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情境;創設;兒童;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05-0057-02
情境創設,在低年段的語文課堂上比比皆是,不乏熱鬧和有趣,其中以借助人本身的行為和表現來創設情境的最為常見,如角色表演、游戲活動等。但僅僅熱鬧、有趣是不夠的,情境的創設,需要教師的理性思量,要以兒童思維活動的過程為依據,以兒童的生長、發展為目的。如果情境創設漫無目的,缺少策略和方法,是不利于兒童的生長和發展的。
一、不告訴——讓兒童參與和發現
在學習活動中,教師基于兒童的生活經驗而創設問題情境,會讓兒童在情境中享受參與和發現的樂趣,讓充滿樂趣與生機的情境激起并推動兒童一系列內部的發展,使兒童將學習活動內化為自身的財富。
1.關注能動性。
不告訴——讓兒童參與和發現,給予了兒童主觀能動性發揮的可能和機會。兒童在參與和發現中的能動性不僅體現在兒童有明確的參與目的,并以此制約學習活動的方向、進程以及對結果的解釋,而且體現在有較強的思維能力,他們往往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2.關注全面性。
關注全面性,就要關注所有的兒童,而不考慮其智力的、情感的、語言的或者其他的條件;要關注學習群體生態,給所有的兒童均等的機會,促進他們積極參與。如:在《歡樂的潑水節》一課教學尾聲處,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作業主要內容是搜集其他少數民族的節日。
師:小朋友要用什么辦法來順利完成老師布置的這個作業呢?
生:我想請教我的奶奶,讓奶奶給我介紹一下還有哪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師:向家長請教是一個好辦法,你的奶奶是一位大學教授,對嗎?你可真是找對人啦,你可得豎起耳朵聽,不明白的地方多問上幾句哦。
生:我會上網搜索一下。
師:上網搜索,很厲害啊!網絡可是個神奇的世界,你會在搜索欄里輸入什么關鍵詞呢?
生: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師:看得出來,你是搜集資料的高手。
…………
此處的作業布置,在師生的對話與互動中創設了順利完成作業的情境,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興致勃勃地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尋找完成作業的途徑,學生充分發揮參與和發現的能動性。面向學生群體創設的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而在一個個具體的解決問題的情境中,“向身邊的人請教”“利用關鍵詞搜索”等學生個體說出的辦法,傳入其他學生的耳朵里,就變成了大家完成作業的途徑和策略,從而實現了個體的主動參與和發現生成為群體的參與和發現,個體的主動發展生成為群體的主動發展。
二、不牽制——讓兒童選擇和行動
學習活動中創設基于人的發展的情境,旨在更好地創設一種能給兒童自主學習的環境,讓兒童擁有自主選擇和自由行動的機會,擁有平等交往、對話的資格,擁有充分表達自己觀點和感情的權利。
1.實現自主選擇。
學習活動中創設不牽制兒童的情境,意味著兒童作為學習主體在學習活動中享有平等的權利和資格,能夠充分地闡述、表達、表現自己的情感和觀點;也意味著兒童作為學習主體在學習活動中能按照自身固有的內在本性去選擇自己的活動方式和發展方式,實現自我發展。
2.實現自由行動。
對兒童來說,自由行動不僅是一種權利,還應該是一種能力(包括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是一種自覺自律的品質,這種自覺自律的品質體現在自主意識和自我調控能力兩個方面。
《歡樂的潑水節》一課,“潑水”當然是最主要的活動了,課堂上創設的潑水情境中,學生的“潑”必然也是主要的活動。
師:要不我們也到現場去潑一潑?聽,耳邊傳來潑水聲了,原來我們已經來到潑水的現場了,在這個大廣場上,來自四面八方的人聚到了一起,這邊的人已經開始動起來啦,那邊的人也動起來啦,開始潑啦!
(播放潑水的聲音,全班學生互相潑水。)
師:有些小朋友潑得非常起勁,我要采訪你們一下。這個小女生啊,你別看她個子小,潑水的時候啊可帶勁了,一會朝前潑,一會向后潑,從左邊到右邊,老師想問問你,為什么潑得這么帶勁啊?
