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 結合四川省宣漢縣生產實際,從選地整地、品種選擇、種薯處理、地膜覆蓋、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等方面介紹了早春馬鈴薯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 " 早春馬鈴薯;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四川省宣漢縣
中圖分類號:S532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25-020-02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930.2332.018.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5/9/30 23:32:00
宣漢縣地處四川東北部的盆周山區,大部分耕地分布在海拔500~1000 m山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為兩大類:川東嶺谷中海拔600 m以下的丘陵地和平壩屬中亞熱帶四川氣候區,光熱水充沛,冬暖、春早、夏熱、秋涼,無霜期長;宣漢縣北部屬亞熱帶秦巴氣候區,海拔落差大,立體氣候明顯,雖光、水充足,但熱量不足,春遲、秋早、夏涼、冬長,無霜期相對較短。早春馬鈴薯一般在每年12月中下旬播種,次年3—4月收獲。馬鈴薯生長環境條件是播種的馬鈴薯塊莖在地面10 cm的土溫高于5~7℃即可緩慢生長,7~9℃幼芽生長順利出土,10~12℃出土快而健壯。播種早的春馬鈴薯出苗后常遇到晚霜,一般氣溫降至零下0.8℃時幼苗即受凍害,氣溫降至零下2℃時莖葉全部受凍枯死,導致嚴重減產絕收。露地栽培不利于春馬鈴薯的生長,播種期遇到極端天氣,嚴重受凍時有發生,導致不出苗或出苗不整齊,產量低而不穩。近年來宣漢縣著力推廣早春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有效解決了此難題。
與水稻、玉米相比,地膜覆蓋栽培春馬鈴薯產值高、效益好。海拔400 m左右的南壩鎮龍文村2社,連續2年推廣早春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2015年種植費烏瑞它3 hm2,平均667 m2產量2470 kg,銷售批發價3.0元/kg,667 m2產值7500元左右,比露地栽培提早上市20 d以上,凈利潤高出1~2倍,有助于城郊居民增產、增效。因此,早春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是種植農戶增產創收的新途徑,值得大力推廣。
1 選地與整地
馬鈴薯不耐連作,選擇至少1年沒有種過馬鈴薯和其他茄科作物的地塊。馬鈴薯塊莖膨大需要疏松肥沃、富含有機質的田或旱地種植,排灌良好,耕層深厚25~30 cm為佳,精細拌地,達到地平、松、凈的要求。凈作、套作均可2 m開廂,理好“四溝”,溝溝相通。
2 選用優良種薯
應選擇適宜當地的抗病、耐寒、薯塊完整、無病蟲害、無傷凍、薯皮光滑、色澤亮麗、結薯集中、生育期短的脫毒薯良種,如川芋早、壩薯10號、費烏瑞它、中薯2號等品種。
3 種薯處理
3.1 種薯消毒
從外引入的種薯,必須先進行消毒,消除黑痙病、痙痂病、粉痂病等表面細菌??捎? mg/kg高錳酸鉀溶液浸種10~15 min,或用40%的福爾馬林液1份加水200份,噴撒種薯表面或浸泡5 min后,再用薄膜覆蓋2 h,晾干即可。
3.2 切塊
