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表達,然而本該是充滿童真、童趣的“童話”卻演變成了模式化、程式化表述,兒童的英語表達正朝著壓抑兒童天性的“偽表達”傾向發展。因此,積極從教材和教師的角度開辟學生“生態表達”的新路徑就顯得很有必要。
【關鍵詞】英語教學;生態表達;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05-0044-02
【作者信息】王艷燕,江蘇省連云港市蘇光中心小學(江蘇連云港,222000),中小學英語高級教師。
當下的英語課上學生的表達流利而響亮,但留心觀察,便不難發現學生在表達時表情呆板,缺乏情緒流露,甚至有學生像背書一樣。小學生正處于天真爛漫的童年時期,本該是充滿童真、童趣的童化表達,卻演變成了模式化、程式化的表述,兒童的表達正顯現出過分關注“聲音”(片面要求聲音洪亮整齊,忽視是否會表達,是否表達出意境)、過分關注“語法”(為了語法正確打斷學生表達)、過分關注“整體”(重視學生整體表達效果,忽視某個表達的閃光點)的“偽表達”傾向。因此,我們呼吁開辟學生“生態表達”的路徑,還學生童化表達的本真境界。
一、從“教材”切入
1.巧借課外教材,還“故事”于學生。
譯林新版《英語》教材中童話較少,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所學內容引用課外教材,但要選擇那些畫面精美、內涵豐富、文字簡練、故事簡單的童話,一本契合教材的童話,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表達境界。如果課堂時間較少,教師可以利用每天的課外閱讀或每周的社團活動時間,但閱讀前一定要提出閱讀要求。
學習譯林新版《英語(五上)》Unit 6 Doing housework時,教師為學生提供童話故事《Clifford’s Spring Clean-up》,Clifford決定大掃除,快看故事吧!教師設計問題:Clifford做了哪些事情:A.buy a new couch.B.hang the rugs.C.make the windows very clean.
2.挖掘新的思辨點,還“個性”于學生。
學生會根據教師的喜好和大眾的眼光來確定自己的表達內容,因此教師要注意挖掘新的思辨點,防止學生在表達過程中出現人云亦云的現象。童話故事有助于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討論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創編童話”是培養兒童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學習《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童話故事時,教師引導學生想象:金發公主和三只熊后來發生了什么故事?學生自由討論,創編故事,這些故事被賦予了學生的情感,形式多樣的故事結局對學生的想象力是一次巨大的沖擊。
3.學會細膩的表達,還“真情”于學生。
兒童期是大腦細胞最活躍的時期,也是情感發育的關鍵期,純真細膩的情感表達是學生生態表達的靈魂。童話故事注重主題和情感的連續性,“知情合一”是童話故事所蘊含的獨特表達方式,學生在童話故事中感受生命的優雅和美麗,品味自信與感恩,體驗人與人之間的愛和包容,這一個個細膩且豐富的情感故事讓學生具有熱情、激情和真情,學生在童話故事中學會了細膩的表達,在英語表達中就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閱讀童話《Three Little Pigs》時,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三只小豬的可愛形象,教育學生要勤勞、勇敢、團結;閱讀童話《The Crow and Pitcher》時,體會遇事要多動腦筋;學習童話《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時,體會人與動物間互相幫助的情感。
4.發現背后的隱喻,還“實感”于學生。
隱喻就是將真實的事物以影射、模擬的方式傳達出來。隱喻能使學生獲得潛移默化的教益,當生活中遇到與童話故事中相類似情景時,這些深藏于學生心里的教益就會指導學生的行為,但由于學生年齡小,閱讀水平有限,并不能完全體會童話故事背后的隱喻,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看穿童話故事,弄清童話故事背后隱藏的道理。
閱讀童話故事《The Father and His Sons》時,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故事內容,還要引導學生說出隱含在故事背后的道理:如果大家團結一致,就像這捆筷子一樣是折不斷的,如果大家只顧自己,就像這根筷子一樣不堪一擊。
二、從“教師”切入
1.從“傳授”走向“經歷”。
教改最明顯的變化是課堂由教師的“一言堂”,正逐漸轉變為“多言堂”,熱鬧的課堂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表達機會,但學生的表達仍然要服從教師的指揮,教師忽視了表達過程應該是師生共同經歷、參與、享受的過程。教師要創設情境,引領學生去經歷,學生想表達什么就讓他表達什么,雖然少了教師的指導,但多了學生的表達沖動和激情。
在學習《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這篇童話故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自品嘗冷、熱、溫度適中三份湯,不需教師教授,不需模仿磁帶朗讀,經歷后的學生自然而然就能讀準“It’s too cold.”“It’s too hot.”“ It’s just right.”而且朗讀時充滿激情。
2.從“交往”走向“表達”。
大部分學生會把表達當作教師下達的一項任務,“表達流利、聲音響亮、感情到位、語法正確”是目標,為了完成任務,學生會千方百計地達成這一目標,于是在英語表達過程中就出現了假感情式的套話,喪失了兒童的本真。教師應該借助童話故事為學生創設情境,把學生放在“伙伴式”的交往平臺上,通過伙伴間的合作、辯論等方式將學生的英語表達引向自主交往,只有在自主交往中才能自主表達。
學生在閱讀童話故事《Three Little Pigs》時,教師創設了森林里有三只小豬的情境,并引導學生開展同伴間的合作、辯論:如果你是小豬,你有什么好辦法?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在同伴交往中完成表達,這些表達富有童真童趣,具有個人特色。
3.從“有為”走向“無為”。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或有意或無意會把表達從學生的生活中剝離出來,把句型朝黑板上一寫,就讓學生模仿。這種表達已經演變成具體的目標和任務,是純粹的句子教學,這是學生表達的一條必經之路,但這并不是終點。真正的表達應該具有生活中積累的素材、蓄積的感情,教師要營造一個“有為”的情境,把學生悄悄帶入“無為”的表達。
教師要注意語言的拓展和延伸,要關注學生表達時是否融入了生活經歷,在教學譯林新版《英語(六下)》Unit 3 Asking the way時,創設尋找電影院的情境,讓學生結合生活經歷來設計問路、指路,經過小組討論后,學生設計出三種問路方式:Where’s the ...?How can I get to the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
4.從“預設”走向“生成”。
傳統的表達是以“預設”的狀態出現的,固定的句型、固定的地點、固定的教師。學生的興趣點和興奮點能促成其完成瞬間表達,但一成不變的“預設”阻礙了學生的瞬間“生成”。教師要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巧妙調動學生體驗、實踐、想象的細胞,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喜好引導其由“預設”走向“生成”。只要學生想參與、想表達,可以隨時改變時間、地點、形式,為學生創造自由表達的空間。
在教學譯林新版《英語(五上)》Unit3 At a Music Lesson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音樂課的情境,學生進入情境以后,在小組內邊做動作邊用英語與大家交流“I can ... What can you do?”學生學習歌曲《In the Classroom》就是學習課文的過程,學生在不經意間就學會了本節課的內容。
生態的童化表達是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的一種理想信念,這種信念是為了反映童年、適應童年、留住童年而存在的。只有富有學生天性的生態表達才是學生該有的表達,也只有這樣的表達才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p>
注:本文獲2014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