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菲特曾經說過,他的投資方法是85%的格雷厄姆加15%的菲利普·費雪。格雷厄姆在投資界的地位是如此的崇高,在他所著的《證券分析》1934年出版之前,人們對價值投資和基本面分析知之甚少,證券分析作為一個行業幾乎是不存在的,因此他不僅被認為是價值投資之父,同時也被認為是基本面分析之父、證券分析之父。
這本自傳是格雷厄姆親筆撰寫的關于自己一生經歷的精彩回顧,讀起來更有啟發意義,有助于人們了解他投資方法產生的背景和原因。有些人把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方法簡單地歸結為片面強調低估值的“煙蒂投資法”,其實他們忽視了格雷厄姆的投資思想產生的大背景是在大蕭條之下,當美國四分之一的人失業,人們在為一日三餐發愁的時候,品牌、成長性、定價權只能是空話。所以格雷厄姆強調現有資產、現金流和盈利所能提供的安全邊際,而不是虛無縹緲的成長,這一點放在他所處的時代的歷史背景之下,就很容易理解了。每個投資人的投資理念、分析框架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他所生存時代的烙印,所以這本自傳有助于讀者更深刻地理解格雷厄姆的投資思想。
格雷厄姆的思想博大精深,奠定了價值投資分析框架的基石。相比于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投資方法,格雷厄姆的分析框架更加可學。
首先,格雷厄姆的分析方法更多地是基于公司現有的資產、利潤和現金流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而不需要很多對于市場方向的預判,也不需要對于行業未來的洞察力。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講,對市場和行業未來的預判能力是很難獲得的,所以格雷厄姆的方法更容易學。格雷厄姆強調的基本面分析,是不以人們的情緒變化而變化的,這些分析是基于已經存在的資產、利潤和現金流,盡管難免有“后視鏡”的缺憾,但至少不像對未來的預期一樣,會因為市場情緒的變化而劇烈波動、一下子從天堂掉入地獄。格雷厄姆把市場的波動形象地比喻成一位情緒起伏巨大的市場先生,他每一天都會走到投資者面前,根據自己的情緒好壞,報出一個高低起伏、變化無常的價格。巴菲特曾經說過,市場先生應該是來為您服務的,而不應該受他的驅使。這點對習慣于追漲殺跌、跟風炒作的A股投資人來講,更有啟發意義。因為人們對于未來的看法都是善變的,風和日麗的時候大家對未來都無比樂觀,市場動蕩的時候對未來又無比悲觀,這一點在2015年夏天的市場巨幅震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第二,格雷厄姆的分析方法是基于每個人都能夠拿到的財務報表和財務分析,并不需要同管理層進行近距離的接觸和溝通,他甚至認為許多管理層會刻意地誤導投資者。其實大多數的投資者并不具備去跟管理層進行深度溝通和交流的條件和能力。而財務分析對于大多數學過金融或者會計的人來講,相對更可學。
第三,格雷厄姆的投資更強調安全邊際。安全邊際最核心的一點,是足夠低的價格。在大起大落的中國股市中,安全邊際的重要性,在于它能讓投資者更能夠以一種比較良好的心態,去實現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格雷厄姆先生說,一個稱得上廉價的股票標準是:價值至少要比價格高出50%以上。每個人的投資方法都有時代的烙印,格雷厄姆提倡的以凈營運資本的三分之二的價格去購買股票,這樣的股票在大蕭條時代是有很多,而在現在這個時代確實比較少。但這并不表示他這種以低估的價格去購買資產和上市公司的思想已經過時。《證券分析》和《聰明的投資者》數十年來歷經多次再版,期間歷經多少牛市和熊市的市場起伏,至今仍然被專業和業余投資人奉為經典,歷久彌新,這說明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的思想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
這本自傳對于有志于投資的專業和業余投資人都有重大的啟發意義,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格雷厄姆的生平經歷和理解他的投資思想,而且,這本書也有助于我們理解美國資本市場曾經也是經歷過一段像如今的A股市場一樣的草莽時代,也是通過不斷的大浪淘沙,機構投資者逐步替代個人投資者之后,才慢慢地走向成熟和理性的。