生:因為往別人身上潑的水多,別人會健康長壽。
…………
師:傣族人民用這圣潔的水相互潑灑,希望能給別人幸福,希望自己也能幸福。小朋友已經把課文中的這句話讀懂了,請剛才最開心的小朋友來讀一讀吧。
生: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誰身上潑的水多,就意味著誰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興呢!
師:你還想把水潑給誰呢?
生:我想潑給聽課的老師們。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我想讓老師們幸福多多,平平安安。
師:老師們收到祝福都很開心,謝謝你!
在整個潑水活動中,學生的選擇和行動是自覺自律的,不僅獨立地管理自己的學習活動,還對自己的選擇和行動負責。他們融入情境中潑水,聯系上下文明確了自己潑水的動機。在教師努力創設的情境中,學生與情境互動,與同伴互動,與教師互動,積極地自我體驗、自我調控,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三、不操縱——讓兒童合作和互助
合作和互助將課堂活動作為師生共同建構學習主題的過程,通過豐富多樣的交往活動,積極建立合作和互助的學習關系,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的教學環境,從而促進自我充分發展。
1.強化主體意識。
在低年段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借助各種直觀手段,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具體形象的學習活動情境,優化環境,讓兒童在情境中合作學習,豐富感知,啟迪思考,引發聯想和想象,其合作活動的效果直接與兒童主體意識密切相關。一方面,合作活動是兒童的主體意識生成的源泉,另一方面,兒童在合作活動中形成主體意識,表現主體性,在合作活動中,兒童進行游戲、探索、發現、創造。
2.發展主體能力。
在合作和互助中,人與人作為一個“利益共同體”而存在,主體能力成為合作和互助行為的基本素養。如:傾聽,尊重和信任;交往,理解和溝通;協作,互助和競爭;分享,體驗和反思。沒有操縱的合作和互助,教師是指導者、合作者、組織者、參與者,在情境中開展合作和互助的兒童擁有主體能力,使合作和互助最優化,能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
在《歡樂的潑水節》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基于“水”的非凡意義,基于文本語言的節奏明快,我對重點句子的朗讀進行了如下設計:
師:小朋友們都知道,潑水節中水的意義可不一般,所以大家都想把祝福送給每一個人。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就是這么讓人快樂,傣族人民互相潑,互相收獲幸福,下面這句話,渾身濕淋淋的你肯定能夠讀得更好。
(配樂指名讀“開始潑水了……人人臉上笑開了花”。)
師:老師也想參與進來,誰和我一起讀呢?我們的話筒轉起來啦,話筒指向誰,誰就讀。
(教師和四人一小組的學生合作讀。)
師:全班同學一起來讀,我的話筒對好哪一組,哪一組的小朋友就讀起來!
(各小組合作讀。)
此處,朗讀情境的創設,形成了“合作和互助”的和諧關系,基于對合作目標的認同,學生合作和互助的動機得以真正激發,合作和互助的需要得以真正內化,他們作為合作和互助的“利益共同體”而存在。在多向的合作和互助中,學生主體意識得以提高,主體能力得以發展,而文字也如一首小詩蕩漾在課堂:“開始潑水了,大家——互相追趕,你拿瓢——往我衣領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潑。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兒,個個身上——濕淋淋,人人臉上——笑開了花。”音樂、節奏、朗讀,乃至話筒傳遞的聲音,都給“利益共同體”以合作和互助的無限可能和動力。
活動與情境相互依存,個人在情境中參與實踐活動,既是意義建構的根本途徑,又是學習得以發生、兒童得以生長的根本機制。在這一根本機制中,教師不告訴、不牽制、不操縱,實現了活動與情境相互融合的最優化,促使兒童得以參與和發現、選擇和行動、合作和互助。當學習活動中的情境創設有了策略和方法,兒童的生長和發展將成為必然。■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韻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