英語學科具有其獨特性。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我們更應該繼承傳統教育的優點,發揚現代教育方式的特長,打造“傳統”與“現代”深度融合的課堂,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
【關鍵詞】小學英語;傳統;現代;深度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05-0041-03
【作者簡介】杜廷云,江蘇省連云港市蒼梧小學(江蘇連云港,222006),中小學英語高級教師,連云港市小學英語學科帶頭人。
當下的小學英語課堂存在著兩種現象,一種是偏向傳統,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但是由于學生直接面對教師,雙方能夠進行各種層面的交流,一名優秀的教師對學生能夠起到直接的影響,對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起著一定作用。另一種是偏向現代,現代教學方式更加注重教授學習方法,不單是“授之以魚”,還要“授之以漁”。現代教學方式利用豐富多彩的網絡資源,把英語課堂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但是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居于次要地位,與學生交流時間減少,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缺乏引導,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多通過機器間接進行,這對于學生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不利的。這兩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可以概括為:教師認識不足,殘留“應試”病根;學生思維固守,習慣“喂食”模式;家長不明就里,過分“依賴”牽引;學校條件限制,硬件設施不足。兩種現象的并存不禁讓人感到糾結:如何才能讓“傳統”與“現代”在小學英語課堂上和諧共生、相輔相成呢?
一、和諧共生——英語課堂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
(一)從“望而卻步”到“云中漫步”
十年課改,給我們帶來了豐碩的成果。隨著新課標的頒發及新教材的修訂,一線教師的教學理念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1.新知學習中的悄然轉變。
譯林新版小學英語教材主課文部分以對話、短文、短劇為主,高年級課文內容很長,學生在學習對話時,往往會望“文”興嘆,產生畏難情緒。
特級教師沈峰在教學譯林新版《英語(六下)》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一文時,是這樣來導入新課的:她打開網絡郵箱,在收件箱里打開一封英文信件,然后引出課文的教學。T:This is a letter from my penfriend.學生們覺得真實有趣。最后她又讓學生寫一封電子郵件給她。教師在網上修改信件內容,同時為第二節課儲備語言資料。
沈老師評課時說:“時代不同了,不要機械操練,我們要善于利用網絡資源,模擬真實語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句型鞏固時的應然而變。
作為一門語言,英語教學離不開字、詞、句。鞏固字、詞、句應是英語學習的基礎。如果在教學中只是簡單枯燥的記憶,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譯林新版《英語(五下)》Unit 9 The English Club中的重點句型是“Where are you from?I’m from ...”其中涉及China、UK、USA、Japan等多個國家。因為這是中國英語課堂,學生來自中國,所以練習其他國家時就有點牽強。在傳統課堂上教師會做一些國旗等教具來幫助練習。而現在,教師則可以利用網絡小游戲來練習,當點擊正確的泡泡時,小魚就會飛過去。這種讓學生感興趣的形式,能起到鞏固新知的作用。
■
(二)從“封閉學習”到“開放學習”
1.網絡時代“一起作業”。
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是教師上課,學生聽講,然后回家完成教師布置的家庭作業。作業內容一般包括朗讀課文、抄寫句子、背誦課文等。而“一起作業網”的出現讓全國的小學生擁有了共同的作業平臺,彌補了課堂上的不足,實現了作業分層,英語作業變得趣味盎然。
譯林新版《英語(六下)》第三單元第一課時后,作業里的詞匯復習部分,一般是學生回家跟讀、抄寫、朗讀等。而在一起作業網中可供選擇的形式與內容就非常多,且每一項又有很多小項可供選擇,如在“單詞辨識”中就包括:小魔女與淘氣貓、杰克船長、正義法官、打地鼠、拳擊擂臺等,非常有趣。
更大的優勢是教師還能進行個性化批改、寫評語,匯總班級整體完成情況等。這就打開了英語學習新的一扇大門。
2.“翻轉課堂”玩轉課堂。
翻轉課堂是從英語“Flipped Class Model”翻譯過來的,也被稱為“反轉課堂式教學模式”,簡稱翻轉課堂或反轉課堂。最早起源于美國的一所山區學校,后經薩爾曼·可汗和他創立的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發展為全世界所熟知。翻轉課堂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講授—布置作業—學生回家完成作業)。在翻轉課堂中師生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主要是傾聽學生的提問,從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運用互聯網去使用優質資源。
在教學一般過去時時,教師通過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展開課堂教學,這時重復講解顯得枯燥單調,一節課下來教師往往筋疲力盡,學生掌握得也不夠理想。因此,筆者試著錄制一個關于一般過去時變化規則的視頻,學生在觀看后展開討論。視頻還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暫停在任意位置,復習課上可以多次拿出來使用,減了負,效果好,真是一舉多得!
