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應該和而不同、導而相宜。先學后教,才會讓“教”有針對性;以學定教,才會讓“教”有有效性。科學的教學需要教師設計好學生在課堂內外或教學前后開展的自主活動,聯動“先學”“議學”和“拓學”,幫助學生自主發展、低耗發展、高效發展和最好發展。
【關鍵詞】以學論教;先學;議學;拓學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05-0053-02
【作者簡介】吳金根,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000)校長,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師德模范,蘇州市名教師,蘇州市名校長。
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應該和而不同、導而相宜。先學后教,才會讓“教”有針對性;以學定教,才會讓“教”有有效性。“以學生為中心”已經成為當前世界教育的共識,也是我國教育有識之士所力倡的“教學回歸”,需要教師由內而外地改變。改變“師主生隨”的教與學的固化流程,讓教學真正有“人”,讓課堂真正有“學”。
問題1:以學論教,怎樣決策教學的起步?
以學論教,應從學生的基礎、經驗和可能出發,從學生的需要起步,讓學生擁有學習的自主權,自覺地探索與發現、質疑與問難,使求知、學知和問知成為學生自我發展的內需。科學的教學需要教師明晰學生的“已有”“沒有”“想有”“能有”“易有”和“難有”,設計好課堂內外、教學前后學生要開展的自主活動,聯動“先學”“議學”和“拓學”,幫助學生自主發展、低耗發展、高效發展和最好發展。
數學是有體系的,前后知識之間是有邏輯關系的。教材內容的編排,大多是由“前知”的發展而延伸的,學習經驗的支撐可以幫助學生通過自主鉆研去發現新知和發展能力。教材在呈現教學內容時,充分體現了知識的生成性、數學問題的情景性、探索思路和方向的啟導性、問題解決的過程性、練習訓練的階梯性和分層性等,十分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先學活動。對一些學生“首知”的內容,先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感知新方法和生長新思維;學生也可以收集自己學不懂、弄不明的新問題,為課堂交流與探索儲備自己的思考。先學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方向性,對問題的研究更有“前思性”,對面對的疑問點更有預見性和針對性,使之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化被動為主動,化“給學”為“需學”,豐富研討資源,簡化學習過程,取長補短,低耗高效。
教學可以基于學生的“先學”而起步。先學,不是簡單的先看書、先答題,也不是簡單的先了解、先知道,更不是簡單的自己學、自己解。先學,需要教師智慧選擇好內容和時機,設計好方法和策略,策劃好問題和活動。
先學,可以自我“獨學”,也可以伙伴“共學”;可以課前學,也可以課中學;可以“帶問而學”,也可以“先學而問”,還可以“先練而學”。先學,可以以“預學單”的形態展開,這是教師為學生先學規劃的重點、提供的方向和目標,讓學生帶著問題“先知”和“先覺”,帶著思考“先疑”和“先問”,帶著思維“先研”和“先解”。先學的內容可以是知識點的導問、思維的導探、資源的導采、新問題的導解或新公式的導推,也可以是學習難點、疑問點、自我創新和創造點的記錄和采集。
問題2:以學論教,怎樣確定教師的位置?
以學論教,應該是基于學生需要的教學,必須先“明”學再行教。因為,“明”學才能智教。
先學,可以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有一定的自我感覺,而要深化處理和深度加工所獲得的信息,需要通過教師組織和參與的“議學”活動來落實。議學,是先學的延續,是“初研”的發展,是學習的中心環節。議學,需要教師通過嘗試探究、引導發現、質疑問難、小組合作、討論爭辯等活動過程,讓學生在思維互動中共同展示、認證先學所獲得的知識、發現的規律、構建的思維和創造的方法,自覺地主張“我知”、吸納“他知”、破解“難知”,獲得知識、思維和情感的整體發展,以達到教師“不教之教”的境界。
議學,可以提供預設的“議題”,也可以根據交流反饋的情況,提出重點和核心的問題,讓學生的交流更具針對性和研究性。
差異,是學生間的正常存在,需要教師以學論學,適時“拓學”。拓學,是實現學生個性發展的方式和因材施教的策略,是達成“能者更能、弱者也能”的智慧舉措。拓學,需要以學論練,設計好分層、免做、自選作業與練習,讓學生做能做、想做、難做的題,讓學生各得其所,有效發展。
以學論教,不是只學不教,也不是多學少教,它對教師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師擁有“開放教學,放開課堂”的智慧;擁有“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出發,向學生回歸”的教學能力;擁有“創設情境,先學;探究發現,議學;鞏固反思,再學;作業質疑,拓學”的教學靈性,能對學生的基礎和經驗了如指掌,能準確地預測和把握學生的學習可能,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生機和情趣,充滿好奇、猜想和碰撞,充滿探究、智慧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