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年壞賬率為5%-6%,而P2P行業如果風控能力不強,壞賬率將達到10%-15%。”某平臺此言論一出,引來業界一片嘩然。
于是,一些業內人士紛紛指出P2P行業平均壞賬率在10%以上,而另一邊,P2P平臺自己公布出來的壞賬率卻很低,一些平臺公布的壞賬率低于1%,甚至為0。
壞賬率的高低與各平臺的風控能力息息相關,在目前行業不透明的背景下,一些平臺公布的壞賬率數據讓人看不清真實面目,若平臺公布的數據模擬兩可,既無標準無邏輯,也經不起推敲,那也只能是忽悠人的自娛自樂。
壞賬率不能是任人打扮的小丑,平臺正視其中的問題,才能有針對性地查漏糾偏。目前各個平臺公布的壞賬率問題和謬誤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簡單相加型;二、內外不一型;三、邏輯謬誤型;四、無統計邏輯標準型;五、新平臺無法統計型。
一、簡單相加型
某平臺董事長介紹,每個月壞賬率在2%,其中能催回來的比例是3/4,最后每個月壞賬比例可能是0.5%,轉化成年化壞賬率在5-6%。(據11月26日《騰訊財經》)
點評
12個月的月壞賬率(0.5%)累加得出了年壞賬率(5-6%),這么算顯然不科學。壞賬率是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不僅壞賬的絕對數在變,壞賬相對應的放貸額分母也在不斷變動,另外月壞賬率與年壞賬率不應該是相加累加的關系,而應該分開單獨計算,互不相干。這樣簡單相加算壞賬率的方法從計算邏輯和統計邏輯來講,都是說不通的。
二、內外不一型
某網貸平臺聯合創始人告訴記者:“我們對外公布的壞賬率是0.75%,這個數字是將逾期90天以上的貸款總額除以自從平臺成立以來累計30多億的交易額得出的。對內,我們公布的壞賬率是3.5%,是將逾期90天以上貸款總額除以代收的貸款總額得到的。(據12月18日《網貸之家》)
點評
對外對內的統計標準不一樣,導致壞賬率成了一個可以隨意改動的數字,這樣得出的壞賬率數字模擬兩可,有失客觀、真實,不利于投資者判斷該平臺的風險。此外,“代收的貸款總額”的說法讓人一頭霧水,有指代不清,含糊其辭之嫌。
三、邏輯謬誤型
例1:以超過30天的逾期未還貸款的本金總額除以歷史成交額,某P2P平臺給出的壞賬率是0.39%。(據12月13日《華夏時報》)
點評
該平臺用壞賬除以歷史成交額的計算方法,是行業內的普遍算法,將未到期且未逾期一定時間(比如該平臺是30天)的成交額算入到壞賬率分母,是不合統計邏輯,不合理的。這種算法擴大了分母的絕對值,無形中降低了壞賬率,這對于規模不斷擴大的平臺來說,壞賬率只會“算起來”越來越低,而實際壞賬率卻被忽略。該平臺正確的算法應該是:壞賬率=30天逾期本金總額/(歷史成交額-久期貸款額-30天貸款額)[備注:久期是指平均貸款期限]
例2:截止至2014年3月27日,累計成交51.06億元,已計入壞賬總額為3505萬元,累計壞賬率為0.686%,遠低于P2P同業水平。(據《某平臺2013年度報告》)
點評
該平臺運用的也是“壞賬/成交額”的方式,這種計算方法將近期未兌現的成交額,以及逾期時間內的成交額這兩部分不能用來表現壞賬的額度統統都算到分母中,大大沖淡了壞賬率分母,不合理的計算方法,當然讓壞賬率“遠低于P2P同業水平”。同時,該平臺也未公布逾期多久才算壞賬的標準,因而所謂的壞賬總額其統計方法無從得知。在壞賬總額統計合理的情況下,該平臺正確的壞賬率計算方法應該是:壞賬率=3505萬元/(51.06億元-借款余額-逾期期間的借款額),按照該平臺的發展速度,如此計算出來的壞賬率將遠大于0.686%。
四、無統計邏輯標準型
例1:某P2P平臺CEO透露,目前平臺借款壞賬率一直保持在1%以下,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維持在合理可控的幅度,大約在0.73%左右。(據9月29日《網易財經》)
點評
在不公布壞賬統計標準,和壞賬率計算邏輯的情況下,該平臺CEO透露的壞賬率顯然無法令人信服。平臺在公布壞賬率時,也應該公布統計標準和計算邏輯,所有數據做到透明化,并且經得起外界的質疑和推敲。
例2:某平臺七年的累計違約率不到1.5%,壞帳率1.52%,該平臺負責人說:“只要當期借款逾期90天,這一整筆借款就全部算作壞賬。(據4月12日《證券日報》)
點評
將“90天逾期整筆借款全部算作壞賬”的壞賬統計標準是合理的,但該平臺卻沒有將壞賬率的統計邏輯公布出來,因而公布出來的壞賬率就顯得有些無根無據,無法令人信服。
五、新平臺無法統計型
某平臺是一家上線只有13個月的年輕平臺,新金融記者從該平臺獲悉,自2013年8月上線以來,累計投資額超過20億元,其中壞賬率為零,逾期兩筆(擔保方均已代償)。(據9月22日《新金融觀察》)
點評
因為是年輕平臺,導致壞賬率偏低,因為很多借款還沒有到還款期限,不知道借款人是否能夠還款的情況下,也就無從談壞賬了。例如,該平臺的平均借款周期是15個月,而成立時間是13個月,絕大部分的錢還在借款人手里未與投資人兌現,壞賬無法表現出來,壞賬和壞賬率自然很低了,但并不意味著風險低,因為絕大多數的借款壞賬將會在未來一一表現出來,到那個時候再統計壞賬和壞賬率才更合理和科學。所以新平臺應該等過了平均借款期限和逾期時間再來統計壞賬和壞賬率。所以投資人對新平臺目前的壞賬率應該持警惕態度,因為壞賬在未來表現出來,風險大小尚未可知。假如一個平臺只成立1個月,而平臺的平均借款期限為6個月,壞賬和壞賬率就為零,壞賬沒有表現出來,所以不適宜統計壞賬,也不能判斷無風險或風險低,因為等過了6個月和逾期時間之后,壞賬才能表現出來,到那時再統計壞賬和壞賬率,才能正常表現出平臺的風險,統計出來的壞賬和壞賬率才有意義。
小結: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而金融的核心競爭力則是風險控制,壞賬率是衡量P2P平臺風險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標,是外界判斷P2P平臺風險的重要依據,壞賬率越低,說明P2P平臺的風控水平越高,也就更能引起外界的信任。這也是一些平臺大打擦邊球,算低壞賬率的主要原因。
這種靠打擦邊球得到的“信任”,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容易讓外界對P2P平臺失去獨立判斷,很難從根本上贏得外界的信任,P2P平臺在公布諸如壞賬率等數據時,應坦誠相待,公布能真實反映平臺真實風險的壞賬率。事關金融風險,壞賬率不應該只是一筆糊涂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