為了節約種薯、降低生產成本,對特大種薯可切塊播種。切塊種薯大小在35~40 g左右,每塊至少帶2個芽眼。切塊種薯務必用35%的蘇爾溶液或75%酒精浸泡1~2 min或擦洗消毒。
3.3 催芽
播種前15~20 d,對處于休眠期的種薯在室內進行催芽。將薯塊裝在竹筐內或按12~16 cm間距平鋪在地面上,然后用濕潤稻草覆蓋或置于沙床上(1層河沙1層種薯,可堆3~4層)催芽。催芽過程溫度控制在20~25℃,不見光,保持濕潤,過濕易爛種,過干不能發芽。當芽長到1~2 cm時,將薯塊放在陽光下煉苗2~3 d,使黃芽變綠后再播種。
4 地膜覆蓋
春馬鈴薯生產上推廣地膜覆蓋栽培。地膜覆蓋既可以提高土溫,有利于早播和提早出苗;又可防止土壤水分蒸發損失,保持土壤水分,有利于抗旱保苗。地膜覆蓋后由于土溫升高、水分充足、土壤微生物活動旺盛、有機質分解快、土壤速效養分豐富,可以促進馬鈴薯的生長發育,因而有顯著的增產增收作用。蓋膜方法有2種,最常見的是先播種后蓋膜,出苗后及時破膜引苗;另一種是先蓋膜后播種,在起壟后鋪膜,經過幾天日曬,土溫升高后,用打孔工具按規定窩距打孔破膜播種,然后用濕潤細土蓋嚴,封好膜孔。
5 合理密植
合理提高種植密度有利于提高馬鈴薯單產。采取寬壟雙行錯窩種植,即在80~90 cm的條帶內,種植2行,2行間距15~20 cm,株(窩)距26~30 cm,最后將2行培成1壟。播種深度12~15 cm。例如,費烏瑞它、川芋早等品種的種植密度為每667 m2凈作密度6000~8000株(窩),套作4000~5000株(窩)。
6 配方施肥
根據馬鈴薯的需肥特點,氮、磷、鉀肥的比例為2∶1∶4,需鉀肥最多。堅持施足鉀肥,多施有機肥。早春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為了節省勞力,可采用1次配方施肥法。每667 m2施三元復合肥50~60 kg、堆渣肥2500 kg、腐熟的人畜糞水2000 kg。均勻施于播種溝內,做到“三肥”(水糞、渣肥、磷鉀化肥) 下種,水糞浸窩,渣肥蓋種。出苗后每667 m2追施2~4 kg純氮化肥,最好同時追施5~10 kg鉀肥,對入清糞水澆施。如果苗勢差,還可在現蕾期再追施1次氮肥。開花后視苗情,可葉面噴施0.3%磷酸二氫鉀溶液,每10 d施1次,連噴3~4次,以防止早衰,提高產量和品質。
7 科學管理
7.1 出苗后中耕培土除草
結合追肥,分別在現蕾初期、開花初期各培土1次,以防塊莖露出地面,同時清除所有雜草。
7.2 看苗追肥
結合墑情,應在齊苗期、現蕾期、開花期、薯塊膨大期,根據苗情長勢看苗追肥。
8 病蟲防治
馬鈴薯病蟲害防治堅持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綜合防治原則。以加強栽培管理、提高馬鈴薯抗性為基礎,采取積極有效的化學防治方案,盡量減少植株、塊莖受傷,及時清除病殘體等措施。馬鈴薯早、晚疫病是馬鈴薯的主要病害,應重點防治,防治的有效藥劑有:保護性藥劑有代森錳鋅、進富、安泰生、達科寧,內吸性藥劑有金雷、克露、銀發利等。晚疫病每667 m2用80%的代森錳鋅200 g或銀法利687.2 g/L懸乳劑60 mL交替使用防治。早疫病每667 m2用70%的安泰生 200 g防治,每隔8~10 d噴施1次,連防2~3次。蚜蟲可在田間噴施40%樂果1000~1500倍液防治。馬鈴薯塊莖蛾和28星瓢蟲用多青500~600倍液,噴霧及灌根進行防治。
9 增產新措施
采用小整薯(30~40 g)播種,利用頂芽的頂端優勢,植株長勢健壯而獲得高產。推廣脫毒種薯,據研究脫毒種比普通良種增產30%以上。多效唑化控,每667 m2用15%多效唑30~40 g, 對水50 kg噴霧,可使高大植株變矮30~50 cm,協調養分分配,促進塊莖膨大。對開花旺盛的品種,乙烯利滅花,可減少養分的消耗。
(助理編輯:易婧;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