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影響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學習方式。在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諸如微視、微信、QQ等交互平臺的發展,鏈接起了課堂內外學習者的交流互動,延展了學習時間,擴大了學習場域。尤其是“翻轉課堂”給傳統的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從中似乎看到了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新動向。為了不讓“亂花漸欲迷人眼”,我們必須用理性審視,看到翻轉課堂背后深層的理念支撐,才能讓技術更好地為教育服務,為學生個性化學習與發展服務。
【關鍵詞】讓學;翻轉課堂;核心理念
【中圖分類號】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05-00051-02
【作者簡介】洪榴,江蘇省常熟市東南小學(江蘇常熟,215500)副校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標兵,研究方向為小學發展性課堂教學、基于語言實踐的微系列行動研究。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與學的模式,在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翻轉旋風,也引發了不少探討與爭論。前不久我參加了上海某中學“翻轉課堂”的教學觀摩活動,在評課互動中聽到一些疑惑甚至是質疑:以“微視頻”為特征的翻轉課堂不具有普適性,在信息技術條件還不足的地區,無法進行這樣的翻轉;即使有條件的區域,對課前學生自學的調控也無法監測;每個學科課前都用微視頻,學生的負擔進一步增加;是否所有學科都適合翻轉?……
在我看來,進入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不再僅是一種手段、一個載體,它正在改變著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在我們無法回避技術帶來沖擊的同時,也應預見到技術必定會把傳統課堂教學引入新局。
不過,我也認為,一線教師還應該從技術帶來的改變這一表層,去進一步挖掘其背后深層的東西:
問題1:“翻轉課堂”究竟“翻轉”什么?
王尚文先生曾經指出:“教學的本質就是‘讓學’。我們要探討的是教師憑什么讓學生自己去學。”針對這一理念,翻轉課堂在實踐上作了實質性突破。追溯“翻轉課堂”的起源——美國科羅拉多州林地公園高中化學老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以微視頻的方式幫助課堂缺課的學生補課,這本質上就是一種讓學。所以雖然“讓學”并不是一個新概念,但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的翻轉課堂為“讓學”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在翻轉課堂中,我認為至少有這樣幾個要素促發了有意義的翻轉,促進了學生自己學:
(1)時間翻轉,自主空間更充足。課前學生完成前置學習,這種自主的先學,讓教師有了學情視角,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基于學情的增減,優化整合,講練結合,教學更有針對性。課后則給學生更多自由的時間,開展主題性綜合性的探究學習活動。
(2)關系翻轉,自學動力更充沛。翻轉課堂上,學生帶著經驗,帶著問題來,同伴之間有了更多的合作探究和互動交流,生生之間關系更加緊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也更趨近于伙伴,分享交流、討論爭鋒,讓學習在互動中生趣盎然,這有助于引發學生強烈的存在感、參與感,增添主動學習的動力。
(3)方式翻轉,自由思維更充分。先學后教的學習方式“逼”著學生主動去思考。基于問題研討的課堂教學方式,以及綜合性課后延展學習,也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走向敏銳,走向深刻。
基于上述分析,我認為“翻轉課堂”不僅僅在技術上翻轉,更重要的是在理念上翻轉。“讓學”,是翻轉課堂的核心理念。
問題2:“翻轉課堂”如何促進學生自己學習?
必須強調的是,“翻轉課堂”并不是奪人眼球的技術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基于學科,基于學生,進行適切地翻轉。操作上可以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方面如何促進學生自己學習來思考設計,以下以我對蘇教版五下《音樂之都維也納》一課的教學嘗試為例。
前置學習的關鍵在于學什么,無論是精短的微視頻,還是樸素的導學單,基于現實條件,能有效激發自主學習,為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診斷存在問題,調整課堂學習內容方式提供信息,就是選擇前置學習方式的標準。因為是借班,根據所借班級的具體情況,我選擇了導學單。
匯總學生前置學習情況后我發現:生字詞的難點在“巷”上;而“課文地圖”反映學生對文章結構把握情況良好;第一段仿寫則普遍存在表述不準、不具體的問題。翻轉課堂是基于問題的課堂,課前的自主學習的結果(包括學生獲得的知識和產生的問題)應該運用到課堂教學的組織中。根據這樣的學情,我調整課堂結構,把著力點放在“發現密碼,關注表達”的語言表達訓練上。小組互動討論、發現、質疑。教師講在疑難處,點在關鍵上,“退隱”到學生的身后,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翻轉課堂的魅力是每一節課一定會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它是動態變化著的。變,讓課堂充滿生長力;變,也讓學充滿可能性。
本課的課后實踐是: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仿照課文寫一篇《 之都上海》。課堂翻轉后,課后不是復習鞏固,而是新的生長。課后一定要留給學生開展探究性主題活動的空間,促進學生學科綜合能力的培養。
總之,對于翻轉課堂,以及慕課、微課等新生事物,我們要積極對其進行研究和實驗,揚其長避其短,在實際應用中,化形式于內容,融理念于實踐,合技術為藝術。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前,讓我們在努力探尋教育規律、順應時代發展的科學教育之路中踏出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