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股票市場持續回暖,國家隊1萬多億的托盤似乎明顯見效了,被暫停幾個月的IPO也恢復了,按照高層領導的講法:就是股市進入“自我修復階段了”。投資者們現階段的做法也是涇渭分明:有記憶力短暫的,忘記了上季度急跌的痛楚,馬上忘情地投入股市追漲去了;也有記性好的,時刻惦記前期的割肉之苦,始終在場外猶豫觀望。這兩類投資者陷入了圍城的困惑: 已重新投入的怕跌,再重蹈覆轍;依然在觀望的怕漲,錯過機會。
那么,是否有穿越牛熊的完全策略,讓投資者避免如此的糾結?我的答案是:有。而且很簡單!然而,就怕投資者做不到。說到這,讀者也許會不耐煩:哪有簡單的方法大家做不到的?
這個方法就是挑便宜的買,并在價格依然便宜時一直持有。簡單吧?
如此的簡單方法何人不會? 用到股市上,去年的今天,如果問何種股票估值最便宜,大家一定異口同聲說:銀行股。再問為何不買,絕大多數人都說,盤子大,漲不動。
然而,我們回顧一下,一年前買入估值最低的銀行股、保險股、券商股的價值投資人,一直持有穿越今年的大漲與暴跌到今天不賣出,收益率也近80%,這樣的收益率跑贏絕大多數投資人(含以各種先進投資工具武裝到牙齒的公募和私募在內)。
然而,價值投資的這種笨辦法,聰明的投資人通常都不會用。您肯定說,這是個別例子!長期而言不是這樣子。
那么,我們看看長期而言是如何的?
在上世紀90年代初買入上海“老八股”的投資者,如果一直持有不動到今天,穿越了多輪牛熊交替市值全部翻了幾百倍,在各個不同時期,以低估值為準繩而買入萬科、深發展(現在的平安銀行)、云南白藥、貴州茅臺等并長期持有而致富的人也不少。
您當然會說,這樣太慢了,如此投資沒意思。我懂得每天踩準節拍,低買高賣。然而,經過驗證的、純依靠二級市場頻繁買賣發財的人我真的沒見到過。
價值投資的難點在哪里?為何股票市場的大多數投資者都以虧損告終?
中國股市仍然是一個高投機、高杠桿的市場。投資者的短期投資思想仍然主導著市場。小盤績差股票的市盈率仍然居高不下。在創業板平均市盈率百倍依然能連續漲停而藍籌股市盈率十倍依然步履蹣跚的強烈噪音下,能維持定力并堅守價值投資的理念確實非常不容易做到。
如果能隔離各種噪音的干擾,投資者就無需為判斷股市一時的漲跌而糾結了,因為,盡管很長時間內公司的估值等基本面會遭到忽視,但長期而言起作用的還是基本面。
至于短期是漲是跌?很遺憾,我不愿意玩這種上與下各50%概率的押大押小的游戲。而且并不關心短期漲與跌,因為短期而言漲與跌都是正常的,然而長期而言,持有的低估值的股票最終是會體現其價值的,而采用這種笨辦法是終將跑贏絕大多數投資人的。因而,持有是可以安心的。
(作者為德意志銀行財富管理中國區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