視頻的使用是翻轉課堂的重要特征,視頻雖然短小但信息清晰明確,能讓學生重構學習流程,同時也便于復習鞏固。這樣課堂上就可以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學會思考。這是“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邁進的一大步。
(三)從“定量供給”到“超量供給”
1.拓展延伸無定量。
傳統的小學英語課堂中,鑒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儲備情況,在拓展延伸環節,往往是教師設置3-5個情境,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編對話。更開放一點的課堂可讓學生當堂Do a survey(做個調查),這都屬于“定量供給”階段。
一位教師教學譯林新版《英語(三下)》Unit 6 Colours一課時在拓展環節運用了“Let’s show”活動,讓學生根據提示編對話(如圖1)。此環節中,看似對答如流的師生或是生生對話,其實意義不大。如能這樣:播放一段雨后彩虹的視頻。當美麗的rainbow形成的時候,學生不禁歡呼:How nice!/Great!觀看完后,教師根據動畫內容,做一個“好記憶力!”(good memory)的游戲。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有的回憶彩虹顏色,有的回憶花草顏色,有的回憶小鳥顏色,這樣就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對話熱情。
以上案例中,前者屬于定量供給,后者屬于超量供給。
2.發散思維無極限。
新課標要求:“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現實生活中鮮活的英語學習資源,積極利用音像、廣播、電視、書報雜志、網絡信息等拓展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現代教學手段與互聯網緊密相連,內容更加豐富。因此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刺激學生的大腦。只要你能想到了,幾乎都能在網絡上搜索到,發散學生的思維真是無極限。
二、深度融合——英語課堂中“傳統”與“現代”的追求
(一)深度融合:體現在英語教學手段上
教學手段是師生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媒體或設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學手段經歷了口頭語言、文字和書籍、印刷教材、電子視聽設備和多媒體網絡技術等五個階段。
1.繼承傳統英語教具學具的妙用。
自制教學用具。如學習新教材What time is it?(四年級)時的自制鐘表;學習Colours(三年級)一課時,準備各種色彩的卡紙;學習The English Club(五年級)一課時,師生共同制作國旗;學習robot一詞時,教師帶領學生用紙箱自制機器人等。這些傳統的做法,雖然耗時多,但是學生參與其中,樂此不疲。
板書簡筆畫。現代教學手段應該和傳統的板書簡筆畫完美融合在一起。粉筆的妙用不能遺失。板書簡筆畫不僅可以總結整節課知識點,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
2.發揮現代英語網絡學習的長處。
現代先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把課堂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變抽象空洞為具體生動。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拓學習英語視野,培養學生思維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運用現代教學方式學習時,教師要關注班級的弱勢群體,即學習能力不強、家里沒有網絡平臺、自控能力差的學生。還要多跟學生交流,避免讓學生直接面對冷冰冰的機器。
(二)深度融合:實現在英語環境創設上
英語環境主要包括英語學習的軟件環境和英語學習的硬件環境。
1.軟件環境,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課內軟環境。英語課內環境主要是指英語課堂中的學習情境。情境的創設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課堂上既需要教師利用傳統樸素的教學手段,也需要靈活多樣的現代教學手段。
課外軟環境。英語課外環境主要是指小學生把英語學習延伸至課外。通過電視、網絡等各種學習渠道,獲取更多的學習資源,達到學習目的。學生課外的學習離不開傳統的聽說讀寫,也需要接觸更多的學習資源,提高英語素養。
2.硬件環境,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座位設置。無論是傳統的秧田式座位,還是現在流行的圓形小組合作式座位,只要是適合本班學情,便可以實現傳統秧田式和現代圓桌式的完美融合。
文化氛圍。教室中英語環境的布置,如:英語角、英語長廊、英語書法作品展覽等這些傳統的項目,還包括為學生播放英文歌曲、英語電影的文化氛圍等現代項目。兩者結合,形成英語學習的浸潤文化。
(三)深度融合:關鍵在英語教師理念上
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
1.未必是“革傳統教師的命”。
《大數據:正在到來的數據革命》一書的作者涂子沛說:“這場教育革命,誰將受到最大的沖擊?不難發現,就是革教育工作者的命,革傳統教師的命,這場革命首先是撲向我們的老師。”作為一線英語教師,首先要認清目前的教育改革形勢,固守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顯然是不行的,但是中國小學生學習英語有著特殊的情況,一些傳統的好的教學方式我們要繼承。
2.英語教師轉型勢在必行。
隨著國際化浪潮的到來,英語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以便適應日新月異的新教育發展。華中師范大學數字教育資源中心主任王繼新說:“教師需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去設計教學,去使用技術,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
“現代”與“傳統”之辯應是立足于兒童發展基礎上的,依據國家新課標要求進行的。小學階段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對兒童進行英語素養的培養:一是培養兒童具有扎實系統的英語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二是培養兒童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還要具備優秀的身體和心理素質。用這種教育目的衡量兩種教學方式,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哪一種教學方式,都無力獨自承擔這一歷史重任。目前有些學校極端“偏傳統”和“偏現代”的方式是不可取的。筆者認為兩種教學方式各有所長,只有將“傳統”與“現代”這兩種教學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揚它們各自的優勢,才能符合兒童語言習得的規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注:本文獲江蘇省2014年“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