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以簡馭繁;教學情境;教學內容;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05-0069-02
新課改猶如一股春風撲面而來,給數學教師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數學課堂呈現勃勃生機。但仔細審視當下的數學課堂,我們還是會看到一些不和諧的音符,有的教師為了全面呈現新課改的理念,無止境地給課堂做加法,結果導致課堂處于“浮腫肥胖”之中,與有效數學教學背道而馳。那么,如何才能為數學課堂“清洗”冗繁,讓課堂“瘦身”,還原數學本色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直奔主題,簡化教學情境。
新課改倡導創設多樣化的情境,導致一些教師膚淺地認為數學課一定要用情境導入。創設情境已經成為大家上公開課的必用手段,一個都不敢越位。一時間,我們的課堂變成了商場、超市、游樂園……但細細聆聽,很多課堂是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完全忽視了情境所應承載的數學思考價值。
筆者聽過一節三年級的公開課,課上,教師問學生:老師教了你們有兩個月了,你們對老師有了點了解,那你們還想了解老師一些什么?學生面面相覷,沒有人舉手。在教師的一再啟發下,學生的問題來了:老師為什么會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對數學的奧秘了解多少?生日是什么時候?最喜歡的小動物是什么?……一連幾個學生提的問題都和當堂的學習內容無關,教師有些著急了。終于,有個學生問:我想知道老師今年幾歲了。教師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說:同學們提了這么多問題,今天我們課堂上就解決一個問題。隨即掛出事先準備好的例題:老師和女兒的年齡和是42歲,老師的年齡是女兒的5倍,老師和女兒各多少歲?
試想:如果學生沒有提到教師的年齡,這位教師又該如何處理呢?有效的數學教學情境首先要考慮情境與知識的相關性,特別要注意避免因情境的復雜而為學生的學習帶來障礙。我們要警惕數學課上的“偽情境”,對于一些不好創設情境的教學內容,不妨就采取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導入新課。
2.精選素材,簡明教學內容。
一堂課的教學素材、學習內容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在精中體現“少”的力量。教師可以通過重組教材、一題多用、一景多回、一材多變等,讓教學既簡潔明快又有一定的厚度。
特級教師華應龍在教學《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時,給每個學習小組發了一個信封,信封中放著兩根紙條。華老師先引導學生自主將兩根紙條剪成三根,接著讓學生小組合作去做一個三角形。結果有的小組完成了,有的沒有完成。面對這一現象,華老師引導學生去觀察、發現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通過對成功作品和失敗作品進行對比,學生發現有的小組的兩根紙條一樣長,有的小組的一長一短,從而得出“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結論。接著,華老師再次引導學生利用紙條進行研究:兩根一樣長的,將其中一根剪短行不行?一長一短,將短的再剪短行不行?一長一短,將長的剪短行不行?為什么?是不是一長一短的都行?為什么有時不行?步步逼近,最終形成了嚴密的結論——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必須大于第三邊。綜觀這節課,華老師在兩根簡單的紙條上做足了文章,將紙條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整個課堂就因兩根常見的紙條而被串聯成了一個整體,生動,精彩,充滿了張力和活力。
3.返璞歸真,簡省教學手段。
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離不開教學手段的合理選取和恰當應用,但這并不等同于課堂教學都要營造成聲、光、電一體化的潮流派對。一位教師在教學蘇教版六上《長方體的認識》時就沒有使用任何電教媒體,他帶來了一個蘿卜,用刀切一次,讓學生上來摸,從而認識了長方體的“面”。再從這個面下手切一刀,讓學生來摸,從而認識了長方體的“棱”。最后橫著在這條棱上切一刀,出現了“頂點”。簡單的操作,卻讓學生把“面”“棱”“頂點”深深地印在了腦海中。教師用最簡單、最簡樸、最常規的教學手段上出了最有“數學味”的課,這才是課堂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蘇格拉底說:“當我們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時候,幸福的生活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簡單,比如最好的房間——就是必需的物品一個也不少,沒用的物品一個也不多。”有效的數學課堂也是如此,簡到極致,就是美!■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萬紅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