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翔被抓,很多人歡呼,可是究竟應該歡呼什么呢?
金融江湖,其實比很多人想象得要小。那些在發生的瞬間顯得驚天動地的大事,其實在過往短短十幾二十年間,已經以類似的韻腳被重復了好多次。
作為一個2001年7月正式入行的證券人,曾經在校園里想象了無數遍激情飛揚的證券生涯,卻不料一腳踏進行業的一個大轉折點。
以國有股減持和全流通為導火索,加之不斷曝光的上市公司重大造假丑聞,2001年下半年起,證券市場步入漫漫熊市。而在打擊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的過程中,以中科系、德隆系為代表的一系列股市“莊家”遭到嚴厲的查處和治理,當時的人們紛紛歡呼:A股市場自此入了一輪“推倒重來”的階段。
時間到了2015年。
那些曾經因銀廣廈、藍田股份損失慘重的投資者,今日照樣沒能避開龐大的造假大軍。從上市之初風光無限的華銳風電,到包括南紡股份、蓮花味精等在內的各路精英,又比如那神秘的來無影去無蹤的獐子島扇貝,種種事件可能造成的沉重代價,其最終的承擔者,仍然是二級市場上的普通股民。
而那些深受投機之害的散戶,其中又有多少是一邊痛罵,一邊希望自己搭順風車,甚至曾經在某些時刻懷著取而代之的心態呢?
徐翔發跡于江浙,這種從社會底層出身的操盤者,對中國社會的人性往往有著真實且精準的判斷——據稱他幾乎沒有業余愛好,做一切事都是為了投資。
如果說一個市場有漏洞,那么從逐利的角度出發,幾乎所有市場參與者都會追逐其中;如果說一個非正常手段有用,那么恐怕也不止徐翔會采用這樣的手段。說到底,這是一個行業整體生態環境的問題。徐翔能成功,光靠小道消息、美女攻勢是不夠的,將規則的漏洞運用到極致,恐怕才是其殺手锏之一。
想來,那些身處一線金融市場的人,其實是最沒有權力對徐翔“墻倒眾人推”的。想想自己有多少客戶曾經盯著“敢死隊”的席位跟蹤交易,想想曾經有多少同行視徐翔及澤熙為“神”——那個時候,大家除了膜拜,又有多少人會質疑徐翔的手段?
無它,因為大環境如此。如果不能利用這個環境,便是魚肉,更談不上脫穎而出。所以一切都理所當然。
但任何借勢和利用都有度的問題,當所有人的不合理參與將市場推向一個極端,那整個平衡就被破壞了,這個市場也就到了“不破不立”的地步。徐翔以他的手段做到他的極致,然后就出局了。是市場給了他這個機會還是最后他惡化了市場?恐怕只能說是相互作用。
徐翔該不該抓?該抓。
但抓了以后是否就天下太平了呢?
如果將徐翔的被抓視為一個終點,一切未免結束得太過快速且樂觀了:個人行為輕易就能給市場造成混亂,是否應該檢討市場本身在設計上存在的巨大缺陷?自誕生之日起就以投機而不是投資為目的的市場環境,監管部門是否應對此承擔一定的引導責任?
人人都說,在金融市場里混,需要“順勢而為”,但這個“勢”,太多時候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涉及土壤的問題,不能以對個別人的審判而草草收場。如果這個市場仍然是原先的邏輯,原先的心態,原先的監管,那么,大游資與機構主導吃肉,散戶們跟風喝湯(但最終往往連底褲也輸光)的現象將再次循環往復,以至無窮。
而作為從業人員而言,即便不能改變大局,也仍應該自我反省。從小處講,出于心有戚戚然的心態,也需要讓自己生存得更加安全;從大處講,認識到舊的格局已去,未來該如何在新的大勢下真正找出一條更加有效的投資之道,或許才是這個市場、行業最終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